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與衆生幷及一切法入生住滅
中寂滅無所有亦無所從來亦復無所去以無來去故名之爲平等.諸佛與衆生幷
及一切法悉皆無所有過一切有道此三非是等亦復非非等非等非非等非非等
不等如是說諸法皆等無差别。
復有四法能淨屍羅.如說. 善能信解空.不驚無相法.衆生中大悲.能忍於無我. 如是之四法 亦能淨屍羅。
行者了達諸法無自性無他性故名爲信解空.如說一切所有法終不自性生若從 衆緣生則應從他有.不從自性生雲何從他生自性已不成他性亦復無.若離自性 ******************** 相則無有自性若離於自性則無有自相.自性自性相不以合故有不以散故有二 定有則無.他不能生法自亦不能生自他亦不能離二亦不生.若無有自者雲何從 他生離於世俗法則無有自他.若他從他生他卽無生體無體則非有以何物生他. 以無自體故他生亦復無四種皆空故無法定生滅。
不驚無相者.信樂遠離諸相故 不驚.如是說一切若無相一切卽有相寂滅是無相卽爲是有法.若觀無相法無相 卽爲相若言修無相卽非修無相.若捨諸計著名之爲無相取是捨著相則爲無解 脫.凡以有取故因取而有捨離取取何事名之以爲捨.取者所用取及以可取法共 離俱無有是皆名寂滅.若法相因成此卽爲無性若無有性者此卽無有相.若法無 有性此卽無相者雲何言無性卽名爲無相.若用有與無亦遮亦應聽雖言心不著 是則無有過.何處先有法而後不滅者何處先有然而後有滅者.此有相寂滅同無 相寂滅是故寂滅語及寂滅語者.先來非寂滅亦非不寂滅亦非寂不寂非非寂不 寂。
衆生中大悲者.衆生無量無邊故悲心亦廣大.復次諸佛法無量無邊無盡如虛 ******************** 空悲心是諸佛法根本能得大法故名爲大悲.一切衆生中最大者名爲佛佛所行 故名爲大悲。
忍無我法者.信樂實法故諸佛皆一涅槃道故名爲無我法.若入此法 中心則不忍.如小草入火則燒盡若真金入火能堪忍無失.如是若凡夫人不修習 善根入無我中不能堪忍卽生邪疑.是菩薩無量世來修習善根智慧猛利諸佛護 念雖末斷結使入無我法中心能忍受.無我法者陰界入十二因緣等諸法是.破我 因緣如先說。
是故欲淨屍羅當行此四法。
復次. 有四破屍羅 而似持屍羅 行是當精進 自制慎莫爲。
[一]寶頂經迦葉品中佛告迦葉.四種破戒比丘似如持戒比丘.何等四.迦葉有比丘於
經戒中盡能具行而說有我迦葉是名破戒似如持戒.復次迦葉有比丘誦持律經
守護戒行於身見中不動不離是名破戒似如持戒.復次迦葉有比丘具行十二頭
陀而見諸法定有是名破戒似如持戒.復次迦葉有比丘緣衆生行慈心聞諸行無
生相心則驚畏是名破戒似如持戒.迦葉此四破戒人似如持戒。
復次. 注:[一]勘同寶積經普明會.次段同.
