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揚聖教論卷第四

關燈
淨. 染依.差別故. 清淨所緣故. 心不流散故. 正修方便故. 彼位差別故. 言說等因故. 彼果.功德故. 數次第唯爾。

     論曰.前九事中初一切事為二所依.一雜染所依二清淨所依.由次二事攝諸雜染. 一由界事二由雜染事.由後六事攝諸清淨.一由諦事二由依止事三由覺分事四 由眾生事五由果事六由功德事。

    由二種事攝雜染中雜染所依故.雜染差別故.由 六種事攝清淨中清淨境界故.於境界中心不流散故.由不散亂於所緣境正方便 故.正方便者位差別故.及言說等因故.正方便果故.彼果功德故。

    此中位差別故言 說等因故此二建立眾生事應知.言說等因故者為言說易故為隨順世間故為避 怖畏故為令信知自他功德過惡成就故。

    由是因緣此九種事數決定及次第決定 應知。

     ******************** 為欲思量如此九事.復應廣說。

    頌曰. 欲思量無量 諸問答差別. 由諸佛語言 事與想攝故。

     論曰.若欲思量如上九事無量問答差別者由二種攝故應可思量.一由一切佛語 言事攝故.二由一切佛語言想攝故。

    [一]此中一切佛語言事攝者謂由三種經應知.一 由增十經.二由廣義經.三由集異門經。

    [二]一切佛語言想攝者由四種嗢柁南伽他.何 者為四.頌曰. 句.迷惑.戲論. 住.真實.淨.妙. 寂靜.性.道理. 假施設.現觀. 方所.位.分別. 作.執持.增.減. 闇.語.所覺.上. 遠離.轉.藏護. 簡擇.與現行. 睡眠.及相屬. 諸相攝.相應. 說.任持.次第. 作所.境.瑜伽. 奢摩他.與觀. 諸作意.教授. 德.菩提.聖教。

     論曰.句者所謂六處無量境界無量方所無量時節.復有三界一欲界二色界三無 注: [一]此同瑜伽卷十三聞所成中内明第四由佛教所應知相.彼用增十法門標列名數.即從三經而出.故今但舉經名.不復列法. [二]下與瑜伽十三内明第三想建立相全同.四嗢柁南即引彼文.故不入本頌之數. ******************** 色界.復有三界一小千世界二中千世界三大千世界.復有四輩一在家輩二出家 輩三鄔波索迦輩四非人輩.復有三受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復有三世謂過去 世未來世現在世.復有三寶謂佛寶法寶僧寶.復有三法謂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復 有三種雜染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復有四聖諦謂苦集滅道.復有九次第定 謂初靜慮乃至滅受想定.復有三十七菩提分法謂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 復有四種沙門果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最勝阿羅漢果.復有眾多最勝功德謂 無量解脫勝處徧處無諍願智無礙辯六神通等。

    復依廣乘有五種事一相二名三 分別四真如五正智.復有二種空性一眾生空性二法空性.復有二種無我性一眾 生無我性二法無我性.復有遠離二邊處中之行謂遠離增益邊及損減邊.復有四 種真實一世間所成二道理所成三煩惱障淨智所行處四所知障淨智所行處.復 有四種尋思謂名尋思事尋思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復有四種如實徧智 ******************** 謂名尋思所引如實徧智事尋思所引如實徧智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徧智差 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徧智.復有三種自性一徧計所執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圓 成實自性.復有三種無自性性一相無自性性二生無自性性三勝義無自性性.復 有五相大菩提謂自性故功用故方便故轉故還故.復有五種大乘一種子二趣入 三次第四正轉五正轉果謂最初發心故於諸有情起大悲故波羅蜜多故攝事故 自他相續成熟故.復有五無量想一有情界無量想二世界無量想三法界無量想 四所調伏界無量想五所調伏方便界無量想.復有真實義隨至謂於一切無量法 中隨至真如及此中智.復有不思議威德信解.復有無障礙智.復有三十二大丈夫 相及八十種隨形好.復有四種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 忘失法永斷習氣一切種妙智。

    如上所說略唯二種.一聲聞乘中所釋句.二大乘中 所釋句。

    迷惑者謂四顛倒.一於無常中計常顛倒二於苦中計樂顛倒三於不淨中 ******************** 計淨顛倒四於無我中計我顛倒。

    戲論者謂諸煩惱及雜煩惱諸蘊。

    住者謂四識住 及七識住。

    真實者謂真如及四聖諦。

    淨者謂三種淨性.一自體淨性二境界淨性三 階位淨性。

    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