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解頭陀品下之餘
復次.
廣說空閑法 及與乞食法 餘十頭陀德 皆亦應廣說。
十二頭陀法上來已廣解二事.餘十頭陀功德亦應如是知.何以故.是二則爲開十 頭陀門餘則易解。
十頭陀者.一著糞掃衣二一坐三常坐四食後不受非時飲食五 但有三衣六毳衣七隨敷坐八樹下住九空地住十死人間住.糞掃衣者人所棄捨 受而後著.受者若心生若口言.一坐者先受食處更不復食.常坐者夜常不臥.食後 不飲漿者食後不受非時飲石蜜等可食之物.但有三衣者唯受三衣更不畜餘衣. 毳衣者從毳所成麤毛毳衣毼旃欽婆羅等.隨敷坐者隨所得坐處不令他起.樹下 ******************** 住者樂住樹下不入覆處.空地坐者露地止住.住死人間者隨順厭離心故常止宿 死人間法.是名十二頭陀令戒清淨。
糞掃衣有十利.一不以衣故與在家者和合.二 不以衣故現乞衣相.三亦不方便說得衣相.四不以衣故四方求索.五若不得衣亦 不憂.六得亦不喜.七賤物易得無有過患.八不違順行初受四依法.九入在麤衣數 中.十不爲人所貪著。
一坐食亦有十利.一無有求第二食疲苦.二於所受輕少.三無 有所用疲苦.四食前無疲苦.五入在細行食法.六食消後食.七少妨患.八少疾病.九 身體輕便.十身快樂。
常坐亦有十利.一不貪身樂.二不貪眠睡樂.三不貪臥具樂.四 無臥時脇著席苦.五不隨身欲.六易得坐禪.七易讀誦經.八少睡眠.九身輕易起.十 求坐臥具衣服心薄。
食後不受非時飲食亦有十利.一不多食.二不滿食.三不貪美 味.四少所求欲.五少妨患.六少疾病.七易滿.八易養.九知足.十坐禪讀經身不疲極。
但三衣亦有十利.一於三衣外無求受疲苦.二無有守護疲苦.三所畜物少.四唯身 所著爲足.五細戒行.六行來無累.七身體輕便.八隨順阿練若處住.九處處所住無 ******************** 所顧惜.十隨順道行。
受毳衣亦有十利.一在麤衣數.二少所求索.三隨意可坐.四隨 意可臥.五浣濯則易.六染時亦易.七少有蟲壞.八難壞.九更不受餘衣.十不失求道。
隨敷坐亦有十利.一無求好精舍住疲苦.二無求好坐臥具疲苦.三不惱上座.四不 令下座愁惱.五少欲.六少事.七趣得而用.八少用則少務.九不起諍訟因緣.十不奪 他所用。
樹下坐亦有十利.一無有求房舍疲苦.二無有求坐臥具疲苦.三無有所受 疲苦.四無有受用疲苦.五無處名字.六無鬬諍事.七隨順四依法.八少而易得無過. 九隨順修道.十無衆鬧行。
死人間住亦有十利.一常得無常想.二常得死想.三常得 不淨想.四常得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五常得遠離一切所愛人.六常得悲心.七遠離 戲調.八心常厭離.九勤行精進.十能除怖畏。
空地坐者亦有十利.一不求樹下.二遠 離我所有.三無有諍訟.四若餘去無所顧惜.五少戲調.六能忍風雨寒熱蚊蝱毒蟲 等.七不爲音聲刺棘所刺.八不令衆生瞋恨.九自亦無有愁恨.十無衆鬧行處。
如五空閑說 餘功德亦爾 自讀誦教他 得捨空閑處。
******************** 阿練若比丘有五種分别.一以惡意欲求利養.二愚癡鈍根故行阿練若.三狂癡失 意作阿練若.四爲行頭陀行故作阿練若.五以諸佛菩薩賢聖所稱讚故作阿練若. 於此五阿練若中爲行頭陀行故作阿練若以諸佛菩薩賢聖所稱讚故作阿練若 是二爲善.餘三可訶。
如五種分别阿練若法.餘十一頭陀行亦應如是分别知見。
問 曰.佛說已受阿練若法終不應捨.若有因緣得捨去不。
答曰. 讀誦經因緣 可捨阿練若。
若比丘欲從他受誦經法若欲教他讀誦應從阿練若處來入塔寺.以是因緣可得 捨離。
教他讀誦時 不應望供給 卽時應念佛 佛尚有所作。
