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揚聖教論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執著諸業趣向於法乃至不超過法於此中捨是名
依躭嗜捨.如是卽於耳所識聲乃至意所識法了知無常乃至沒已又於先及今所
有諸法了知無常苦變等法已簡擇修捨是名依出離捨。
是中六依躭嗜喜六依出 離喜六依躭嗜憂六依出離憂六依躭嗜捨六依出離捨總攝爲三十六師句.是中 依止六依出離喜住故捨除吐害六依躭嗜喜.如是依止六依出離憂住故捨除吐 ******************** 害六依躭嗜憂.如是依止六依出離捨住故捨除吐害六依躭嗜捨。
又此中依止六 依出離喜住故捨除吐害六依躭離憂.依止六依出離捨住故捨除吐害六依出離 喜.復有二種捨一依種種性二依一種性.依種種性捨者謂依於色乃至依於法.依 一種性捨者謂依虛空無邊處乃至依非想非非想處.此中依止依一種性捨住故 捨除吐害依種種性捨。
想藴建立有三種.一依差別二作意差別三境界差別。
依差 別者謂六想身.眼觸所生想乃至意觸所生想。
作意差別者有二種.一有相想二無 相想.有相想者謂除欲界中未善言說者想第一有想及出世間想餘有相作意相 應想.無相想者謂前所除無相作意相應想。
境界差別者有四種.一小想二大想三 無量想四無所有想.如其次第緣欲界緣色界緣無色界緣無所有處想應知。
行藴 建立有三種.一勝差別二依差別三諸行施設差別。
勝差別者唯思最勝行藴所攝. 由造作心令成雜染及清淨法轉故。
依差別者謂六思身.眼觸所生思乃至意觸所 ******************** 生思。
諸行施設差別者有三種.一雜染施設二清淨施設三分位施設.雜染施設者 謂煩惱及隨煩惱.清淨施設者謂信等.分位施設者謂生等心不相應行。
卽此三藴 法處所攝色及與無爲總名法界.亦名法處。
識藴建立有三種.一種類差別二依差 別三雜染清淨差別。
種類差別者有二種.一阿賴耶識二轉識。
依差別者謂六識身。
問.阿賴耶識於六識中何識所攝。
答.通六識所攝.藏彼種故.由此識密記攝故.薄伽 梵不爲一切說.若善巧者卽由此隨解。
雜染清淨差別者.如經中說有貪心如實知 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如是有瞋離瞋有癡離癡乃至廣說。
此中有三品心. 一未發趣三摩地心二已發趣而未得三摩地心三已得三摩地心.此復二種一不 清淨心二極清淨心。
第一品心者謂或時起染汙心.由貪等纏所纏故.或時起善無 記心.遠離貪等纏故。
第二品心者謂或時繫心內靜.或時失念馳散五欲.或時攝令 靜故復爲惛沉睡眠之所纏覆.或時爲斷彼故復策心安置於勝淨境.或時復於彼 ******************** 境不正安故其心掉動.或正安故心不掉動.或時未斷沉掉蓋故於二分中俱不寂 靜.或斷彼故其心寂靜。
能得根本靜慮作意故名定心.未得彼故名不定心.道究竟 故名極修心.斷究竟故名極解脫心.翻彼二種名不修心不解脫心.始從定心乃至 於此是第三品心應知。
數者由五種事總攝一切流轉事故.何等五事.一所受用事二能受用事三受用執 取事四受用雜染事五彼所依徧行法事.所受用者謂色藴.五種色根依執門故爲 所受用.諸色境界所緣門故爲所受用.能受用者謂受藴.受用執取者謂想藴.受用 雜染者謂行藴.彼所依徧行法者謂識藴。
由計此識是受用者乃至是所雜染者故卽由是義次第得成.復由餘五因緣建立 次第.一由生起故.二由對治故.三由流轉故.四由識住故.五由顯了故。
由生起故者. 如經說緣眼及色眼識得生乃至緣意及法意識得生.此中初說色藴次說識藴.此 ******************** 二種藴是諸心法之所依止.依此故起受等心法故.次經言三事合故觸觸爲緣故 受等法生.由此生起因緣說諸藴次第。
由對治故者.爲對治四顛倒故說四念住.四 顛倒者一於不淨計淨顛倒二於苦計樂顛倒三於無常計常顛倒四於無我計我 顛倒.此中先說色藴次後受藴次後識藴最後想行二藴.如是由對治故說諸藴次 第。
由流轉故者.諸根境界爲所依故能起二藴謂領納境界及采畫境界由此因緣 能起受用現法境界諸惱亂法及能造作善不善業由此因故能感後世生等苦惱. 識藴一種是所惱亂故最後說。
由識住故者.謂四識住.由彼次第起能住識。
