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揚聖教論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母妻子奴婢諸作業者朋友官僚兄弟親族等雖暫集會不久散壞.
又復內身麤色四大所生糜飯所長常棄穢惡澡浴按摩等雖復暫治所生苦惱終
********************
是離散壞滅之法.爲治飢渴苦故受諸飲食.爲治寒熱苦惱及爲覆障可羞慚處受
畜衣服.爲治惛睡逼苦及爲對治行住疲苦受諸臥具.爲治諸疾病苦受諸醫藥.如
是諸欲皆爲治苦不應貪著唯除應如重病所執治病之藥.或依聖教尋思如是如
是諸欲麤相.或復內自智見發起或復尋思隨順道理或復尋思諸欲自性無始世
來法爾成就不思議法不應思議不應分别.如是名爲尋思道理。
如是六種了知諸 欲麤相已又復了知初靜慮靜相.謂於初靜慮中無如欲界極麤重相.由離如是欲 麤相故名初靜慮靜相.如是名爲了知初靜慮靜相。
由定地作意故了知欲界麤相 及初靜慮靜相是名了相作意.此中猶有聞思間雜應知。
勝解作意者.謂如其所應 尋思了達欲界麤相及初靜慮靜相不爲聞思之所間雜.純起修行勝解緣麤靜相 修習止觀.修習之時如所尋思麤靜之相數起勝解.是故名爲勝解作意。
遠離作意 者.謂多修習此種類故.爲欲斷除初分煩惱起對治道.與斷煩惱能對治道俱生作 ******************** 意名遠離作意。
攝樂作意者.謂已斷欲界初分煩惱及已遠離彼品麤重.於後勝品 斷及遠離起於喜樂.又於斷處見勝功德證於少分遠離喜樂.於時時中以淨勝作 意而自慶悅.爲欲斷除惛沉睡眠掉舉纏故是名攝樂作意。
觀察作意者.謂如是正 修樂斷樂修已善品方便之所扶持令欲界繫諸煩惱纏若行若住不復現行.如是 行者復自思惟我此身中爲有貪欲爲無貪欲而於諸欲境不執受耶.爲自觀察故 隨於一境思惟勝妙清淨之相.而彼行者由未盡斷諸隨眠故思惟如是淨妙相時 隨順染習趣向染習臨至染習不住於捨亦不厭毀遮止違逆.行者爾時如是自知 我於諸欲未正遠離心未解脫故諸欲行繫攝我心猶如持水法爾攝伏.我今定當 倍修治道令餘隨眠無餘斷故倍復欣樂勝斷勝修.是名觀察作意。
方便究竟作意 者.謂倍修習上品樂斷樂修故雙修止觀數數觀察.如是行者修習對治時時觀察 斷與未斷令心遠離欲界煩惱繫縛.此暫時伏離非是究竟永拔種子.行者爾時得 ******************** 初靜慮方便道究竟一切煩惱對治作意.是名方便究竟作意。
方便究竟果作意者. 謂從此後無間由前因緣故證入根本初靜慮定.此根本初靜慮俱生作意是名方 便究竟果作意。
如初靜慮有七種作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 處定如其所應盡當知。
復次麤相者.謂於一切下地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略有三 種諸下地法而可厭離應知.一極苦住性.二極不寂靜住性.三極短夀住性。
引發分 别者.謂四種引發.一果引發.二離欲引發.三轉根引發.四勝德引發。
問答分别者.謂 無量門問答分别.今少顯示。
問.增上戒學雲何不清淨.雲何清淨。
答.[一]有十種因戒不
清淨.何者爲十.一初不如法受屍羅律儀.二極沉下.三極浮散.四放逸懈怠所攝.五
發起邪願六犯軌則攝.七犯邪命攝.八墮於二邊.九不能出離.十違越所受。
初不如 法受屍羅律儀者.如有一人或避王逼惱或避強賊之所逼惱或避債主逼惱或因 恐怖逼惱或怖不活等故出家受戒.不爲營修聖道不爲清淨梵行不爲自調伏不 注:[一]瑜伽卷四十二詳十淨戒.今翻彼而說也.