********************
世尊之所說 沙門有四品 應爲第四者 遠離前三種。
迦葉品中說四種比丘行者應學第四沙門不應爲三.何等爲四.佛告迦葉有四種 沙門.一者形色相沙門二者威儀矯異沙門三者貪求名利沙門四者真實行沙門. 雲何名爲形色相沙門.有沙門形沙門色相所謂著僧伽梨剃除鬚髮執持黑鉢而 行不淨身業不淨口業不淨意業不淨寂滅不善慳貪懈怠行惡法破戒不樂修道 是名形色相沙門.雲何威儀矯異沙門.有沙門具四種威儀審諦安詳趣得衣食行 聖種行不與在家出家和合少於語言以是所行欲取人意心不清淨如此威儀不 爲善不爲寂滅而見諸法定有於空無所有法畏如墮坑見說空者生怨家想是名 威儀矯異沙門.雲何爲貪求名利沙門.有沙門雖強能持戒作是念雲何令人知我 持戒強求多聞雲何令人知我多聞強作阿練若法雲何令人知我是阿練若強行 少欲知足遠離雲何令人知我少欲知足行遠離法非爲厭離心故非爲滅煩惱故 非以求八直聖道故非爲涅槃故非度一切衆生故是名求名利沙門.雲何真實行 ******************** 沙門.有沙門尚不貪惜身何況惜名利聞諸法空無所有心大歡喜隨說而行尚不 貪惜涅槃而行梵行何況貪惜三界尚不著空見何況著我人衆生夀者命者知者 見者見但於諸煩惱中而求解脫不於外求觀一切法本來清淨無垢此人但依於 身不依於餘以諸法實相尚不貪法身何況色身見法離相不以言說尚不分别無 爲聖衆何況衆會不爲斷不爲修習故不惡生死不樂涅槃無縛無解知諸佛法無 有定相知已不往來生死亦復不滅迦葉是隨真實行沙門.迦葉汝等應勤行真實 行沙門莫爲名字所害。
復次. 不爲王等法 而持于屍羅 亦不依生等 而持于屍羅。
行者欲淨屍羅不應爲王等法。
王等法者.佛爲淨德力士說.善男子菩薩屍羅者乃 至失命因緣猶不破戒.不期爲國王故持戒.不期生天故持戒.不期爲釋提桓因不 爲梵天王不爲富樂自在力故持戒.不爲名聞稱讚故不爲利養故持戒不爲夀命 故不爲飲食衣服臥具醫藥資生物故持戒.不依生等法者不爲生天人持戒.不自 ******************** 依持戒不依他持戒.不依今世持戒不依後世持戒.不依色不依受想行識不依眼 不依入不依耳鼻舌身意故持戒.不依欲界色界無色界故持戒.不爲得脫地獄畜 生餓鬼阿修羅惡道故持戒.不爲畏天中貧故持戒.不爲畏人中貧故持戒.不爲畏 夜叉貧故持戒。
問曰.若不爲如此等法者爲何法故持戒。
答曰. 爲欲令三寶 久住故持戒 爲欲得種種 利益故持戒。
三寶久住者.爲不斷佛種故持戒.爲轉法輪故持戒.爲攝聖衆故持戒.爲脫生老病 死憂悲苦惱故持戒.爲度一切衆生故持戒.爲今一切衆生得安樂故持戒.爲令衆 生到安隱處故持戒.爲修禪定故持戒.爲智慧解脫解脫知見故持戒.是事如淨德 經中廣說。
菩薩能如是 成就于屍羅 不失於十利 及餘種種利. 亦復不墮於 四難處邪道 不得四失法 不值四壞法. 又得不欺誑 諸佛等四法 能過墮地獄 十事諸怖畏。
******************** 不失於十利者.不失常爲轉輪聖王.常於彼中不失不放逸心.不失常作釋
復有四法能淨屍羅.如說. 善能信解空.不驚無相法.衆生中大悲.能忍於無我. 如是之四法 亦能淨屍羅。
行者了達諸法無自性無他性故名爲信解空.如說一切所有法終不自性生若從 衆緣生則應從他有.不從自性生雲何從他生自性已不成他性亦復無.若離自性 ******************** 相則無有自性若離於自性則無有自相.自性自性相不以合故有不以散故有二 定有則無.他不能生法自亦不能生自他亦不能離二亦不生.若無有自者雲何從 他生離於世俗法則無有自他.若他從他生他卽無生體無體則非有以何物生他. 以無自體故他生亦復無四種皆空故無法定生滅。
不驚無相者.信樂遠離諸相故 不驚.如是說一切若無相一切卽有相寂滅是無相卽爲是有法.若觀無相法無相 卽爲相若言修無相卽非修無相.若捨諸計著名之爲無相取是捨著相則爲無解 脫.凡以有取故因取而有捨離取取何事名之以爲捨.取者所用取及以可取法共 離俱無有是皆名寂滅.若法相因成此卽爲無性若無有性者此卽無有相.若法無 有性此卽無相者雲何言無性卽名爲無相.若用有與無亦遮亦應聽雖言心不著 是則無有過.何處先有法而後不滅者何處先有然而後有滅者.此有相寂滅同無 相寂滅是故寂滅語及寂滅語者.先來非寂滅亦非不寂滅亦非寂不寂非非寂不 寂。
