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二

關燈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淨義品第二之八 [一]釋應知多種者.嗢柁南曰. 體.釋.文義.法 起義難次.師. 說衆.聽.讚佛 略廣.學勝利。

     論曰.體者諸經體性略有二種.謂文及義.當知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是二種總名 所知境界。

    釋者略有五種應知.一法.二等起.三義.四釋難.五次第。

    文者略有六種.一 名身.二句身.三字身.四語.五相.六機請。

    名身者謂共了增語.此復略說有十二種.一 假名二實名三總名四别名五隨義名六戲論名七易名八難名九顯名十隱名十 一略名十二廣名.假名者謂於內諸藴立我有情命者等名於外諸色立瓶衣車乘 注: [一]此下二卷全引瑜伽八十一八十二論文.嗢柁南亦出於彼.故不入本頌之數. ******************** 等名.實名者謂於眼等色等立根義等名.總名者謂有情色受大種等名.别名者謂 佛友德友青黃等名.隨義名者謂質礙故名色領納故名受能照能燒故名爲日如 是等名.戲論名者如呼貧名富如是等類不觀於義施設彼名.易名者謂共所知想. 難名者謂翻於彼.顯名者謂其義易曉.隱名者謂其義難曉如達羅弭荼明咒.略名 者謂一字名.廣名者謂多字名。

    句身者謂依名字釋義滿足.此復六種.一不滿句二 滿句三所成句四能成句五序句六釋句.不滿句者謂文不究竟義不究竟更加餘 句方得成滿.如說諸惡者莫作諸善者奉行善調伏自心是諸佛聖教.若唯言諸惡 則於文未足.若復言諸惡者又於義未足.若具言諸惡者莫作則二俱滿足是則名 爲第二滿句.所成句者所謂前句待後句成.如說諸行無常有起盡法生必滅故彼 寂爲樂.此中諸行無常是所成句由有起盡法句之所成立.能成句者謂第二句以 能成立第一句故.序句者如言善人.釋句者如言謂趣正丈夫。

    字身者謂若究竟若 ******************** 不究竟名之與句二種所依四十九字。

    此中欲爲名首.名爲句首.句必有名.若唯一 字則不成句.又若有字名所不攝則唯字無名。

    問何因緣故建立名等三種身耶。

    答. 爲領增語觸所生受故。

    問.名者何義。

    答.目種種事令世共知故.又能令意作種種相 故.又由語言所傳述故.謂之爲名。

    問.句者何義。

    答.攝受於名究竟顯了不現見義.故 名爲句。

    問.文者何義。

    答.顯發名句故謂之文.如薄伽梵說增語增語路如是廣說.增 語者謂一切衆類共所立名.增語路者謂衆類之欲能起彼故.詞者謂彼相應語及 與各别彼彼方言.彼所依故名爲彼路.施設者謂分析一法建立多種.彼所依處名 爲彼路.欲卽是詞無有别欲.此詞卽是增語施設之路。

    彼名身等略有六種依處.一 法二義三補特伽羅四時五數六處所.彼廣分别如聞所成地。

    語者當知略有八分. 謂上首美妙等.由彼語言具足相應乃至常委分資糧等德故能說正法.上首語者 趣涅槃宮爲先首故.美妙語者清美音故.顯了語者文詞善故.易解語者巧辯說故. ******************** 樂聞語者引法義故.無依語者不依希望他信己故.不逆語者言知量故.無邊語者 善巧多故。

    是八種語當知略具三德.一趣處德謂初一種.二自體德謂次二種.三加 行德謂所餘種。

    相應者謂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種道理共相應故.助伴 者能成次第故.隨順者解釋次第故.清亮者文句顯了清淨故.有用者善入衆心故. 相稱者如衆會故.應順者稱法故引義故順時故.常委分資糧者常修委修故名常 委.彼分者謂正見等.資糧者是彼資糧故。

    相者謂諸藴相應諸界相應諸處相應緣 起相應處非處相應念住相應.如是等相應言說或聲聞說或菩薩說或如來說.是 名爲相。

    機請者謂因機請問起於言說.此復根等差别有二十七種補特伽羅應知。

     此中由根差别故分成二種謂鈍根利根.行差别有七種謂貪行等如聲聞地說.品 類差别有二種謂在家出家.願差别有三種謂聲聞獨覺菩薩.可救不可救差别有 二種謂涅槃法不涅槃法.方便差别有九種謂已入正法未入正法有障礙無障礙 ******************** 已熟未熟具縛不具縛無縛.種類差别有二種謂人及非人。

    如是六文總攝爲四.一 所說.謂名身等及相一分.二所爲.謂機請攝二十七種補特伽羅.三能說.謂語言.四 說者.謂佛菩薩及與聲聞。

    如是一切六種相貌總顯於文.若減一種義不顯了.由能 顯義是故名文。

    義者略有十種.一地義.二相義.三作意義.四處所義.五過患義.六勝 利義.七所治義.八能治義.九略義.十廣義。

    地義者略有五地.謂資糧地方便地見地 修地究竟地.又廣分别有十七地.謂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