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揚聖教論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所謂三寶.處勝建立故名為妙。
寂靜者謂自善法欲乃至一切菩提 分法及所證果皆名寂靜。
性者謂諸法相若自相若共相若假立相若因相若果相 總名為性。
道理者謂諸緣起及四道理。
假施設者謂唯於法假立眾生及唯於相假 立諸法。
現觀者謂六種現觀.如成現觀品當說。
方所者所謂色蘊.位者所謂受蘊.分 別者所謂想蘊.作者謂諸行蘊.執持者所謂識蘊。
增者此有二種應知.一煩惱增二 業增。
如增減亦二種.謂煩惱減業減。
闇者謂無明疑。
語者謂十二分語趣說名為語。
所覺者謂種種所說法義名為所覺。
上者謂沙門果。
遠離者謂五種遠離.一惡行遠 離二婬欲遠離三眾具遠離四聚會遠離五煩惱遠離。
轉者所謂三界及與五趣。
藏 護者所謂戀過去希未來著現在。
簡擇者所謂一行順前句順後句四句無事句.色 ******************** 法非色法.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有諍無諍.有味著無味著.依躭 嗜依出離.世間出世間.攝屬不攝屬.內外麤細.勝劣遠近.有所緣無所緣.相應不相 應.有行無行.有所依無所依.因非因.果非果.異熟非異熟.有因無因.有果無果.有異 熟無異熟.有執受無執受.四大種造非四大種造.同分彼同分.有上無上.過去未來 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繫色繫無色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斷修斷無斷.復有四緣 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復有四依一依法不依眾生二依義不依 文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四依智不依識.復有四無量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 五根五力七徧覺支八聖道支四種行四法迹奢摩他毘缽舍那增上戒增上心增 上慧解脫勝處徧處等。
現行者謂煩惱纏.隨眠者謂煩惱隨眠。
相屬者所謂六處同 一依止相屬應知.復有諸法能引攝法彼亦展轉相屬應知.復有諸根境界能取所 取相屬應知。
諸相攝者有十一種相攝.一更互攝二界攝三相攝四種類攝五分位 ******************** 攝六不相離攝七時攝八方攝九一分攝十全分攝十一勝義攝。
相應者所謂五種 應知.一與他性相應非自性.二於他性相應中與不相違法相應非相違法.三於不 相違相應中下中上品相似相應非不相似.四於下中上品相似相應中同時相應 非不同時.五於同時相應中同地相應非不同地。
說者所謂四種言說.一見言說二 聞言說三覺言說四知言說。
任持者所謂四種食.一段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次第者所謂五種次第.一流轉次第二成所作次第三說次第四生次第五現觀次 第.所作者謂八種所作.一依止滅二依止轉三徧知所緣四喜樂所緣五得果六離 欲七轉根八發起神通。
境者謂四種所緣.一徧所緣二令行淨所緣三善巧所緣四 令煩惱淨所緣。
瑜伽者此或四種或九種.四種者一信二欲三正勤四方便.九種者 一世間道二出世間道三方便道四無間道五解脫道六昇進道七下品道八中品 道九上品道。
奢摩他者謂九種心住。
觀者謂三種事觀或四種觀或六事差別所緣 ******************** 觀應知.三事觀者一有相觀二尋求觀三審察觀.四種者一簡擇諸法觀二極簡擇 諸法觀三徧籌量觀四徧審察觀.六事差別所緣觀者一義所緣觀二事所緣觀三 相所緣觀四分所緣觀五時所緣觀六道理所緣觀。
諸作意者謂七種作意.一了相 作意二勝解作意三遠離作意四攝樂作意五觀察作意六方便究竟作意七方便 究竟果作意。
教授者謂五種教授.一教教授二證教授三隨次教授四不顛倒教授 五神變教授。
德者謂如前所說無量解脫等諸功德法。
菩提者謂三種菩提.一聲聞 菩提二獨覺菩提三無上正等菩提。
聖教者謂授歸依制立學處.施設聽者建立師 資.施論戒論生天之論.訶欲愛味示欲過失.顯說雜染及清淨法.教導出離稱讚功 德.廣說一切清淨分法。
復次頌曰. 若欲正修行 徧知等功德. 由十種法行 及六種理趣。
******************** 論曰.若諸行者於前九事欲正修行徧知永斷作證修集諸功德等.由十法行及六 理趣應當修學.十種法行已如[一]前說.[二]六種理趣者一真義理趣二證得理趣三教導
理趣四離二邊理趣五不思議理趣六意樂理趣。
顯揚聖教論卷第四 注:[一]本論卷二末.