衆生中大悲者.衆生無量無邊故悲心亦廣大.復次諸佛法無量無邊無盡如虛 ******************** 空悲心是諸佛法根本能得大法故名爲大悲.一切衆生中最大者名爲佛佛所行 故名爲大悲。
忍無我法者.信樂實法故諸佛皆一涅槃道故名爲無我法.若入此法 中心則不忍.如小草入火則燒盡若真金入火能堪忍無失.如是若凡夫人不修習 善根入無我中不能堪忍卽生邪疑.是菩薩無量世來修習善根智慧猛利諸佛護 念雖末斷結使入無我法中心能忍受.無我法者陰界入十二因緣等諸法是.破我 因緣如先說。
是故欲淨屍羅當行此四法。
復次. 有四破屍羅 而似持屍羅 行是當精進 自制慎莫爲。
復次. 注:
迦葉品中說四種比丘行者應學第四沙門不應爲三.何等爲四.佛告迦葉有四種 沙門.一者形色相沙門二者威儀矯異沙門三者貪求名利沙門四者真實行沙門. 雲何名爲形色相沙門.有沙門形沙門色相所謂著僧伽梨剃除鬚髮執持黑鉢而 行不淨身業不淨口業不淨意業不淨寂滅不善慳貪懈怠行惡法破戒不樂修道 是名形色相沙門.雲何威儀矯異沙門.有沙門具四種威儀審諦安詳趣得衣食行 聖種行不與在家出家和合少於語言以是所行欲取人意心不清淨如此威儀不 爲善不爲寂滅而見諸法定有於空無所有法畏如墮坑見說空者生怨家想是名 威儀矯異沙門.雲何爲貪求名利沙門.有沙門雖強能持戒作是念雲何令人知我 持戒強求多聞雲何令人知我多聞強作阿練若法雲何令人知我是阿練若強行 少欲知足遠離雲何令人知我少欲知足行遠離法非爲厭離心故非爲滅煩惱故 非以求八直聖道故非爲涅槃故非度一切衆生故是名求名利沙門.雲何真實行 ******************** 沙門.有沙門尚不貪惜身何況惜名利聞諸法空無所有心大歡喜隨說而行尚不 貪惜涅槃而行梵行何況貪惜三界尚不著空見何況著我人衆生夀者命者知者 見者見但於諸煩惱中而求解脫不於外求觀一切法本來清淨無垢此人但依於 身不依於餘以諸法實相尚不貪法身何況色身見法離相不以言說尚不分别無 爲聖衆何況衆會不爲斷不爲修習故不惡生死不樂涅槃無縛無解知諸佛法無 有定相知已不往來生死亦復不滅迦葉是隨真實行沙門.迦葉汝等應勤行真實 行沙門莫爲名字所害。
復次. 不爲王等法 而持于屍羅 亦不依生等 而持于屍羅。
行者欲淨屍羅不應爲王等法。
王等法者.佛爲淨德力士說.善男子菩薩屍羅者乃 至失命因緣猶不破戒.不期爲國王故持戒.不期生天故持戒.不期爲釋提桓因不 爲梵天王不爲富樂自在力故持戒.不爲名聞稱讚故不爲利養故持戒不爲夀命 故不爲飲食衣服臥具醫藥資生物故持戒.不依生等法者不爲生天人持戒.不自 ******************** 依持戒不依他持戒.不依今世持戒不依後世持戒.不依色不依受想行識不依眼 不依入不依耳鼻舌身意故持戒.不依欲界色界無色界故持戒.不爲得脫地獄畜 生餓鬼阿修羅惡道故持戒.不爲畏天中貧故持戒.不爲畏人中貧故持戒.不爲畏 夜叉貧故持戒。
問曰.若不爲如此等法者爲何法故持戒。
答曰. 爲欲令三寶 久住故持戒 爲欲得種種 利益故持戒。
三寶久住者.爲不斷佛種故持戒.爲轉法輪故持戒.爲攝聖衆故持戒.爲脫生老病 死憂悲苦惱故持戒.爲度一切衆生故持戒.爲今一切衆生得安樂故持戒.爲令衆 生到安隱處故持戒.爲修禪定故持戒.爲智慧解脫解脫知見故持戒.是事如淨德 經中廣說。
菩薩能如是 成就于屍羅 不失於十利 及餘種種利. 亦復不墮於 四難處邪道 不得四失法 不值四壞法. 又得不欺誑 諸佛等四法 能過墮地獄 十事諸怖畏。
******************** 不失於十利者.不失常爲轉輪聖王.常於彼中不失不放逸心.不失常作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