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資糧論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便.應當
精勤以諸方便教化衆生置此大乘。
問.何故菩薩但以大乘教化衆生不以聲聞獨覺乘也。
答. 化恆沙衆生 令得羅漢果 化一入大乘 此福德爲上。
若教化恆河沙等衆生得阿羅漢果.此大乘福勝過彼聲聞等乘教化福.以種子無 ******************** 盡故.此所有種子能爲餘衆生等作菩提心方便亦以出生聲聞獨覺故此福勝彼。
此福勝者大乘於聲聞獨覺乘爲上故.又菩提心有無量無數福德故.又由大乘三 寶種不斷故.是故欲求大福應以大乘教化衆生不以餘乘。
問.諸摩訶薩豈唯以大乘教化衆生不以聲聞獨覺乘耶。
[一]答.
教以聲聞乘 及獨覺乘者. 以彼少力故 不堪大乘化。
若中下意衆生捨利他事闕於大悲不堪以大乘化者.乃以聲聞獨覺乘而化度之. 問.若有衆生不可以三乘化者.於彼應捨爲不捨也。
答. 聲聞獨覺乘 及以大乘中 不堪受化者. 應置於福處。
若有衆生喜樂生死憎惡解脫不堪以聲聞獨覺及大乘化者.應當教化置於梵乘 四梵行中.若復不堪梵乘化者.應當教化置於天乘十善業道及施等福事中不應 捨棄。
注:[一]此字依麗刻加.
********************
問.若有衆生喜樂世樂於三福事無力能行.於彼人所當何所作。
答. 若人不堪受 天及解脫化. 便以現世利 如力應當攝。
若有衆生專求欲樂不觀他世趣向地獄餓鬼畜生不可教化令生天解脫者.亦當 愍彼智如小兒如其所應現世攝受.隨己力能以施等攝之愍而不捨。
問.若菩薩於此似小兒相諸衆生所無有方便可得攝化.當於彼人應何所作。
答. 菩薩於衆生 無緣能教化. 當起大慈悲 不應便棄捨。
若菩薩於喜樂罪惡可愍衆生中無有方便能行攝化.菩薩於彼當起子想興大慈 悲.無有道理而得捨棄。
問.已說於衆生中應須攝受.未知攝受方便雲何。
答. 施攝及說法 復聽聞說法 亦行利他事 此爲攝方便。
諸菩薩爲攝受衆生故或以布施爲攝方便或受他所施.或爲他說法或聽他說法. ******************** 或行利他或以愛語或以同事.或說諸明處或教以工巧或示現作業或令病者得 愈或救拔險難.如是等名爲攝受衆生方便.當以此諸方便攝受衆生不應棄捨。
問.以如是等攝受方便攝衆生已成就何利。
答. 所作益衆生 不倦不放逸. 起願爲菩提 利世卽自利。
此中菩薩作願利益世間者發如是意凡利世間事我皆應作.立此誓已於諸衆生 所作事中不應疲倦不應放逸.又當作是念若利世間卽是自利.是故菩薩於利樂 衆生因緣不應棄捨。
問已說菩薩常應利樂衆生不應行捨.於諸法中爲捨不捨。
答. 入甚深法界 滅離於分別 悉無有功用 諸處自然捨。
法界者卽是緣生.是故先說如來若出不出此法界法住常住所謂緣生.又如先說 阿難陀緣生甚深證亦甚深.是故入此甚深法界菩薩滅一切有無等二邊攝取方 ******************** 便智已卽斷諸動念戲論分別離諸取相.諸心意識行處皆不復行.乃至行佛行菩 提行菩薩行涅槃處皆亦不行.則於諸法無復功用於諸法中心得寂靜大寂靜無 復分別.是名第一義捨.此卽菩薩無分別也。
已說出世間捨.我今當說世間捨. 利名讚樂等 四處皆不著. 反上亦無礙 此等名爲捨。
