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邪見身見邊見見取戒取.如說破因果邪見二十種身見有見及無
見下事以爲最但以戒力故而得於解脫如先一異破此見如是破正意八道破說
名得解脫。
守護諸佛正法者若人能守護諸佛所教法所謂十二部經.以其心能信 能受十善業道能令此人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五因緣故應愛護正法.一知 報諸佛恩故二令法久住故三以最上供養供養諸佛故四利益無量衆生故五正 法第一難得故.如說若人欲施作諸佛所愛事亦令法久住以上供養佛爲欲療治 於衆生之重病亦知諸世尊從苦得是法以是因緣故知法爲難得是故有智者應 當愛護法。
於是中以五因緣故名爲愛護正法.一如所說行二令他人如法行三除 破佛法刺棘故四離四黑印五行四大印.如說自於佛法中如佛所教住悲心不恡 法亦令他得住又破於魔衆及外道論師若憎佛法者以無瞋心破遠離四黑印受 行四大印如是則名爲愛護於正法。
勇健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爲勇健.一破魔賊 故二破外道賊故三破煩惱賊故四破諸根賊故五破五陰賊故.如說惡魔起兵衆 ******************** 道樹欲害佛常求於佛便惱亂聽者心佛日出世時魔請令涅槃常亂受學者破於 解脫道乃至於今日其心猶不息是憎涅槃者善人之大賊.應以戒定慧摧破魔力 怨.自謂有智慧常輕慢於佛以種種因緣滅佛法故出常憎佛弟子自失教他失是 諸外道輩世間之大賊當以無瞋心應以多聞慧及以大心力摧破外道怨.煩惱力 起業輪轉墮惡道煩惱力障故不能行大道以煩惱力故墮種種邪見以煩惱力故 不行甘露道以是因緣故煩惱最大賊以正念定慧破此煩惱賊.若爲根賊牽令人 墮惡道又墮天人中不得至涅槃今此諸根賊何不以慚愧正念及智慧摧破諸根 賊譬如世間人以輭語欺誑財物及刀矟以此四除賊.以此五陰故受生老病死亦 墮大怖畏得諸急苦惱五陰因緣故憂悲及啼哭五陰因緣故受種種諸苦是故汝 當知應以知見法摧破此五陰猶如破怨賊。
堪受者心志力強有大人相見事深遠. 以五因緣故名爲堪受者.一所願事成其心不高二所願不成心亦不下三苦惱切 己其心不動四樂事加身心亦不異五其心深遠若瞋若喜難可得知.如說身心辛 ******************** 苦至其意亦不動隨意樂事至大智心不異若瞋喜怖畏他人不能測如是深心相 是說堪受者。
勤精進.者於五事中勤行精進.一未生惡法爲不生故勤行精進二已 生惡法爲斷滅故勤行精進三未生善法爲令生故勤行精進四已生善法爲增長 故勤行精進五於世間事中有所作無能障礙故勤行精進.如說斷已生惡法猶如 除毒蛇斷未生惡法如預斷流水增長於善法如漑甘果栽未生善爲生如鑽木出 火世間善事中精進無障礙諸佛說是人名爲勤精進。
堅心化衆生者若菩薩於五 乘中教衆生時供養輕慢憎愛怖畏苦樂疲極等事中其心不轉是名堅心化衆生. 五乘者一者佛乘二者辟支佛乘三者聲聞乘四者天乘五者人乘.如說汝應以一 心一切諸力勢依種種方便離於憎愛心教化諸衆生離垢心清淨令得無量世難 得無上乘若人無勢力不堪住大乘次教辟支佛聲聞天人乘。
不貪自樂者所謂不 著一切諸樂.菩薩以五因緣故不貪自樂.一樂視無常如水泡二世樂變苦三從衆 緣生故四從渴愛起故五少樂如蜜滴故.如說樂少住如泡變苦如毒食三合從觸 ******************** 有貪欲癡故生若離於貪愛更無有别樂如枯井蜜滴樂少而苦多利益衆生者不 應有貪著。
及無量身命者菩薩以五因緣故不貪惜身.一身不從先世來二不去至 後世三不堅牢四是身無我[一]五無我所.如說汝身衆穢聚不淨遍充滿不從先世來
不持至後世雖久好供養而破大恩分是身不堅固如沫不久壞緣生無定性無性
不自在是故應當知非我非我所是身無量過不應有貪惜。
菩薩以五因緣故不貪 惜夀命.一樂慧命故二怖畏罪故三念無始生死中無量死故四與一切衆生共受 故五不可免故.如說從多聞正論生貪慧命故怖畏失命時而起於罪惡又見一切 人無脫死王者不可以財智方便力所免修習善法者何得惜是命。
一切事中上者 若人有所作事必能究竟是名爲上人.菩薩應以五事發必得究竟.一者財物二者 布施三持戒四修定五道德.如說勤求聚財利慇懃行布施次第淨持戒精勤求禪 定行種種方便生八道解脫是名諸事中名之爲上人。
所作無過咎者是菩薩所作 智者不訶.以五因緣故所作無過智者不訶.一作可作事二得大果利三不壞法四 注:[一]此字依麗刻加.
