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著菩薩本 世親菩薩釋

關燈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今欲利益一切有情令習世定及出世定速能捨離諸煩惱故.述此方便。

     頌曰. 求脫者.積集. 於住勤修習. 得三圓滿已. 有依.修定人。

     釋曰.此初一頌總標六門。

    言求脫者謂是求解脫人.積集者謂能積集勝行資糧.於 住勤修習者於所緣處令心善住名之爲定.由不散亂不動搖故。

    雲何修習.謂得三 圓滿已有依修定人。

    圓滿有三.一師資圓滿.二所緣圓滿.三作意圓滿。

    有依謂是三 定.一有尋有伺定.二無尋唯伺定.三無尋無伺定。

    修定人者謂能修習奢摩他毗鉢 舍那。

    若人能於解脫起願樂心.復曾積集解脫資糧.心依於定.有師資等三而爲依 ******************** 止.有依修習.由習定故能獲世閒諸福及以殊勝圓滿之果。

    先作如是安立次第.故 名總標。

     頌曰 於三乘樂[一]脫 名求解脫人. 二種障全除 斯名爲解脫. 應知執受識 是二障體性. 惑種一切種 由能縛二人. 已[二]除煩惱障 習氣未蠲除 此謂聲聞乘. 餘唯佛能斷. 若彼惑雖無 作儀如有惑 是習氣前生. 若除便異此。

     釋曰.此之四頌釋求解脫者.謂於聲聞乘等有差别故於三乘中心樂解脫名求解 脫。

    雲何解脫.二種障全除斯名爲解脫。

    何者是二障除之名解脫.應知執受識是二 障體性.識者卽是阿賴耶識.執受者是依止義.謂是煩惱所知二障體性。

    此復雲何. 惑種卽是煩惱障自性.一切種卽是所知障自性.又一切種者卽是二障種子能縛 注: [一]原刻宋思溪本作勝.今依麗刻再雕大藏本改. [二]原刻作降.今依麗刻改. ******************** 二人.煩惱障種子能縛聲聞一切種子能縛菩薩.由與聲聞菩薩爲繫縛故。

    雲何此 二解脫差别.謂聲聞人習氣未除斷煩惱障而證解脫.唯佛世尊能總除故。

    雲何習 氣.彼惑雖無.所作形儀如有惑者是名習氣。

    此中應言若惑雖無令彼作相如有惑 者.此言作儀如有惑者卽是於因說果名故。

    彼.謂聲聞獨覺。

    未知此是誰之習氣.謂 是前生所有慣習之事尚有餘氣.今雖惑盡所爲相狀似染形儀名爲習氣。

    若能除 斷與此不同.應雲若彼習皆無不作儀如惑。

     頌曰. 種植諸善根. 無疑.除熱惱. 於法流清淨. 是名爲積集。

     能持.樂聽法. 善除其二見. 但聞心喜足. 是四事應知。

     釋曰.此之二頌釋積集義.如經中說此人先應修習多聞復聽正法諸見熱惱已正 蠲除心之蓋纏能正降伏.依此文義故說初頌。

    雲何積集所有善根.謂能持正法故. ******************** 以此爲先令其信等善法增故。

    雲何無疑.謂樂聽法故.由知法故已生未生所有疑 惑悉能除滅。

    雲何除熱惱.謂除二見故。

    二見雲何.一者欲令他識知見.二者自起高 舉見.謂作是念如何令他得知我是具德之人是則名爲令他識見.依此見故自欲 高舉名自高見.此二能令心焦熱故名爲熱惱。

    雲何法流清淨.謂能除遣但聞法是 心生喜足故.上之除字流入於此。

    於法流清淨者謂聽法時心無散亂相續而流.心 清淨故蓋纏止息。

    若聽法無厭.更能進思.勤修不息.方得名爲法流清淨.當知此據 聞思修位如次應知。

     次有十六頌釋於住勤修習.初一總標.餘是别釋。

    頌曰. 所緣.及自體. 差别.幷作意. 心亂.住資糧. 修定出離果。

     言所緣者有其三種. 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