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揚聖教論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所知者謂卽所知空境.由此境相一切諸相之所不
行.智者謂如前說。
無願亦有二種.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謂由無智故顛倒所起諸行 相貌.智者謂緣彼境[一]厭惡了知。
空行者謂於諸行我不可得及諸相中世俗分别法 不可得.無相行者謂卽於諸行中衆生無我性可得及諸相中世俗分别法無我性 可得及於滅中滅靜妙離行.無願行者謂無常苦不淨如病如癰如箭因集生緣行。
緣智空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空行.緣智無相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無相行. 注:[一]原刻作伏.今依麗刻改.
********************
緣智無願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無願行。
若無差别總名空無相無願者此通聞 思修所生之慧世及出世應知.若名空無相無願三摩地者唯是修所生慧通世出 世應知.若名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者此唯出世應知。
行者謂四種行.廣說如經.一苦遲通.謂鈍根者未得現法樂住爲盡諸漏若道若行. 二苦速通.謂利根者餘如前說.三樂遲通.謂鈍根者已得現法樂住爲盡諸漏若見 若行.四樂速通.謂利根者餘如前說。
迹者謂四法迹.廣說如經.一無貪迹.謂能持屍羅藴法義故名迹.若未受者令進受 若已受者令守護令增長令廣大.如無貪第二無瞋亦爾.三正念迹.謂能持三摩地 藴法義故名迹.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廣.四正等持迹.謂能持慧藴解脫解脫知 見藴法義故名迹.若未生未證者令生令證若已生已證者令增令廣。
止者.謂於如所聞思法中正修行時由緣三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三摩地故住 ******************** 心於內.觀者.謂於如所聞思法中正修行時由緣三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三摩 地故簡擇諸法。
[一]復次頌曰.
居處.及所依. 發心.與悲愍. 諸行.通達性. 地.波羅蜜多。
論曰.居處者謂四居處.廣說如經.一慧居處.謂諦觀方便世間之慧爲安立證諦出 世智義故.二諦居處.謂已得諦觀出世慧爲安立有事顛倒斷義故.三捨居處.謂有 事顛倒斷爲安立無餘煩惱息滅義故.四寂靜居處.謂無餘煩惱寂靜爲安立一切 苦不生義故。
所依者謂四種依.廣說如經.一依法不依衆生.謂若法是如來所說或弟子說十二 分教隨學隨轉不隨衆生所行行學亦不隨轉.二依義不依文.謂若法非飾詞者所 造綺文字句唯能顯了獨滿清淨鮮白梵行於此法中恭敬信解非於能顯顛倒梵 注:[一]次說大乘覺分.所依見瑜伽卷四十五.發心見三十五.四十.悲見四十四.行見七十四.通達見六十四.地波羅蜜見七十八.
********************
行及不顯了梵行但飾詞者所造綺文字句.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謂於如來
所說相似甚深空性相應隨順諸緣緣起法中不妄執著如言淺義亦不住自內見
取心唯勤尋究顯了義經.四依智不依識.謂不唯聽聞而生知足便不進修法隨法
行然爲盡諸漏勤求自內證真諦智。
發心者.謂諸菩薩發菩提心.若諸菩薩住菩薩法性爲欲利益十方世界所有有情 依彼行相強勝因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大誓願受發心法.謂我必定當證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爲度十方一切有情令離諸煩惱故及離諸苦難故。
此受發 心復有二種.一世俗發心二證法性發心。
世俗發心者.謂如有一隨智者前恭敬而 住起增上意發誓願言.長老憶念或言聖者憶念或言鄔波柁耶.我如是名從今日 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爲欲饒益諸有情故.從今已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 忍辱正勤靜慮及慧一切皆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訶 ******************** 薩和合出家願尊證知我是菩薩.第二第三亦復如是。
證法性發心者.謂如有一已 過第一劫阿僧企耶.已證菩薩初極喜地.已入菩薩定無生位.已如實知無上菩提 及菩提方便.已悟自身將近等近大菩提果證解自他悉平等故得大我意.已至不 住流轉寂滅菩薩道故得廣大意.由如是故於大菩提願不退轉.是謂證法性發心。
悲愍者.謂如是已發心菩薩於十方世界或三種退墮苦有情或五趣定苦有情或 四種極苦有情或六種重苦苦有情或三種相苦苦有情.諸如是所令離苦行不害 爲性。
