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資糧論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般若前行故.菩薩爲菩提而行布施.是故施
爲第二資糧。
於中生他身意樂因名布施.非爲作苦。
彼有二種謂財施法施.財施亦 有二種謂共識不共識.共識亦有二種謂內及外.若施自身支節若全身施是爲內 施.若施男女妻妾及二足四足等是爲外施.不共識亦有二種謂可食不可食此有 ******************** 多種.若施身內受用飲食等物是爲可食.若施身外受用香鬘所攝金銀珍寶衣服 土田財物園池遊戲處等是爲不可食。
然可受用法施亦有二種謂世間出世間.若 因法施於流轉中〈舊雲生死者非正翻名.今改爲流轉也.已後諸雲流轉者皆是此義.〉出生可愛身 根境界是爲世間.若因法施果報越度流轉是爲出世間。
彼財施法施各有二種謂 有著無著.若爲自身若爲資生若爲勝果希望相續以財法施是爲有著.若爲利益 安樂一切衆生若爲無障礙智是爲無著。
其餘更有無畏施等.亦隨順入財施中。
彼 二種施果及餘氣〈謂津液也.〉具如大乘經說。
此中當略說偈. 飲食及被服 隨須皆布施 亦施華鬘燈 末香與音樂. 或施諸美味 藥物及椅枕 養病之所須 幷醫人給侍. 男女與妻妾 奴婢及倉庫 莊飾諸婇女 隨須皆布施. 所有諸寶物 種種莊嚴具 象馬車乘等 妙物盡施之. ******************** 園林修道處 池井集會堂 土田幷雜物 客舍等皆施. 若二足四足 若復一洲渚 村落與國都 及王境悉施. 施所玩好物 利樂悕須者 爲諸衆生依 怖者施無畏. 施其所難捨 手足眼耳鼻 亦施心與頭 舉身悉能捨. 修行布施時 常於受者所 應生福田想 亦如善眷屬. 布施諸果報 具足善聚集 迴向爲自他 成佛及淨土. 菩薩所行施 正迴向佛體 此菩薩陀那 得名波羅蜜. 若彼若此岸 亦無能說者 施果到於彼 說爲施彼岸。
今說施主差别. 不貪於愛果 悲故三輪淨 正覺說彼施 是爲求菩提. 我已作此事 正作當亦作 若作如是捨 傭賃非布施. ******************** 貪增施果故 隨須卽能捨 說爲息利人 智念非施主. 不貪增益果 唯以悲心施 此名真施主 餘皆是商販. 如大雲遍雨 諸處等心施 此名大施主 餘皆是少分. 施及施果報 哀愍與須者 施主於衆人 猶如其父母. 不念所施物 受者及施者 而常樂布施 此名爲施主. 若不分别佛 菩提與菩薩 而爲菩提施 彼當速成佛。
問已解釋陀那波羅蜜.今應說屍羅波羅蜜。
答.波羅蜜義如前解釋.屍羅義今當說。
以屍羅故說爲屍羅.言屍羅者謂習近也.此是體相又本性義如世間有樂戒苦戒 等.又清涼義爲不悔因離心熱憂惱故.又安隱義能爲他世樂因故.又安靜義能建 立止觀故.又寂滅義得涅槃樂因故.又端嚴義以能莊飾故.又淨潔義能洗惡戒垢 故.又頭首義能爲入衆無怯弱因故.又讚歎義能生名稱故。
此戒是身口意善行所 ******************** 轉生.於中遠離殺生不與取欲邪行等是三種身戒.遠離妄語破壞語麤惡語雜戲 語等是四種口戒.遠離貪瞋邪見等是三種意戒.如是[一]等身口意善行所轉生十種
戒與貪瞋癡所生十種惡行爲對治.彼十種惡行下中上常習近故墮於地獄畜生
閻摩世等.如前數十種善行戒若不與覺分相應下中上常習近故隨福上上差别
當得天人差别.若與覺分相應十種善行戒上上常習近多作故當得聲聞地及菩
薩地中轉勝差别。
又此菩薩戒聚有六十五種無盡.如無盡意經中說當知。
又略說 有二種戒謂平等種蒔戒不平等種蒔戒.平等種蒔戒者以此善身口意積聚故於 生生中種蒔若界若富樂若聲聞獨覺若相報若淨土若成熟衆生若正遍覺等彼 皆說名平等種蒔戒.與此相違名不平等種蒔戒。
復有二種戒謂有作戒無作戒.若 於有作中有所作者名有作戒.與此相違名無作戒。
復有九種戒謂凡夫戒外道五 通戒人戒欲界天子戒色界天子戒無色界天子戒[二]諸學無學聲聞戒獨覺戒菩薩
注:
[一]原刻作知.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作謂.今依麗刻改.