於利養名聞讚歎安樂等中無有繫著.與此相反無利無名呰毀苦等中亦不退礙. 捨離愛憎處中而住無復分別.此名第二謂世間捨。
問若菩薩於諸法中作第一義捨者.爲菩提故如然頭衣如是勤行雲何可得
問.何故菩薩但以大乘教化衆生不以聲聞獨覺乘也。
答. 化恆沙衆生 令得羅漢果 化一入大乘 此福德爲上。
若教化恆河沙等衆生得阿羅漢果.此大乘福勝過彼聲聞等乘教化福.以種子無 ******************** 盡故.此所有種子能爲餘衆生等作菩提心方便亦以出生聲聞獨覺故此福勝彼。
此福勝者大乘於聲聞獨覺乘爲上故.又菩提心有無量無數福德故.又由大乘三 寶種不斷故.是故欲求大福應以大乘教化衆生不以餘乘。
問.諸摩訶薩豈唯以大乘教化衆生不以聲聞獨覺乘耶。
若中下意衆生捨利他事闕於大悲不堪以大乘化者.乃以聲聞獨覺乘而化度之. 問.若有衆生不可以三乘化者.於彼應捨爲不捨也。
答. 聲聞獨覺乘 及以大乘中 不堪受化者. 應置於福處。
若有衆生喜樂生死憎惡解脫不堪以聲聞獨覺及大乘化者.應當教化置於梵乘 四梵行中.若復不堪梵乘化者.應當教化置於天乘十善業道及施等福事中不應 捨棄。
注:
答. 若人不堪受 天及解脫化. 便以現世利 如力應當攝。
若有衆生專求欲樂不觀他世趣向地獄餓鬼畜生不可教化令生天解脫者.亦當 愍彼智如小兒如其所應現世攝受.隨己力能以施等攝之愍而不捨。
問.若菩薩於此似小兒相諸衆生所無有方便可得攝化.當於彼人應何所作。
答. 菩薩於衆生 無緣能教化. 當起大慈悲 不應便棄捨。
若菩薩於喜樂罪惡可愍衆生中無有方便能行攝化.菩薩於彼當起子想興大慈 悲.無有道理而得捨棄。
問.已說於衆生中應須攝受.未知攝受方便雲何。
答. 施攝及說法 復聽聞說法 亦行利他事 此爲攝方便。
諸菩薩爲攝受衆生故或以布施爲攝方便或受他所施.或爲他說法或聽他說法. ******************** 或行利他或以愛語或以同事.或說諸明處或教以工巧或示現作業或令病者得 愈或救拔險難.如是等名爲攝受衆生方便.當以此諸方便攝受衆生不應棄捨。
問.以如是等攝受方便攝衆生已成就何利。
答. 所作益衆生 不倦不放逸. 起願爲菩提 利世卽自利。
此中菩薩作願利益世間者發如是意凡利世間事我皆應作.立此誓已於諸衆生 所作事中不應疲倦不應放逸.又當作是念若利世間卽是自利.是故菩薩於利樂 衆生因緣不應棄捨。
問已說菩薩常應利樂衆生不應行捨.於諸法中爲捨不捨。
答. 入甚深法界 滅離於分別 悉無有功用 諸處自然捨。
法界者卽是緣生.是故先說如來若出不出此法界法住常住所謂緣生.又如先說 阿難陀緣生甚深證亦甚深.是故入此甚深法界菩薩滅一切有無等二邊攝取方 ******************** 便智已卽斷諸動念戲論分別離諸取相.諸心意識行處皆不復行.乃至行佛行菩 提行菩薩行涅槃處皆亦不行.則於諸法無復功用於諸法中心得寂靜大寂靜無 復分別.是名第一義捨.此卽菩薩無分別也。
已說出世間捨.我今當說世間捨. 利名讚樂等 四處皆不著. 反上亦無礙 此等名爲捨。
於利養名聞讚歎安樂等中無有繫著.與此相反無利無名呰毀苦等中亦不退礙. 捨離愛憎處中而住無復分別.此名第二謂世間捨。
問若菩薩於諸法中作第一義捨者.爲菩提故如然頭衣如是勤行雲何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