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一切一切種 三相與三輪. 謂名相染淨 及俱非二種。
******************** 論曰.一切者謂三輪.一所知境.二能知智.三能知者。
一切種者謂三相.一名相.二染 淨.三俱非.名者謂假立等十二種名.相者謂自相及共相.染者謂染汙法.淨者謂諸 善法.俱非者謂無覆無記法。
復次如是所說無分别者.於何等法說無分别耶。
頌曰. 於法及法空 無二種戲論. 無分别無窮 此上非應理。
論曰.法與法空俱無二分别二種戲論故名無分别。
雲何爲二.謂有及無。
何以故.色 非是有.遍計所執相無故.亦非是無.彼假所依事有故.色空亦非有.遍計所執相無 所顯故.亦非是無.諸法無我有所顯故。
如於色色空.如是於餘一切法及一切法空 當知亦爾。
非離諸法及法空外更有餘境是可得者.是故但說二無分别.非無分别 更無分别有無窮過.此上更無所知境故。
復次頌曰. ******************** 若都無所取 無慧亦無度. 俱成取離言 爲順非無用。
論曰.此若無有二種分别卽無有取.都無取故慧體尚無.況到彼岸。
是故必有離言 相取.由此取故慧到彼岸二俱成就.所以者何.由此聖慧雖不取如所言相性而取 離言相性故。
問.若此聖慧不取如言相性者.宣說正法應無所用。
答.不然.爲隨順故. 所以者何.爲欲隨順離言相取是故如來宣說正法。
成不思議品第十[一]復次要先思議方入現觀是故應離不可思議處方便思議。
雲何名爲不可思議處。
頌曰. 九事不思議 由依止五處. 有五種因故 德失俱三種。
論曰.有九種事不可思議.一我.二有情.三世界.四業報.五靜慮者境界.六諸佛境界. 七十四不可記事.八非正法.九一切煩惱之所引攝。
若有思議如是九事必於五處 注:[一]不思議處見瑜伽卷二十五.六十四.
********************
方起思議.一見.二忍.三推尋.四利養.五散亂.依止於見思議我及有情.依止於忍思
議世界.依止推尋思議業報靜慮者境界諸佛境界及十四種不可記事.依止利養
思議非正法.依止散亂思議一切煩惱之所引攝。
問.何因緣故如是九事不應思議。
答.五因緣故.一我及有情無自相故不應思議.二世界現成相故不應思議.三業報 及二境界甚深相故不應思議.四不可記事非一定相故不應思議.五非正法及諸 煩惱之所引攝能引無義相故不應思議。
若有思議如是等事當知能引三種過失. 一起心亂過失.二生非福過失.三不得善過失.若不思議能引三種功德.翻此應知。
復次頌曰. 不應思不記 當知由四因. 非定一甚深 引無義相住。
論曰.又若略說.由四種因於不可思議事自不應思議亦不應爲他記别.一我及有 情若有若無非一定故不可思議不可記别.二業報及二境界皆甚深故不可思議 ******************** 不可記别.三世界不可記事非正法一切煩惱之所引攝引無義故不可思議不可 記别.四真如於行等法不卽不離其相法爾安住故不可思議不可記别。
復次頌曰 不思我有無 成二過失故. 於他亦二失 不應思一異。
論曰.不應思我若有若無.何以故.成二過失故.若思爲有卽於非實有義起增益執 過.若思爲無卽於假有義起損減執過。
於他有情若執一異亦成二過.若執爲一有 情多過.若執爲異非六處過。
復次頌曰 二雖不依見 成故不應思. 不思如是生 三過所隨故。
論曰.有情世界器世界此之二種雖不依見亦不應思.何以故.世共了知現成相故。
問.何故不思此事如是生非不如是耶。
答.若如是思者或謂卽如是.或謂異如是.或 ******************** 謂無如是.此三種過所隨逐故。
復次頌曰 善趣與惡趣 二作者非定. 過去善惡業 處事等難思。
論曰.於業報中不應思議.修福行者定往善趣爲惡行者定往惡趣不決定故.又過 去世淨不淨業若處若事若因若報等不可思議。
復次頌曰 真如無漏性 成所作義利. 靜慮者如來 無譬自在故。
論曰.靜慮者及佛二種境界中真如及無漏性皆不可思議.又諸佛等成所作義謂 所作利益衆生事亦不可思議。
何以故.無譬喻故.一切世間無有少事能譬甚深二 種境界.又自在故.諸如來等由內證得心自在故起所作事.世間所有一切作用若 離因緣和合所不見故。
******************** 復次頌曰 外道所宣說. 能引無義利. 非理.遠四處. 無記不應思。
論曰.一切不應記事不應思議.諸邪外道之所說故.能引諸無義利故.不如正理故. 遠離四種正思議處故.謂因思議處果思議處雜染思議處清淨思議處。
