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揚聖教論卷第七

關燈
信故心無輕毀無惡名聞.若不爾者雖具足屍羅由越軌則所行 故則無觀他增上德稱.若翻於此則無過失。

    後言於微細罪深見怖畏受學學處者. 此顯觀自增上功德名稱相.何以故.雖復軌則所行具足故得觀他增上功德名稱. 然毀屍羅已由此因緣或生惡趣或不堪任得所未得悟所未悟證所未證.若能於 微細罪尚見怖畏何況上品.又受學學處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又復堪任 得所未得悟所未悟證所未證.以是緣故名屍羅律儀觀自增上功德名稱相。

    復次 此中薄伽梵顯三種屍羅性.一受屍羅性.二出離屍羅性.三修習屍羅性。

    初說屍羅 成就住者.此顯受屍羅性。

    次說守别解脫律儀者.此顯出離屍羅性.何以故.由别解 脫律儀所攝屍羅說名增上戒學.依增上戒學故能修增上心學及增上慧學.由依 此故能令一切苦永盡出離.如是出離先依屍羅行然後方得.是故别解脫律儀說 ******************** 爲出離屍羅性。

    後說軌則所行悉皆具足於微細罪深見怖畏受學學處者.此顯修 習屍羅性.若依如是相修習别解脫律儀屍羅者是名修習善修習.如是名爲增上 戒學差别分别。

    增上心學差别分别者.若苾芻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 初靜慮具足住.復尋伺寂靜內徧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三摩地生喜樂第二靜慮 具足住.復離喜故住捨念正知身受樂聖者宣說有捨念樂住第三靜慮具足住.復 斷樂先已斷苦及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第四靜慮具足住。

    此差别義如前已 說.是名增上心學差别分别。

    增上慧學差别分别者.若苾芻於苦聖諦如實知苦.於 集聖諦如實知集.於苦滅聖諦如實知滅.於苦滅趣行聖諦如實知趣行.是名增上 慧學差别分别。

    生起分别者.謂由屍羅成就故無悔.由無悔故生悅.生悅故心喜.心 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觀如實.觀如實故起厭.起厭故離欲.離 欲故解脫.解脫故自謂我證解脫.復起如是智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 ******************** 受後有。

    轉異分别者.謂或有增上戒學無增上心無增上慧.或有增上戒學增上心 學無增上慧.若有增上慧學必有增上戒及增上心。

    能治所治分别者.謂增上戒學 是煩惱纏止息對治.增上心學是煩惱纏制伏對治.增上慧學是煩惱隨眠永斷對 治。

    能引增上生決定勝分别者.謂增上戒學增上心學能引清淨地及清淨增上生. 增上慧學能引出世決定勝德。

    順法分法者.謂十種隨順學法.一先因.二順教.三如 理方便.四無間慇重修.五猛利樂欲.六修持力.七身心麤重安息.八數數觀察.九無 怯怖.十無增上慢。

    先因者謂先世根熟及根成滿.順教者謂無倒次第之教.如理方 便者謂如教修行如是修時能生正見.無間慇重修者謂如是方便時無空過修習 善品及至誠速疾引發善品.猛利樂欲者謂於增上解脫起證樂欲念我何時證於 衆聖具足住處.修持力者謂二因緣得修持力一性利根故二長時純熟修故.身心 麤重安息者若由身疲倦起身心麤重則易奪威儀令得安息.若由極尋伺起身心 ******************** 麤重則內修寂靜令得安息.若由勵意極攝斂心及沉下心惛沉睡眠纏起身心麤 重則修慧觀及淨勝作意令得安息.若由自性未斷煩惱順煩惱品身心麤重隨逐 不離則正修聖道令得安息.數數觀察者謂依屍羅數數觀察惡作善作如實了知. 若於惡作不爲不應捨離.若於善作不爲則應捨離.若於惡作爲之則應捨離.若於 善作爲之不應捨離.如是觀察作意增上力故數數觀察一切煩惱已斷未斷.若知 已斷應深慶悅.若知未斷數數應修此對治道.無怯怖者謂於時時中應知應觀於 法由不知不觀不證入故生於怯怖心有萎悴心有虛乏如是數數生時心不執著 除斷棄捨.無增上慢者謂於所得所悟所證中離增上慢不顛倒執於已得中起已 得想於已悟中起已悟想於已證中起已證想。

    如是十法樂正修行諸學處者由初 中後隨順學處.是故名爲隨順學法。

    此十法中先因一種隨順增上戒學最勝.餘之 九種隨順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最勝。

    補特伽羅分别者.謂此三學通諸異生及見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