阿練若從空閑處來教他讀誦不應求敬心供給.應當念佛.佛尚自有所作何況於 我。
念佛者佛是多陀阿伽度三藐三佛陀諸天龍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 摩睺羅伽釋提桓因四天王人非人所供養一切衆生無上福田尚不求他供給身 ******************** 自執事.我今未有所知始欲求學雲何受他供給。
復應作是念. 我應善供給 一切諸衆生 不望彼供給 自利利他故。
雲何爲自利.若貴供給則失法施功德.若不貴供給者則得法施功德。
雲何爲利他. 若貴彼供給而教令讀誦者彼則生念師直以世利故而教誨我不以法故.是人若 以是心供給師者則不得大利。
若但恭敬法故尊重師者則得大利.是名利他。
從他求智慧 應不惜身命。
若行者欲從他求智慧應捨身命.捨者爲智慧故勤心精進恭敬於師不惜身命。
問 曰.何以故爲智慧恭敬師而不惜身命。
答曰. 若一字一心 以此爲劫數 恭敬於師所 能說此論者. 離諸諂曲心 深愛而供給 晝夜不休息 盡於爾所劫。
隨師所教論議字數及爾所心念.若受法者心無諂曲不惜身命晝夜恭敬始終無 異雖能如是猶不報師所益論議智慧之恩.是故弟子應離諂曲心捨貪惜身命破 ******************** 於憍慢。
若師輕懱及以敬愛心無有異.當生深愛心第一恭敬心應生父母心應生 大師心應生善知識想應生能爲難事想應生難報心。
若師聽則受常所行事不須 師敕.餘事則相望師意隨事而行.師所愛重隨而愛重.不應因師求於世利.莫求師 讚歎莫求名聞但求智慧法寶.師有謬失常應隱藏.若師過亹若彰露者當方便覆 之.師有功德稱揚流布深心愛樂聽受持解[一]思惟義趣如所說行.求自利利他者莫
爲咎弟子莫爲殃弟子莫爲垢弟子莫爲衰弟子莫爲無益弟子.無如是等過但住
善弟子法中供給於師。
[二]如般舟經說.佛告跋陀婆羅若菩薩欲得是三昧者應勤精
進於諸師所生尊重心難遭心.若從口聞若得經卷處於是師所應深心恭敬生父
母心善知識心大師心.以能說如是法助菩提故.跋陀婆羅若求菩薩道者若求聲
聞者所從師讀誦是法處不生深恭敬心父母心善知識心大師心能得通利是法
令不忘失久住不滅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跋陀婆羅
十二頭陀法上來已廣解二事.餘十頭陀功德亦應如是知.何以故.是二則爲開十 頭陀門餘則易解。
十頭陀者.一著糞掃衣二一坐三常坐四食後不受非時飲食五 但有三衣六毳衣七隨敷坐八樹下住九空地住十死人間住.糞掃衣者人所棄捨 受而後著.受者若心生若口言.一坐者先受食處更不復食.常坐者夜常不臥.食後 不飲漿者食後不受非時飲石蜜等可食之物.但有三衣者唯受三衣更不畜餘衣. 毳衣者從毳所成麤毛毳衣毼旃欽婆羅等.隨敷坐者隨所得坐處不令他起.樹下 ******************** 住者樂住樹下不入覆處.空地坐者露地止住.住死人間者隨順厭離心故常止宿 死人間法.是名十二頭陀令戒清淨。
糞掃衣有十利.一不以衣故與在家者和合.二 不以衣故現乞衣相.三亦不方便說得衣相.四不以衣故四方求索.五若不得衣亦 不憂.六得亦不喜.七賤物易得無有過患.八不違順行初受四依法.九入在麤衣數 中.十不爲人所貪著。
一坐食亦有十利.一無有求第二食疲苦.二於所受輕少.三無 有所用疲苦.四食前無疲苦.五入在細行食法.六食消後食.七少妨患.八少疾病.九 身體輕便.十身快樂。
常坐亦有十利.一不貪身樂.二不貪眠睡樂.三不貪臥具樂.四 無臥時脇著席苦.五不隨身欲.六易得坐禪.七易讀誦經.八少睡眠.九身輕易起.十 求坐臥具衣服心薄。
食後不受非時飲食亦有十利.一不多食.二不滿食.三不貪美 味.四少所求欲.五少妨患.六少疾病.七易滿.八易養.九知足.十坐禪讀經身不疲極。