********************
爲自寂靜不爲自涅槃.諸如是等是爲不如法受屍羅律儀。
極沉下者.如有一人無 慚無愧悔心微劣其性慢緩.於諸學處慢緩修習.如是名極沉下。
極浮散者.如有一 人僻執所受非處生悔於不應悔處而生悔故.於他人所非處而生陵蔑之心及損 害心數習不捨.如是名極浮散。
放逸懈怠所攝者.如有一人於過去世已有違犯由 忘念故而不如法起於對治.如是於未來現在起於違犯由忘念故而不如法起於 對治.先亦不起猛勵樂欲當於禁戒
如是六種了知諸 欲麤相已又復了知初靜慮靜相.謂於初靜慮中無如欲界極麤重相.由離如是欲 麤相故名初靜慮靜相.如是名爲了知初靜慮靜相。
由定地作意故了知欲界麤相 及初靜慮靜相是名了相作意.此中猶有聞思間雜應知。
勝解作意者.謂如其所應 尋思了達欲界麤相及初靜慮靜相不爲聞思之所間雜.純起修行勝解緣麤靜相 修習止觀.修習之時如所尋思麤靜之相數起勝解.是故名爲勝解作意。
遠離作意 者.謂多修習此種類故.爲欲斷除初分煩惱起對治道.與斷煩惱能對治道俱生作 ******************** 意名遠離作意。
攝樂作意者.謂已斷欲界初分煩惱及已遠離彼品麤重.於後勝品 斷及遠離起於喜樂.又於斷處見勝功德證於少分遠離喜樂.於時時中以淨勝作 意而自慶悅.爲欲斷除惛沉睡眠掉舉纏故是名攝樂作意。
觀察作意者.謂如是正 修樂斷樂修已善品方便之所扶持令欲界繫諸煩惱纏若行若住不復現行.如是 行者復自思惟我此身中爲有貪欲爲無貪欲而於諸欲境不執受耶.爲自觀察故 隨於一境思惟勝妙清淨之相.而彼行者由未盡斷諸隨眠故思惟如是淨妙相時 隨順染習趣向染習臨至染習不住於捨亦不厭毀遮止違逆.行者爾時如是自知 我於諸欲未正遠離心未解脫故諸欲行繫攝我心猶如持水法爾攝伏.我今定當 倍修治道令餘隨眠無餘斷故倍復欣樂勝斷勝修.是名觀察作意。
方便究竟作意 者.謂倍修習上品樂斷樂修故雙修止觀數數觀察.如是行者修習對治時時觀察 斷與未斷令心遠離欲界煩惱繫縛.此暫時伏離非是究竟永拔種子.行者爾時得 ******************** 初靜慮方便道究竟一切煩惱對治作意.是名方便究竟作意。
方便究竟果作意者. 謂從此後無間由前因緣故證入根本初靜慮定.此根本初靜慮俱生作意是名方 便究竟果作意。
如初靜慮有七種作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 處定如其所應盡當知。
復次麤相者.謂於一切下地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略有三 種諸下地法而可厭離應知.一極苦住性.二極不寂靜住性.三極短夀住性。
引發分 别者.謂四種引發.一果引發.二離欲引發.三轉根引發.四勝德引發。
問答分别者.謂 無量門問答分别.今少顯示。
問.增上戒學雲何不清淨.雲何清淨。
答.
初不如 法受屍羅律儀者.如有一人或避王逼惱或避強賊之所逼惱或避債主逼惱或因 恐怖逼惱或怖不活等故出家受戒.不爲營修聖道不爲清淨梵行不爲自調伏不 注:
極沉下者.如有一人無 慚無愧悔心微劣其性慢緩.於諸學處慢緩修習.如是名極沉下。
極浮散者.如有一 人僻執所受非處生悔於不應悔處而生悔故.於他人所非處而生陵蔑之心及損 害心數習不捨.如是名極浮散。
放逸懈怠所攝者.如有一人於過去世已有違犯由 忘念故而不如法起於對治.如是於未來現在起於違犯由忘念故而不如法起於 對治.先亦不起猛勵樂欲當於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