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精進令善住布施作已乃食.四隨順佛教行故.五易滿易
注:
[一]下引寶積經郁伽長者會.
********************
養.六行破憍慢法.七無見頂善根.八見我乞食餘有修善法者亦當效我.九不與男
女大小有諸因緣事.十次第乞食故於衆生中生平等心卽種助一切種智。
佛雖聽請食 欲以自利已 亦利他人故 則不受請食。
自利者能具諸波羅蜜.利他者教化衆生令住三寶.行者如是自利利他。
見有十利故 常不捨空閑 問疾及聽法 教化乃至寺。
受阿練若處比丘雖增長種種功德.略說見十利故盡形不應捨.何等爲十.一自在 來去.二無我無我所.三隨意所住無有障礙.四心轉樂習阿練若住處.五住處少欲 少事.六不惜身命爲具足功德故.七遠離衆鬧語故.八雖行功德不求恩報.九隨順 禪定易得一心.十於空處住易生無障礙想。
問訊病等來至寺者. 若有因緣事 來在塔寺住 於一切事中 不捨空閑想。
比丘雖受盡形阿練若法.有因緣事至則入塔寺.佛法有通有塞.非如外道阿練若 名常樂空閑靜處.於一切法不捨空想.以一切法體究竟皆空故。
問曰.有何因緣故 ******************** 來至塔寺。
答曰.一供給病人.二爲病者求醫藥具.三爲病者求看病人.四爲病者說 法.五爲餘比丘說法.六聽法教化.七爲供養恭敬大德者.八爲供給聖衆.九爲讀誦 深經.十教他令誦讀深經.有如是等諸因來至塔寺。
精進行諸覺 隨阿練若法 比丘已住於 阿練若處者. 常應精勤生 種種諸善法 大膽心無我 滅除諸怖畏。
阿練若精進者.若比丘斷貪不惜身命利養故晝夜常勤精進如救頭然及身依。
隨 阿練若覺者.所謂出覺不瞋覺不惱覺等諸善覺.復次念佛是正遍知者衆生中尊 佛法是善說弟子衆隨順正行.復次隨順空隨順無相隨順無願諸覺名隨阿練若 覺.復次隨順四勝處隨順六波羅蜜諸覺是名隨順阿練若覺。
復次如佛爲郁伽長 者說在家出家菩薩行.若出家菩薩受阿練若法應如是思惟我何故住阿練若處. 我非但住阿練若處故名爲沙門而阿練若處多有衆生多惡不善不護諸根不精 進不修習善法者如[鹿/章]鹿猨猴衆鳥惡賊旃陀羅等不名爲比丘.我今爲何事故住
********************
阿練若處應成辦其事.長者何等爲事.一謂念不散亂二得諸陀羅尼三行慈心四
行悲心五自在住五神通六具足六波羅蜜七不捨一切智心八修習方便智九攝
取衆生十成就衆生.十一不捨四攝法十二常念六思念十三爲多聞故不捨精進
十四正觀擇諸法十五應正解脫十六知得果十七住於正位十八守護佛法十九
信業果報故名正見二十離一切憶想分别思惟故名正思惟.二十一隨衆生所信
樂爲說法故名爲正語二十二滅諸業故起業名爲正業二十三破煩惱氣故名爲
正命二十四得無上道故名正精進二十五觀不虛妄法故名正念二十六得一切
智慧故名正定二十七於空不怖二十八於無相不畏二十九於無願不沒三十故
以智受身.三十一依義不依語三十二依智不依識三十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
經三十四依法不依人.長者如是等名爲出家菩薩比丘利益事應生隨順。
阿練若 法者.所謂四禪四無量心天耳天眼他心智宿命智神通等。
滅諸怖畏者.是人以三 因緣能滅怖畏.一見無我我所法相故能除怖畏二以方便力故三以心膽力故能 ******************** 除怖畏。
見無我我所者.如初地中所說除五種怖畏。
方便力者.此論中念正思惟業 果報故名方便力.應作是念諸大國王在深宮殿象馬車步四兵防衞業因緣盡亦 受種種諸衰惱事.又業因緣守護者雖行險道中入大海水在大戰陣亦安隱無患. 我先世業因緣若在聚落若在阿練若處業因緣必受其報.如是思惟已除滅怖畏 復作是念若我爲守護身故入城邑聚落捨阿練若處者無有能勝善身業善口業 善意業守護者.如佛告波斯匿王若人行身善業行口善業行意善業是名爲人善 自守護.是人若言我善自守護者是爲實說.大王是人雖無四兵衞護亦可名爲善 好守護.何以故.如是守護名內守護非外守護.是故我以身業善行口業善行意業 善行故名爲善自守護.復作是念是諸鳥獸腹行蟲等在阿練若處身不行善口不 行善意不行善以遠聚落住故而無所畏.我之心智豈不如此鳥獸等耶.如是思惟 除諸怖畏。
又以念佛故在阿練若處能破一切諸怖畏事.如經說汝諸比丘阿練若 處若在樹下若在空舍或生怖畏心沒毛豎者汝當念我是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 ******************** 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念時怖畏卽滅.大膽名心不怯 弱決定求道.如說比丘住空閑當以心膽力除滅諸怖畏念佛無畏者.若人自起業 怖畏不得脫不怖亦不脫怖則失正利如是知不免而破餘利者則行小人事比丘 所不應.若有怖畏者應畏於生死一切諸怖畏生死皆爲因是故行道者欲脫於生 死亦救於他人不應生怖畏。