復次如前所說若思議彼有三種過.雲何而有。
頌曰. 非處勤功用 毀謗於大我 不修清淨善 故成三過失。
論曰.由於非處勤功用故起心亂過失.由於得靜慮者及佛世尊毀謗最勝功德故 生非福過失.由不發起
******************** 論曰.一切者謂三輪.一所知境.二能知智.三能知者。
一切種者謂三相.一名相.二染 淨.三俱非.名者謂假立等十二種名.相者謂自相及共相.染者謂染汙法.淨者謂諸 善法.俱非者謂無覆無記法。
復次如是所說無分别者.於何等法說無分别耶。
頌曰. 於法及法空 無二種戲論. 無分别無窮 此上非應理。
論曰.法與法空俱無二分别二種戲論故名無分别。
雲何爲二.謂有及無。
何以故.色 非是有.遍計所執相無故.亦非是無.彼假所依事有故.色空亦非有.遍計所執相無 所顯故.亦非是無.諸法無我有所顯故。
如於色色空.如是於餘一切法及一切法空 當知亦爾。
非離諸法及法空外更有餘境是可得者.是故但說二無分别.非無分别 更無分别有無窮過.此上更無所知境故。
復次頌曰. ******************** 若都無所取 無慧亦無度. 俱成取離言 爲順非無用。
論曰.此若無有二種分别卽無有取.都無取故慧體尚無.況到彼岸。
是故必有離言 相取.由此取故慧到彼岸二俱成就.所以者何.由此聖慧雖不取如所言相性而取 離言相性故。
問.若此聖慧不取如言相性者.宣說正法應無所用。
答.不然.爲隨順故. 所以者何.爲欲隨順離言相取是故如來宣說正法。
成不思議品第十
雲何名爲不可思議處。
頌曰. 九事不思議 由依止五處. 有五種因故 德失俱三種。
論曰.有九種事不可思議.一我.二有情.三世界.四業報.五靜慮者境界.六諸佛境界. 七十四不可記事.八非正法.九一切煩惱之所引攝。
若有思議如是九事必於五處 注:
問.何因緣故如是九事不應思議。
答.五因緣故.一我及有情無自相故不應思議.二世界現成相故不應思議.三業報 及二境界甚深相故不應思議.四不可記事非一定相故不應思議.五非正法及諸 煩惱之所引攝能引無義相故不應思議。
若有思議如是等事當知能引三種過失. 一起心亂過失.二生非福過失.三不得善過失.若不思議能引三種功德.翻此應知。
復次頌曰. 不應思不記 當知由四因. 非定一甚深 引無義相住。
論曰.又若略說.由四種因於不可思議事自不應思議亦不應爲他記别.一我及有 情若有若無非一定故不可思議不可記别.二業報及二境界皆甚深故不可思議 ******************** 不可記别.三世界不可記事非正法一切煩惱之所引攝引無義故不可思議不可 記别.四真如於行等法不卽不離其相法爾安住故不可思議不可記别。
復次頌曰 不思我有無 成二過失故. 於他亦二失 不應思一異。
論曰.不應思我若有若無.何以故.成二過失故.若思爲有卽於非實有義起增益執 過.若思爲無卽於假有義起損減執過。
於他有情若執一異亦成二過.若執爲一有 情多過.若執爲異非六處過。
復次頌曰 二雖不依見 成故不應思. 不思如是生 三過所隨故。
論曰.有情世界器世界此之二種雖不依見亦不應思.何以故.世共了知現成相故。
問.何故不思此事如是生非不如是耶。
答.若如是思者或謂卽如是.或謂異如是.或 ******************** 謂無如是.此三種過所隨逐故。
復次頌曰 善趣與惡趣 二作者非定. 過去善惡業 處事等難思。
論曰.於業報中不應思議.修福行者定往善趣爲惡行者定往惡趣不決定故.又過 去世淨不淨業若處若事若因若報等不可思議。
復次頌曰 真如無漏性 成所作義利. 靜慮者如來 無譬自在故。
論曰.靜慮者及佛二種境界中真如及無漏性皆不可思議.又諸佛等成所作義謂 所作利益衆生事亦不可思議。
何以故.無譬喻故.一切世間無有少事能譬甚深二 種境界.又自在故.諸如來等由內證得心自在故起所作事.世間所有一切作用若 離因緣和合所不見故。
******************** 復次頌曰 外道所宣說. 能引無義利. 非理.遠四處. 無記不應思。
論曰.一切不應記事不應思議.諸邪外道之所說故.能引諸無義利故.不如正理故. 遠離四種正思議處故.謂因思議處果思議處雜染思議處清淨思議處。
復次如前所說若思議彼有三種過.雲何而有。
頌曰. 非處勤功用 毀謗於大我 不修清淨善 故成三過失。
論曰.由於非處勤功用故起心亂過失.由於得靜慮者及佛世尊毀謗最勝功德故 生非福過失.由不發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