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span>業義見瑜伽卷八.卷九.
********************
自業等四種. 此先熟亦四. 復九種當知 卽二種差别。
論曰.如薄伽梵說摩納婆當知一切有情自業所作業爲諍本從業所生業爲依趣. 如是此業自所作業四種應知.於自相續能與果故.能治所治現在前故.從過去世 生現世故.爲未來有故爲業盡故.名業依趣。
又此業報當知四種先後報熟.所謂最先重業報熟.次最近者.次串習者.後先作者。
又不可斷業當知異熟決定.若不定報業於離欲斷不能爲礙。
又諸外道起如是見說如是論隨諸衆生造作諸業或樂俱行或苦俱行所受異熟 亦復如是.彼諸外道皆是妄執.何以故.具二受故.謂諸善業亦受苦報亦受樂報.不 善之業亦復如是。
又當知業依二根故成善不善性.謂依善根故起諸善業.依不善 根故起不善業。
又善不善業差别之相當知由九種因.一由因及田故謂由善不善 根及尊重等田有差别.二由事故謂由圓滿不圓滿事.三由方便故謂由無間殷重 ******************** 方便.四由依止故謂由依止或淨不淨.五由作意故謂由猛利淨信及增上纏.六由 欲解故謂由迴向願求勝劣果報.七由助伴故謂由所餘善不善法之所攝受.八由 多修習故謂自修行亦教他作讚歎隨喜見同法者心生喜悅.九由多人故謂與多 人共行此業。
[一]復次生雜染勝決擇今當說.頌曰.
命終定不定. 中夭由六因. 明了位三心. 中有或有無。
論曰.有二種命終一決定謂北勝上洲.二不決定謂餘處。
又復中夭由六種因.一不避不平等故.二念忘失故.三意瞋忿故.四夀盡故.五業盡 故.六福盡故。
又命終時有三種心.謂善心不善心無記心.此在分明心位.若至不分明位定唯無 記。
注:[一]生染義見瑜伽卷一.卷九.又五十二.
********************
又命終後或有中有謂將生有色界者.或無中有謂將生無色界者。
復次頌曰. 依餘有所緣 染汙心生起. 於四種生中 及三界五趣。
論曰.依止餘中有緣生處爲境.染汙心生起.令生有相續。
又於四種生中受諸生死.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又於欲色無色三界中及於那落 迦等五趣中受諸生死。
如是若死若生若處所已顯生雜染勝決擇.諦事決擇今當說.頌曰. 當知世俗諦 意解義及說. 淨所緣彼性 方便名勝義。
論曰.一切言說及因彼意解所得義皆名世俗諦.若清淨所緣若清淨性若彼方便 皆名勝義諦.清淨所緣者謂四聖諦及真如.清淨性者謂滅諦.清淨方便者謂道諦。
復次頌曰. ******************** 當知是四種 染淨之所攝. 未見未經受 如病病滅因。
論曰.當知[一]四諦染汙清淨二法所攝.染汙二種若果若因.清淨亦爾。
如是四諦從無 始來一切有情未如實見.滅道二諦亦未經受。
又如病病滅及彼二因建立四諦.苦 諦如病.集諦如病因.滅諦如病滅.道諦如病滅因。
復次頌曰. 當知是四諦 各四相四行. 遍知等四種 因果性差别。
論曰.當知四聖諦一一有四種相。
苦諦有四相者.一起苦.二內緣苦.三外緣苦.四麤 重苦.初謂生苦.第二謂老病死苦.第三謂怨憎會苦愛别離苦所欲匱苦.第四謂五 取藴苦。
集諦有四相者.一總愛.二後有愛.三喜貪俱行愛.四彼彼處喜愛。
滅諦有四 相者.一愛盡.二離欲.三滅.四涅槃。
道諦有四相者.謂苦遲通等四種行跡.前已說。
又 一一諦各有四行.當知如成現觀品已說。
注:[一]四諦見瑜伽卷二十七.
********************
又於諸諦有遍知永斷作證修道因果體性應知.前三是果.修道是因.謂遍知苦因
永斷集因及證滅因。
[一]雲何世俗等說名爲諦。
頌曰. 彼覺無乖諍 法爾證亦然. 諦三種唯善 復二種應知。
論曰.彼覺無乖諍法爾者.謂世間愚夫等由法爾故於彼諸法覺無乖諍名世俗諦。
法爾證亦然者.謂諸已見諦者如其法性證無乖諍名勝義諦.由此道理薄伽梵說 一切聖者以此爲諦故名聖諦。
又苦等四諦當知初二通善不善無記三性.餘唯是善.又善有二種謂世間出世間. 此復二種謂斷及道所攝。
如是已說諦事決擇.依止決擇今當說.頌曰. 當知七依止 三種所依性. 彼善巧二種 四句等廣說。
注:[一]二諦義見瑜伽卷二十七.