如佛離怖畏經中說怖畏法.有沙門婆羅門住阿練若 處應如是念.以不淨身業故不淨口業故不淨意業故念不清淨故自高卑人故懈 怠心故妄憶念故心不定故愚癡故怖畏.與此相達身業清淨等則無怖畏。
又佛爲 郁伽長者說.出家菩薩在阿練若處應作是念我何故在此.卽時自知欲離怖畏故 來至於此.怖畏於誰.畏衆憒鬧畏衆語言畏貪欲瞋恚愚癡畏憍慢恚恨嫉他利養 畏色聲香味觸畏五陰魔畏
佛雖聽請食 欲以自利已 亦利他人故 則不受請食。
自利者能具諸波羅蜜.利他者教化衆生令住三寶.行者如是自利利他。
見有十利故 常不捨空閑 問疾及聽法 教化乃至寺。
受阿練若處比丘雖增長種種功德.略說見十利故盡形不應捨.何等爲十.一自在 來去.二無我無我所.三隨意所住無有障礙.四心轉樂習阿練若住處.五住處少欲 少事.六不惜身命爲具足功德故.七遠離衆鬧語故.八雖行功德不求恩報.九隨順 禪定易得一心.十於空處住易生無障礙想。
問訊病等來至寺者. 若有因緣事 來在塔寺住 於一切事中 不捨空閑想。
比丘雖受盡形阿練若法.有因緣事至則入塔寺.佛法有通有塞.非如外道阿練若 名常樂空閑靜處.於一切法不捨空想.以一切法體究竟皆空故。
問曰.有何因緣故 ******************** 來至塔寺。
答曰.一供給病人.二爲病者求醫藥具.三爲病者求看病人.四爲病者說 法.五爲餘比丘說法.六聽法教化.七爲供養恭敬大德者.八爲供給聖衆.九爲讀誦 深經.十教他令誦讀深經.有如是等諸因來至塔寺。
精進行諸覺 隨阿練若法 比丘已住於 阿練若處者. 常應精勤生 種種諸善法 大膽心無我 滅除諸怖畏。
阿練若精進者.若比丘斷貪不惜身命利養故晝夜常勤精進如救頭然及身依。
隨 阿練若覺者.所謂出覺不瞋覺不惱覺等諸善覺.復次念佛是正遍知者衆生中尊 佛法是善說弟子衆隨順正行.復次隨順空隨順無相隨順無願諸覺名隨阿練若 覺.復次隨順四勝處隨順六波羅蜜諸覺是名隨順阿練若覺。
復次如佛爲郁伽長 者說在家出家菩薩行.若出家菩薩受阿練若法應如是思惟我何故住阿練若處. 我非但住阿練若處故名爲沙門而阿練若處多有衆生多惡不善不護諸根不精 進不修習善法者如
阿練若 法者.所謂四禪四無量心天耳天眼他心智宿命智神通等。
滅諸怖畏者.是人以三 因緣能滅怖畏.一見無我我所法相故能除怖畏二以方便力故三以心膽力故能 ******************** 除怖畏。
見無我我所者.如初地中所說除五種怖畏。
方便力者.此論中念正思惟業 果報故名方便力.應作是念諸大國王在深宮殿象馬車步四兵防衞業因緣盡亦 受種種諸衰惱事.又業因緣守護者雖行險道中入大海水在大戰陣亦安隱無患. 我先世業因緣若在聚落若在阿練若處業因緣必受其報.如是思惟已除滅怖畏 復作是念若我爲守護身故入城邑聚落捨阿練若處者無有能勝善身業善口業 善意業守護者.如佛告波斯匿王若人行身善業行口善業行意善業是名爲人善 自守護.是人若言我善自守護者是爲實說.大王是人雖無四兵衞護亦可名爲善 好守護.何以故.如是守護名內守護非外守護.是故我以身業善行口業善行意業 善行故名爲善自守護.復作是念是諸鳥獸腹行蟲等在阿練若處身不行善口不 行善意不行善以遠聚落住故而無所畏.我之心智豈不如此鳥獸等耶.如是思惟 除諸怖畏。
又以念佛故在阿練若處能破一切諸怖畏事.如經說汝諸比丘阿練若 處若在樹下若在空舍或生怖畏心沒毛豎者汝當念我是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 ******************** 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念時怖畏卽滅.大膽名心不怯 弱決定求道.如說比丘住空閑當以心膽力除滅諸怖畏念佛無畏者.若人自起業 怖畏不得脫不怖亦不脫怖則失正利如是知不免而破餘利者則行小人事比丘 所不應.若有怖畏者應畏於生死一切諸怖畏生死皆爲因是故行道者欲脫於生 死亦救於他人不應生怖畏。
如佛離怖畏經中說怖畏法.有沙門婆羅門住阿練若 處應如是念.以不淨身業故不淨口業故不淨意業故念不清淨故自高卑人故懈 怠心故妄憶念故心不定故愚癡故怖畏.與此相達身業清淨等則無怖畏。
又佛爲 郁伽長者說.出家菩薩在阿練若處應作是念我何故在此.卽時自知欲離怖畏故 來至於此.怖畏於誰.畏衆憒鬧畏衆語言畏貪欲瞋恚愚癡畏憍慢恚恨嫉他利養 畏色聲香味觸畏五陰魔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