諸行者謂十種法行.廣說如經.一於菩薩藏法若多若少尊重恭敬書持法行.二若 劣若勝諸供養具供養法行.三若自書已由矜愍心施他法行.四若他發意恭敬尊 重以微妙聲宣揚闡讀由宗仰故諦聽法行.五發淨信解恭敬重心披讀法行.六爲 欲修習法隨法行從師受已諷誦法行.七旣諷誦已爲堅持故以廣妙音溫習法行. ******************** 八悲愍他故傳授與彼隨其廣略開演法行.九獨處閑靜極善硏尋稱理觀察思惟 法行.十如所思惟修行奢摩他毗鉢舍那爲欲趣入乃至爲令諸所求義成就法行。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 ********************
無願亦有二種.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謂由無智故顛倒所起諸行 相貌.智者謂緣彼境
空行者謂於諸行我不可得及諸相中世俗分别法 不可得.無相行者謂卽於諸行中衆生無我性可得及諸相中世俗分别法無我性 可得及於滅中滅靜妙離行.無願行者謂無常苦不淨如病如癰如箭因集生緣行。
緣智空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空行.緣智無相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無相行. 注:
若無差别總名空無相無願者此通聞 思修所生之慧世及出世應知.若名空無相無願三摩地者唯是修所生慧通世出 世應知.若名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者此唯出世應知。
行者謂四種行.廣說如經.一苦遲通.謂鈍根者未得現法樂住爲盡諸漏若道若行. 二苦速通.謂利根者餘如前說.三樂遲通.謂鈍根者已得現法樂住爲盡諸漏若見 若行.四樂速通.謂利根者餘如前說。
迹者謂四法迹.廣說如經.一無貪迹.謂能持屍羅藴法義故名迹.若未受者令進受 若已受者令守護令增長令廣大.如無貪第二無瞋亦爾.三正念迹.謂能持三摩地 藴法義故名迹.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廣.四正等持迹.謂能持慧藴解脫解脫知 見藴法義故名迹.若未生未證者令生令證若已生已證者令增令廣。
止者.謂於如所聞思法中正修行時由緣三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三摩地故住 ******************** 心於內.觀者.謂於如所聞思法中正修行時由緣三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三摩 地故簡擇諸法。
論曰.居處者謂四居處.廣說如經.一慧居處.謂諦觀方便世間之慧爲安立證諦出 世智義故.二諦居處.謂已得諦觀出世慧爲安立有事顛倒斷義故.三捨居處.謂有 事顛倒斷爲安立無餘煩惱息滅義故.四寂靜居處.謂無餘煩惱寂靜爲安立一切 苦不生義故。
所依者謂四種依.廣說如經.一依法不依衆生.謂若法是如來所說或弟子說十二 分教隨學隨轉不隨衆生所行行學亦不隨轉.二依義不依文.謂若法非飾詞者所 造綺文字句唯能顯了獨滿清淨鮮白梵行於此法中恭敬信解非於能顯顛倒梵 注:
發心者.謂諸菩薩發菩提心.若諸菩薩住菩薩法性爲欲利益十方世界所有有情 依彼行相強勝因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大誓願受發心法.謂我必定當證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爲度十方一切有情令離諸煩惱故及離諸苦難故。
此受發 心復有二種.一世俗發心二證法性發心。
世俗發心者.謂如有一隨智者前恭敬而 住起增上意發誓願言.長老憶念或言聖者憶念或言鄔波柁耶.我如是名從今日 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爲欲饒益諸有情故.從今已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 忍辱正勤靜慮及慧一切皆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訶 ******************** 薩和合出家願尊證知我是菩薩.第二第三亦復如是。
證法性發心者.謂如有一已 過第一劫阿僧企耶.已證菩薩初極喜地.已入菩薩定無生位.已如實知無上菩提 及菩提方便.已悟自身將近等近大菩提果證解自他悉平等故得大我意.已至不 住流轉寂滅菩薩道故得廣大意.由如是故於大菩提願不退轉.是謂證法性發心。
悲愍者.謂如是已發心菩薩於十方世界或三種退墮苦有情或五趣定苦有情或 四種極苦有情或六種重苦苦有情或三種相苦苦有情.諸如是所令離苦行不害 爲性。
諸行者謂十種法行.廣說如經.一於菩薩藏法若多若少尊重恭敬書持法行.二若 劣若勝諸供養具供養法行.三若自書已由矜愍心施他法行.四若他發意恭敬尊 重以微妙聲宣揚闡讀由宗仰故諦聽法行.五發淨信解恭敬重心披讀法行.六爲 欲修習法隨法行從師受已諷誦法行.七旣諷誦已爲堅持故以廣妙音溫習法行. ******************** 八悲愍他故傳授與彼隨其廣略開演法行.九獨處閑靜極善硏尋稱理觀察思惟 法行.十如所思惟修行奢摩他毗鉢舍那爲欲趣入乃至爲令諸所求義成就法行。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