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四

關燈
語笑後雖相離憶念 不捨六自限爾所時斷婬欲然後當作七期生天上受天女樂及後身富樂是故斷 婬欲是名不淨.離此七事名戒清淨。

    戒差别者.有二種一有漏二無漏.三種欲界繫 色界繫不繫.四種正命所攝二種正語正業正命所不攝亦二種正語正業.五種凡 夫戒菩薩戒聲聞戒辟支佛戒無上佛戒.六種欲界正命所攝身口一正命所不攝 二色界繫正命所攝身口業三正命所不攝四無漏正命所攝身口五正命所不攝 六.七種七善業道.八種如先說身四種口四種.九種七欲界繫七善業道二種如先 說.十種道戒三種對治戒三種但戒三種是九種無漏戒有漏戒爲十.如是等種種 分别差别。

    問曰.聲聞乘中說身業口業名爲屍羅.此二善業名好二不善業名惡是 善身口業名屍羅.此論中卽以此爲屍羅爲更有屍羅。

    答曰. 注: [一]原刻作一.今依麗刻改. ******************** 不但身口業 名之爲屍羅 修親近樂行 亦名爲屍羅。

     此三事一義.所謂修習親近樂行。

    問曰.若以修習親近樂行名爲屍羅者一切法皆 應名屍羅.何以故.常修習親近樂行故.汝今應說最勝修習屍羅。

    答曰. 若無我我所 遠離諸戲論 一切無所得 是名上屍羅。

     若不知內外法實相卽因屍羅生憍慢貪著.心生憍慢貪著故開諸罪門.是故若於 內法不見有我於外法中不得我所知內外法畢竟空無所得亦於畢竟空不取相 戲論是名最勝屍羅.何以故.如是屍羅中尚無心錯何況身口.是故諸佛菩薩第一 能行屍羅者於一切法無所得名爲上屍羅。

    如[一]迦葉經中佛告迦葉.屍羅名無我無 非我無作無所作無作者無行無不行無名無色無相無無相非善非非善非寂滅 非非寂滅非取非捨無衆生無衆生因緣無身無口無心無世間無世間法不依世 間.不以屍羅自高不以屍羅下人不以屍羅起增上慢不以屍羅分别此彼.迦葉是 名諸賢聖屍羅離於三界無漏無繫。

    如[二]無盡意菩薩屍羅品中語舍利弗.屍羅名不 注: [一]勘同寶積經普明會. [二]見無盡意經卷一.藏要本第十三頁左十一行以下. ******************** 分别是衆生不說是我不說是夀者命者不說是人不說是養育者不說是色陰受 想行識陰不說是地種水火風種.屍羅名不分别是眼相不分别是色相不分别是 耳相聲相鼻相香相舌相味相身相觸相意相法相.屍羅名不分别是身是口是心. 屍羅名攝心故是一心相選擇諸法故是慧相.屍羅名到空至無相際不雜三界無 作無起無生忍.屍羅名不從先際來不至後際亦不住中際.屍羅名不住心意識不 與念和合.屍羅名不依欲界不依色界不依無色界.屍羅名離貪塵除瞋垢滅無明 闇非常非斷不違衆緣生相.屍羅名離我心捨我所心不住身見.屍羅名不貪著名 相不與名色和合.屍羅名不爲結使所使不爲諸纏所覆不住障礙疑悔中.屍羅名 貪不善根所不住過瞋不善根斷疑不善根.屍羅名無急無熱倚心快樂.屍羅名不 斷諸佛種故不破法身不分别法性故不斷法種無爲相故不斷僧種.舍利弗是名 諸菩薩最勝無上屍羅.如是屍羅則不可盡.唯除諸佛屍羅皆有盡也。

    所謂從凡夫 屍羅後至辟支佛是皆有盡相菩薩則無盡.從凡夫來所有屍羅雖久受果報終歸 ******************** 於盡.諸阿羅漢辟支佛所有屍羅皆亦有盡.菩薩屍羅無我無我所離一切所得滅 諸戲論是故無盡。

    如無盡意菩薩屍羅品中說.諸凡夫屍羅隨生處盡故屍羅則盡. 外道五通退轉時盡故屍羅則盡.人以十善業道盡故屍羅則盡.欲界諸天福德盡 故屍羅則盡.色界諸天四禪四無量盡故屍羅則盡.無色界諸天隨定生處盡故屍 羅則盡.諸學無學人入涅槃盡故屍羅則盡.諸辟支佛無大悲故屍羅則盡.大德舍 利弗但諸菩薩屍羅無有盡.何以故.從菩薩屍羅出諸屍羅差别.因無盡故果亦無 盡.菩薩屍羅無盡故如來屍羅亦無盡.是故諸大人屍羅名爲無盡。

    問曰.汝解麤屍 羅時說六十五種屍羅.聲聞中有八種屍羅四種從身生四種從口生.如是事者何 得不相違。

    答曰.不相違也.何以故. 雖非屍羅體 益故名爲分 八種身口業 卽是屍羅體。

     雖六十五種分非屍羅體.而利益身口八種麤屍羅故名屍羅分.凡能有所利益皆 名爲分.如象馬扇蓋名爲王分.是故禪定智慧等雖非屍羅體以利益屍羅故亦名 ******************** 屍羅分。

     解頭陀品第三十二 菩薩如是行屍羅法. 見十利應著 二六種衣法. 又以見十利 盡形應乞食。

     [一]比丘欲具足行持戒品應著二六種衣.以見十利故.何等十.一以慚愧故.二障寒熱 蚊虻毒蟲故.三以表示沙門儀法故.四一切天人見法衣恭敬尊貴如塔寺故.五以 厭離心著染衣非爲貪好故.六以隨順寂滅非爲熾然煩惱故.七著法衣有惡易見 故.八著法衣更不須餘物莊嚴故.九著法衣隨順修八聖道故.十我當精進行道不 以染汙心於須臾間著壞色衣。

    爲見是十利故應著二種衣一者居士衣二者糞掃 衣.六種者一劫貝二芻摩三憍奢耶四毳衣五赤麻衣六白麻衣。

    見有十利盡形乞 食者.一所用活命自屬不屬他.二衆生施我食者令住三寶然後當食.三若有施我 食者當生悲心我當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