但三衣亦有十利.一於三衣外無求受疲苦.二無有守護疲苦.三所畜物少.四唯身 所著爲足.五細戒行.六行來無累.七身體輕便.八隨順阿練若處住.九處處所住無 ******************** 所顧惜.十隨順道行。
受毳衣亦有十利.一在麤衣數.二少所求索.三隨意可坐.四隨 意可臥.五浣濯則易.六染時亦易.七少有蟲壞.八難壞.九更不受餘衣.十不失求道。
隨敷坐亦有十利.一無求好精舍住疲苦.二無求好坐臥具疲苦.三不惱上座.四不 令下座愁惱.五少欲.六少事.七趣得而用.八少用則少務.九不起諍訟因緣.十不奪 他所用。
樹下坐亦有十利.一無有求房舍疲苦.二無有求坐臥具疲苦.三無有所受 疲苦.四無有受用疲苦.五無處名字.六無鬬諍事.七隨順四依法.八少而易得無過. 九隨順修道.十無衆鬧行。
死人間住亦有十利.一常得無常想.二常得死想.三常得 不淨想.四常得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五常得遠離一切所愛人.六常得悲心.七遠離 戲調.八心常厭離.九勤行精進.十能除怖畏。
空地坐者亦有十利.一不求樹下.二遠 離我所有.三無有諍訟.四若餘去無所顧惜.五少戲調.六能忍風雨寒熱蚊蝱毒蟲 等.七不爲音聲刺棘所刺.八不令衆生瞋恨.九自亦無有愁恨.十無衆鬧行處。
如五空閑說 餘功德亦爾 自讀誦教他 得捨空閑處。
******************** 阿練若比丘有五種分别.一以惡意欲求利養.二愚癡鈍根故行阿練若.三狂癡失 意作阿練若.四爲行頭陀行故作阿練若.五以諸佛菩薩賢聖所稱讚故作阿練若. 於此五阿練若中爲行頭陀行故作阿練若以諸佛菩薩賢聖所稱讚故作阿練若 是二爲善.餘三可訶。
如五種分别阿練若法.餘十一頭陀行亦應如是分别知見。
問 曰.佛說已受阿練若法終不應捨.若有因緣得捨去不。
答曰. 讀誦經因緣 可捨阿練若。
若比丘欲從他受誦經法若欲教他讀誦應從阿練若處來入塔寺.以是因緣可得 捨離。
教他讀誦時 不應望供給 卽時應念佛 佛尚有所作。
阿練若從空閑處來教他讀誦不應求敬心供給.應當念佛.佛尚自有所作何況於 我。
念佛者佛是多陀阿伽度三藐三佛陀諸天龍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 摩睺羅伽釋提桓因四天王人非人所供養一切衆生無上福田尚不求他供給身 ******************** 自執事.我今未有所知始欲求學雲何受他供給。
復應作是念. 我應善供給 一切諸衆生 不望彼供給 自利利他故。
雲何爲自利.若貴供給則失法施功德.若不貴供給者則得法施功德。
雲何爲利他. 若貴彼供給而教令讀誦者彼則生念師直以世利故而教誨我不以法故.是人若 以是心供給師者則不得大利。
若但恭敬法故尊重師者則得大利.是名利他。
從他求智慧 應不惜身命。
若行者欲從他求智慧應捨身命.捨者爲智慧故勤心精進恭敬於師不惜身命。
問 曰.何以故爲智慧恭敬師而不惜身命。
答曰. 若一字一心 以此爲劫數 恭敬於師所 能說此論者. 離諸諂曲心 深愛而供給 晝夜不休息 盡於爾所劫。
隨師所教論議字數及爾所心念.若受法者心無諂曲不惜身命晝夜恭敬始終無 異雖能如是猶不報師所益論議智慧之恩.是故弟子應離諂曲心捨貪惜身命破 ******************** 於憍慢。
若師輕懱及以敬愛心無有異.當生深愛心第一恭敬心應生父母心應生 大師心應生善知識想應生能爲難事想應生難報心。
若師聽則受常所行事不須 師敕.餘事則相望師意隨事而行.師所愛重隨而愛重.不應因師求於世利.莫求師 讚歎莫求名聞但求智慧法寶.師有謬失常應隱藏.若師過亹若彰露者當方便覆 之.師有功德稱揚流布深心愛樂聽受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