********************
論曰.當知由三種所依性故薄伽梵說七種依止.何等名爲三種所依.一漏盡所依.
二功德發起所依.三現法樂住所依。
[一]又此依止有二種善巧應知.一三摩地善巧.二三摩鉢底善巧。
此有四句等廣分别. 如薄伽梵說嗢柁南伽他曰.或有靜慮者三摩地善巧或三摩鉢底或俱不俱等。
雲 何三摩地善巧非三摩
論曰.如薄伽梵說摩納婆當知一切有情自業所作業爲諍本從業所生業爲依趣. 如是此業自所作業四種應知.於自相續能與果故.能治所治現在前故.從過去世 生現世故.爲未來有故爲業盡故.名業依趣。
又此業報當知四種先後報熟.所謂最先重業報熟.次最近者.次串習者.後先作者。
又不可斷業當知異熟決定.若不定報業於離欲斷不能爲礙。
又諸外道起如是見說如是論隨諸衆生造作諸業或樂俱行或苦俱行所受異熟 亦復如是.彼諸外道皆是妄執.何以故.具二受故.謂諸善業亦受苦報亦受樂報.不 善之業亦復如是。
又當知業依二根故成善不善性.謂依善根故起諸善業.依不善 根故起不善業。
又善不善業差别之相當知由九種因.一由因及田故謂由善不善 根及尊重等田有差别.二由事故謂由圓滿不圓滿事.三由方便故謂由無間殷重 ******************** 方便.四由依止故謂由依止或淨不淨.五由作意故謂由猛利淨信及增上纏.六由 欲解故謂由迴向願求勝劣果報.七由助伴故謂由所餘善不善法之所攝受.八由 多修習故謂自修行亦教他作讚歎隨喜見同法者心生喜悅.九由多人故謂與多 人共行此業。
論曰.有二種命終一決定謂北勝上洲.二不決定謂餘處。
又復中夭由六種因.一不避不平等故.二念忘失故.三意瞋忿故.四夀盡故.五業盡 故.六福盡故。
又命終時有三種心.謂善心不善心無記心.此在分明心位.若至不分明位定唯無 記。
注:
復次頌曰. 依餘有所緣 染汙心生起. 於四種生中 及三界五趣。
論曰.依止餘中有緣生處爲境.染汙心生起.令生有相續。
又於四種生中受諸生死.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又於欲色無色三界中及於那落 迦等五趣中受諸生死。
如是若死若生若處所已顯生雜染勝決擇.諦事決擇今當說.頌曰. 當知世俗諦 意解義及說. 淨所緣彼性 方便名勝義。
論曰.一切言說及因彼意解所得義皆名世俗諦.若清淨所緣若清淨性若彼方便 皆名勝義諦.清淨所緣者謂四聖諦及真如.清淨性者謂滅諦.清淨方便者謂道諦。
復次頌曰. ******************** 當知是四種 染淨之所攝. 未見未經受 如病病滅因。
論曰.當知
如是四諦從無 始來一切有情未如實見.滅道二諦亦未經受。
又如病病滅及彼二因建立四諦.苦 諦如病.集諦如病因.滅諦如病滅.道諦如病滅因。
復次頌曰. 當知是四諦 各四相四行. 遍知等四種 因果性差别。
論曰.當知四聖諦一一有四種相。
苦諦有四相者.一起苦.二內緣苦.三外緣苦.四麤 重苦.初謂生苦.第二謂老病死苦.第三謂怨憎會苦愛别離苦所欲匱苦.第四謂五 取藴苦。
集諦有四相者.一總愛.二後有愛.三喜貪俱行愛.四彼彼處喜愛。
滅諦有四 相者.一愛盡.二離欲.三滅.四涅槃。
道諦有四相者.謂苦遲通等四種行跡.前已說。
又 一一諦各有四行.當知如成現觀品已說。
注:
頌曰. 彼覺無乖諍 法爾證亦然. 諦三種唯善 復二種應知。
論曰.彼覺無乖諍法爾者.謂世間愚夫等由法爾故於彼諸法覺無乖諍名世俗諦。
法爾證亦然者.謂諸已見諦者如其法性證無乖諍名勝義諦.由此道理薄伽梵說 一切聖者以此爲諦故名聖諦。
又苦等四諦當知初二通善不善無記三性.餘唯是善.又善有二種謂世間出世間. 此復二種謂斷及道所攝。
如是已說諦事決擇.依止決擇今當說.頌曰. 當知七依止 三種所依性. 彼善巧二種 四句等廣說。
注:
此有四句等廣分别. 如薄伽梵說嗢柁南伽他曰.或有靜慮者三摩地善巧或三摩鉢底或俱不俱等。
雲 何三摩地善巧非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