[二]見瑜伽卷六十四.又見本論卷六引文.
********************
寂靜者謂自善法欲乃至一切菩提 分法及所證果皆名寂靜。
性者謂諸法相若自相若共相若假立相若因相若果相 總名為性。
道理者謂諸緣起及四道理。
假施設者謂唯於法假立眾生及唯於相假 立諸法。
現觀者謂六種現觀.如成現觀品當說。
方所者所謂色蘊.位者所謂受蘊.分 別者所謂想蘊.作者謂諸行蘊.執持者所謂識蘊。
增者此有二種應知.一煩惱增二 業增。
如增減亦二種.謂煩惱減業減。
闇者謂無明疑。
語者謂十二分語趣說名為語。
所覺者謂種種所說法義名為所覺。
上者謂沙門果。
遠離者謂五種遠離.一惡行遠 離二婬欲遠離三眾具遠離四聚會遠離五煩惱遠離。
轉者所謂三界及與五趣。
藏 護者所謂戀過去希未來著現在。
簡擇者所謂一行順前句順後句四句無事句.色 ******************** 法非色法.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有諍無諍.有味著無味著.依躭 嗜依出離.世間出世間.攝屬不攝屬.內外麤細.勝劣遠近.有所緣無所緣.相應不相 應.有行無行.有所依無所依.因非因.果非果.異熟非異熟.有因無因.有果無果.有異 熟無異熟.有執受無執受.四大種造非四大種造.同分彼同分.有上無上.過去未來 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繫色繫無色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斷修斷無斷.復有四緣 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復有四依一依法不依眾生二依義不依 文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四依智不依識.復有四無量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 五根五力七徧覺支八聖道支四種行四法迹奢摩他毘缽舍那增上戒增上心增 上慧解脫勝處徧處等。
現行者謂煩惱纏.隨眠者謂煩惱隨眠。
相屬者所謂六處同 一依止相屬應知.復有諸法能引攝法彼亦展轉相屬應知.復有諸根境界能取所 取相屬應知。
諸相攝者有十一種相攝.一更互攝二界攝三相攝四種類攝五分位 ******************** 攝六不相離攝七時攝八方攝九一分攝十全分攝十一勝義攝。
相應者所謂五種 應知.一與他性相應非自性.二於他性相應中與不相違法相應非相違法.三於不 相違相應中下中上品相似相應非不相似.四於下中上品相似相應中同時相應 非不同時.五於同時相應中同地相應非不同地。
說者所謂四種言說.一見言說二 聞言說三覺言說四知言說。
任持者所謂四種食.一段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次第者所謂五種次第.一流轉次第二成所作次第三說次第四生次第五現觀次 第.所作者謂八種所作.一依止滅二依止轉三徧知所緣四喜樂所緣五得果六離 欲七轉根八發起神通。
境者謂四種所緣.一徧所緣二令行淨所緣三善巧所緣四 令煩惱淨所緣。
瑜伽者此或四種或九種.四種者一信二欲三正勤四方便.九種者 一世間道二出世間道三方便道四無間道五解脫道六昇進道七下品道八中品 道九上品道。
奢摩他者謂九種心住。
觀者謂三種事觀或四種觀或六事差別所緣 ******************** 觀應知.三事觀者一有相觀二尋求觀三審察觀.四種者一簡擇諸法觀二極簡擇 諸法觀三徧籌量觀四徧審察觀.六事差別所緣觀者一義所緣觀二事所緣觀三 相所緣觀四分所緣觀五時所緣觀六道理所緣觀。
諸作意者謂七種作意.一了相 作意二勝解作意三遠離作意四攝樂作意五觀察作意六方便究竟作意七方便 究竟果作意。
教授者謂五種教授.一教教授二證教授三隨次教授四不顛倒教授 五神變教授。
德者謂如前所說無量解脫等諸功德法。
菩提者謂三種菩提.一聲聞 菩提二獨覺菩提三無上正等菩提。
聖教者謂授歸依制立學處.施設聽者建立師 資.施論戒論生天之論.訶欲愛味示欲過失.顯說雜染及清淨法.教導出離稱讚功 德.廣說一切清淨分法。
復次頌曰. 若欲正修行 徧知等功德. 由十種法行 及六種理趣。
******************** 論曰.若諸行者於前九事欲正修行徧知永斷作證修集諸功德等.由十法行及六 理趣應當修學.十種法行已如
顯揚聖教論卷第四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