********************
戒.凡夫戒者入生處故盡.外道五通戒者神通退故盡.人戒
於中生他身意樂因名布施.非爲作苦。
彼有二種謂財施法施.財施亦 有二種謂共識不共識.共識亦有二種謂內及外.若施自身支節若全身施是爲內 施.若施男女妻妾及二足四足等是爲外施.不共識亦有二種謂可食不可食此有 ******************** 多種.若施身內受用飲食等物是爲可食.若施身外受用香鬘所攝金銀珍寶衣服 土田財物園池遊戲處等是爲不可食。
然可受用法施亦有二種謂世間出世間.若 因法施於流轉中〈舊雲生死者非正翻名.今改爲流轉也.已後諸雲流轉者皆是此義.〉出生可愛身 根境界是爲世間.若因法施果報越度流轉是爲出世間。
彼財施法施各有二種謂 有著無著.若爲自身若爲資生若爲勝果希望相續以財法施是爲有著.若爲利益 安樂一切衆生若爲無障礙智是爲無著。
其餘更有無畏施等.亦隨順入財施中。
彼 二種施果及餘氣〈謂津液也.〉具如大乘經說。
此中當略說偈. 飲食及被服 隨須皆布施 亦施華鬘燈 末香與音樂. 或施諸美味 藥物及椅枕 養病之所須 幷醫人給侍. 男女與妻妾 奴婢及倉庫 莊飾諸婇女 隨須皆布施. 所有諸寶物 種種莊嚴具 象馬車乘等 妙物盡施之. ******************** 園林修道處 池井集會堂 土田幷雜物 客舍等皆施. 若二足四足 若復一洲渚 村落與國都 及王境悉施. 施所玩好物 利樂悕須者 爲諸衆生依 怖者施無畏. 施其所難捨 手足眼耳鼻 亦施心與頭 舉身悉能捨. 修行布施時 常於受者所 應生福田想 亦如善眷屬. 布施諸果報 具足善聚集 迴向爲自他 成佛及淨土. 菩薩所行施 正迴向佛體 此菩薩陀那 得名波羅蜜. 若彼若此岸 亦無能說者 施果到於彼 說爲施彼岸。
今說施主差别. 不貪於愛果 悲故三輪淨 正覺說彼施 是爲求菩提. 我已作此事 正作當亦作 若作如是捨 傭賃非布施. ******************** 貪增施果故 隨須卽能捨 說爲息利人 智念非施主. 不貪增益果 唯以悲心施 此名真施主 餘皆是商販. 如大雲遍雨 諸處等心施 此名大施主 餘皆是少分. 施及施果報 哀愍與須者 施主於衆人 猶如其父母. 不念所施物 受者及施者 而常樂布施 此名爲施主. 若不分别佛 菩提與菩薩 而爲菩提施 彼當速成佛。
問已解釋陀那波羅蜜.今應說屍羅波羅蜜。
答.波羅蜜義如前解釋.屍羅義今當說。
以屍羅故說爲屍羅.言屍羅者謂習近也.此是體相又本性義如世間有樂戒苦戒 等.又清涼義爲不悔因離心熱憂惱故.又安隱義能爲他世樂因故.又安靜義能建 立止觀故.又寂滅義得涅槃樂因故.又端嚴義以能莊飾故.又淨潔義能洗惡戒垢 故.又頭首義能爲入衆無怯弱因故.又讚歎義能生名稱故。
此戒是身口意善行所 ******************** 轉生.於中遠離殺生不與取欲邪行等是三種身戒.遠離妄語破壞語麤惡語雜戲 語等是四種口戒.遠離貪瞋邪見等是三種意戒.如是
又此菩薩戒聚有六十五種無盡.如無盡意經中說當知。
又略說 有二種戒謂平等種蒔戒不平等種蒔戒.平等種蒔戒者以此善身口意積聚故於 生生中種蒔若界若富樂若聲聞獨覺若相報若淨土若成熟衆生若正遍覺等彼 皆說名平等種蒔戒.與此相違名不平等種蒔戒。
復有二種戒謂有作戒無作戒.若 於有作中有所作者名有作戒.與此相違名無作戒。
復有九種戒謂凡夫戒外道五 通戒人戒欲界天子戒色界天子戒無色界天子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