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揚聖教論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淨義品第二
如是已說九事淨義今當說。
頌曰. 諸論中勝論. 亦善入瑜伽. 清淨義應知 由具四淨德。
論曰.此顯揚聖教論於諸論中最爲殊勝。
何者諸論.略有四種.一像正法論謂依聖 教倒顯法相.二外醫治論謂外醫方.三詰諍論謂諸外道虛妄推度.四矯誑論謂婆 羅門諸惡呪術。
雲何此論能勝諸論.由此論中能顯無倒諸法相故.究竟能治內心 病故.對治詰諍惡呪術故。
又此論中四論可得非於餘論是故最勝.何者四論.一非 二邊論二非一向論三一切取斷徧知論四立正相論.非二邊論者謂非有非無非 ******************** 異非不異非我非無我非常非斷如是等論.非一向論者非一切樂悉應習近謂能 引無義利者非一切樂悉不習近謂能引有義利者如樂苦亦爾如是等論.一切取 斷徧知論者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斷徧知論.立正相論者謂無倒施設一切 諸法自相共相因相果相如是等論。
亦善入瑜伽者.[一]有四種瑜伽.一信二欲三正勤
四方便.此論善順彼故名善入瑜伽。
清淨義應知者應知建立能顯不共德第二名.由具四淨德者欲顯此名如義建立。
[二]雲何此論具四淨德。
頌曰. 攝一切義故. 彼外不壞故. 易入故.入已 行不失壞故。
論曰.攝一切義故者.由此論中攝一切義.謂[三]九種義或十種義或五種義或四種義
或三種義。
九種義者已如攝事品中說。
十種義者一盡所知義二如所知義三能取 義四所取義五所依住義六所受用義七顛倒義八不顛倒義九雜染義十清淨義. 注:[一]四瑜伽見瑜伽卷二十八.
[二]四德見瑜伽卷六十四.
[三]五類義見瑜伽卷七十七.
********************
此中盡所知義者謂於雜染清淨法中窮一切種差別邊際是名盡所知義.如五數
藴六數內處如是等.如所知義者卽於雜染清淨法中真如實性是名如所知義.此
復七種謂流轉真如乃至正行真如.能取義者謂五內色處心意識及諸心法.所取
義者謂外六處.又能取義亦是所取.所依住義者謂外世界依此所住有情界可得
所謂村田百村田千村田百千村田如是廣說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數百千
世界極微塵等十方無量無數世界.所受用義者謂所攝受衆具.顛倒義者謂卽於
能取等義中於無常常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如是乃至於無我我想顛倒心顛倒
見顛倒.不顛倒義者謂對治如前所說顛倒應知.雜染義者有三種於三界中煩惱
雜染業雜染生雜染.清淨義者謂爲證三種雜染離繫故所修一切菩提分法.此十
種義攝一切義應知。
五種義者一所徧知事二所徧知義三應徧知四得徧知果五 受用徧知果.所徧知事者謂一切所知事若諸藴事若內處事若外處事如是等.所 ******************** 徧知義者謂盡一切種如所應知若世俗諦若勝義諦若功德若過失若諸緣若三 世若起住壞相若如病等若苦集若真如實際法性若廣若略若一向記若分別記 若反問記若置記若隱若顯如是等所徧知義應知.徧知者謂能取前二境菩提分 法.得徧知果者謂永滅貪欲瞋恚愚癡及無遺餘貪瞋癡斷四沙門果及諸聲聞獨 覺如來共不共世出世功德具足作證.受用徧知果者謂卽於所證法中解脫智及 廣爲他開示演說分別.此五種義亦攝一切義應知。
四種義者一心所執義二領納 義三了別義四雜染清淨義.此四種義亦攝一切義應知。