由顯了 故者.謂見補特伽羅已先記識其色是故先說色藴.次由受藴顯彼貴賤苦樂.次由 想藴顯彼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類[一]等.次由行藴顯彼如是愚癡如是聰慧.後由識
藴顯彼內我差別.謂於前諸藴中所記識者有苦樂者所言說者
是中六依躭嗜喜六依出 離喜六依躭嗜憂六依出離憂六依躭嗜捨六依出離捨總攝爲三十六師句.是中 依止六依出離喜住故捨除吐害六依躭嗜喜.如是依止六依出離憂住故捨除吐 ******************** 害六依躭嗜憂.如是依止六依出離捨住故捨除吐害六依躭嗜捨。
又此中依止六 依出離喜住故捨除吐害六依躭離憂.依止六依出離捨住故捨除吐害六依出離 喜.復有二種捨一依種種性二依一種性.依種種性捨者謂依於色乃至依於法.依 一種性捨者謂依虛空無邊處乃至依非想非非想處.此中依止依一種性捨住故 捨除吐害依種種性捨。
想藴建立有三種.一依差別二作意差別三境界差別。
依差 別者謂六想身.眼觸所生想乃至意觸所生想。
作意差別者有二種.一有相想二無 相想.有相想者謂除欲界中未善言說者想第一有想及出世間想餘有相作意相 應想.無相想者謂前所除無相作意相應想。
境界差別者有四種.一小想二大想三 無量想四無所有想.如其次第緣欲界緣色界緣無色界緣無所有處想應知。
行藴 建立有三種.一勝差別二依差別三諸行施設差別。
勝差別者唯思最勝行藴所攝. 由造作心令成雜染及清淨法轉故。
依差別者謂六思身.眼觸所生思乃至意觸所 ******************** 生思。
諸行施設差別者有三種.一雜染施設二清淨施設三分位施設.雜染施設者 謂煩惱及隨煩惱.清淨施設者謂信等.分位施設者謂生等心不相應行。
卽此三藴 法處所攝色及與無爲總名法界.亦名法處。
識藴建立有三種.一種類差別二依差 別三雜染清淨差別。
種類差別者有二種.一阿賴耶識二轉識。
依差別者謂六識身。
問.阿賴耶識於六識中何識所攝。
答.通六識所攝.藏彼種故.由此識密記攝故.薄伽 梵不爲一切說.若善巧者卽由此隨解。
雜染清淨差別者.如經中說有貪心如實知 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如是有瞋離瞋有癡離癡乃至廣說。
此中有三品心. 一未發趣三摩地心二已發趣而未得三摩地心三已得三摩地心.此復二種一不 清淨心二極清淨心。
第一品心者謂或時起染汙心.由貪等纏所纏故.或時起善無 記心.遠離貪等纏故。
第二品心者謂或時繫心內靜.或時失念馳散五欲.或時攝令 靜故復爲惛沉睡眠之所纏覆.或時爲斷彼故復策心安置於勝淨境.或時復於彼 ******************** 境不正安故其心掉動.或正安故心不掉動.或時未斷沉掉蓋故於二分中俱不寂 靜.或斷彼故其心寂靜。
能得根本靜慮作意故名定心.未得彼故名不定心.道究竟 故名極修心.斷究竟故名極解脫心.翻彼二種名不修心不解脫心.始從定心乃至 於此是第三品心應知。
數者由五種事總攝一切流轉事故.何等五事.一所受用事二能受用事三受用執 取事四受用雜染事五彼所依徧行法事.所受用者謂色藴.五種色根依執門故爲 所受用.諸色境界所緣門故爲所受用.能受用者謂受藴.受用執取者謂想藴.受用 雜染者謂行藴.彼所依徧行法者謂識藴。
由計此識是受用者乃至是所雜染者故卽由是義次第得成.復由餘五因緣建立 次第.一由生起故.二由對治故.三由流轉故.四由識住故.五由顯了故。
由生起故者. 如經說緣眼及色眼識得生乃至緣意及法意識得生.此中初說色藴次說識藴.此 ******************** 二種藴是諸心法之所依止.依此故起受等心法故.次經言三事合故觸觸爲緣故 受等法生.由此生起因緣說諸藴次第。
由對治故者.爲對治四顛倒故說四念住.四 顛倒者一於不淨計淨顛倒二於苦計樂顛倒三於無常計常顛倒四於無我計我 顛倒.此中先說色藴次後受藴次後識藴最後想行二藴.如是由對治故說諸藴次 第。
由流轉故者.諸根境界爲所依故能起二藴謂領納境界及采畫境界由此因緣 能起受用現法境界諸惱亂法及能造作善不善業由此因故能感後世生等苦惱. 識藴一種是所惱亂故最後說。
由識住故者.謂四識住.由彼次第起能住識。
由顯了 故者.謂見補特伽羅已先記識其色是故先說色藴.次由受藴顯彼貴賤苦樂.次由 想藴顯彼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