三種義者一文義二義義 三界義.文義者謂名身等.義義者謂十種義應知.一真實相二徧知相三永斷相四 作證相五修習相六卽於真實等相種種差別相七所依能依相屬相八能障礙徧 知等法相九能隨順徧知等法相十於不徧知等及徧知等過失功德相.界義者謂 五種界.一器世界二有情世界三法界四所調伏界五所調伏方便界.此三種義亦 ******************** 攝一切義應知。
彼外不壞故者.彼上諸義一切外道所不能壞.正道理論不可制伏 故.一切外道略有五種.一說我外道二說常外道三說斷外道四說現法涅槃外道 五說無因外道。
易入故者.由於論中文圓顯故其義易入.非如婆羅門諸惡呪論文 缺隱故義難可入。
入已行不失壞故者.由此論中義
頌曰. 諸論中勝論. 亦善入瑜伽. 清淨義應知 由具四淨德。
論曰.此顯揚聖教論於諸論中最爲殊勝。
何者諸論.略有四種.一像正法論謂依聖 教倒顯法相.二外醫治論謂外醫方.三詰諍論謂諸外道虛妄推度.四矯誑論謂婆 羅門諸惡呪術。
雲何此論能勝諸論.由此論中能顯無倒諸法相故.究竟能治內心 病故.對治詰諍惡呪術故。
又此論中四論可得非於餘論是故最勝.何者四論.一非 二邊論二非一向論三一切取斷徧知論四立正相論.非二邊論者謂非有非無非 ******************** 異非不異非我非無我非常非斷如是等論.非一向論者非一切樂悉應習近謂能 引無義利者非一切樂悉不習近謂能引有義利者如樂苦亦爾如是等論.一切取 斷徧知論者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斷徧知論.立正相論者謂無倒施設一切 諸法自相共相因相果相如是等論。
亦善入瑜伽者.
清淨義應知者應知建立能顯不共德第二名.由具四淨德者欲顯此名如義建立。
頌曰. 攝一切義故. 彼外不壞故. 易入故.入已 行不失壞故。
論曰.攝一切義故者.由此論中攝一切義.謂
九種義者已如攝事品中說。
十種義者一盡所知義二如所知義三能取 義四所取義五所依住義六所受用義七顛倒義八不顛倒義九雜染義十清淨義. 注:
五種義者一所徧知事二所徧知義三應徧知四得徧知果五 受用徧知果.所徧知事者謂一切所知事若諸藴事若內處事若外處事如是等.所 ******************** 徧知義者謂盡一切種如所應知若世俗諦若勝義諦若功德若過失若諸緣若三 世若起住壞相若如病等若苦集若真如實際法性若廣若略若一向記若分別記 若反問記若置記若隱若顯如是等所徧知義應知.徧知者謂能取前二境菩提分 法.得徧知果者謂永滅貪欲瞋恚愚癡及無遺餘貪瞋癡斷四沙門果及諸聲聞獨 覺如來共不共世出世功德具足作證.受用徧知果者謂卽於所證法中解脫智及 廣爲他開示演說分別.此五種義亦攝一切義應知。
四種義者一心所執義二領納 義三了別義四雜染清淨義.此四種義亦攝一切義應知。
三種義者一文義二義義 三界義.文義者謂名身等.義義者謂十種義應知.一真實相二徧知相三永斷相四 作證相五修習相六卽於真實等相種種差別相七所依能依相屬相八能障礙徧 知等法相九能隨順徧知等法相十於不徧知等及徧知等過失功德相.界義者謂 五種界.一器世界二有情世界三法界四所調伏界五所調伏方便界.此三種義亦 ******************** 攝一切義應知。
彼外不壞故者.彼上諸義一切外道所不能壞.正道理論不可制伏 故.一切外道略有五種.一說我外道二說常外道三說斷外道四說現法涅槃外道 五說無因外道。
易入故者.由於論中文圓顯故其義易入.非如婆羅門諸惡呪論文 缺隱故義難可入。
入已行不失壞故者.由此論中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