********************
次後無過五大名聲.如說先種種籌量自作易作事從是事所得無量大果利不妨
於善法作已無惡隨.善人所讚歎名聞廣流布智者所起業名爲無過咎.可作及易
作自屬於己身無量大功德疾得果利益智者如是知後無有過咎應加勤精進而
作如是事。
一切種清淨一切勝處來者以五因緣故諸勝處一切種清淨.一深心清 淨二迴向清淨三自如說行勝處四令他人行五離諸勝處相違法所謂妄語慳貪 戲調愚癡.如說菩薩深淨心遠離於諂曲皆以四勝處迴向於佛道先自修善法後 令他人行菩薩如是者四勝處清淨。
十善道能令至十力世尊者如是修習十善業 道能令人至十力.十力者名爲正遍知正遍知者則是佛.以五道因緣故名世尊.一 斷過去世疑二斷未來世疑三斷現世疑四斷過三世法疑五斷不可說法疑.如說 無始過去世通達無有疑無邊未來世知通達無疑十方無有邊現在一切世出過 於三世無爲微妙法十四不可說亦通無有疑是故功德藏諸佛名世尊。
如是功德 成就者十善業道能令菩薩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求佛道者應如是修十 ******************** 善業道。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三 ********************
守護諸佛正法者若人能守護諸佛所教法所謂十二部經.以其心能信 能受十善業道能令此人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五因緣故應愛護正法.一知 報諸佛恩故二令法久住故三以最上供養供養諸佛故四利益無量衆生故五正 法第一難得故.如說若人欲施作諸佛所愛事亦令法久住以上供養佛爲欲療治 於衆生之重病亦知諸世尊從苦得是法以是因緣故知法爲難得是故有智者應 當愛護法。
於是中以五因緣故名爲愛護正法.一如所說行二令他人如法行三除 破佛法刺棘故四離四黑印五行四大印.如說自於佛法中如佛所教住悲心不恡 法亦令他得住又破於魔衆及外道論師若憎佛法者以無瞋心破遠離四黑印受 行四大印如是則名爲愛護於正法。
勇健者菩薩以五因緣故名爲勇健.一破魔賊 故二破外道賊故三破煩惱賊故四破諸根賊故五破五陰賊故.如說惡魔起兵衆 ******************** 道樹欲害佛常求於佛便惱亂聽者心佛日出世時魔請令涅槃常亂受學者破於 解脫道乃至於今日其心猶不息是憎涅槃者善人之大賊.應以戒定慧摧破魔力 怨.自謂有智慧常輕慢於佛以種種因緣滅佛法故出常憎佛弟子自失教他失是 諸外道輩世間之大賊當以無瞋心應以多聞慧及以大心力摧破外道怨.煩惱力 起業輪轉墮惡道煩惱力障故不能行大道以煩惱力故墮種種邪見以煩惱力故 不行甘露道以是因緣故煩惱最大賊以正念定慧破此煩惱賊.若爲根賊牽令人 墮惡道又墮天人中不得至涅槃今此諸根賊何不以慚愧正念及智慧摧破諸根 賊譬如世間人以輭語欺誑財物及刀矟以此四除賊.以此五陰故受生老病死亦 墮大怖畏得諸急苦惱五陰因緣故憂悲及啼哭五陰因緣故受種種諸苦是故汝 當知應以知見法摧破此五陰猶如破怨賊。
堪受者心志力強有大人相見事深遠. 以五因緣故名爲堪受者.一所願事成其心不高二所願不成心亦不下三苦惱切 己其心不動四樂事加身心亦不異五其心深遠若瞋若喜難可得知.如說身心辛 ******************** 苦至其意亦不動隨意樂事至大智心不異若瞋喜怖畏他人不能測如是深心相 是說堪受者。
勤精進.者於五事中勤行精進.一未生惡法爲不生故勤行精進二已 生惡法爲斷滅故勤行精進三未生善法爲令生故勤行精進四已生善法爲增長 故勤行精進五於世間事中有所作無能障礙故勤行精進.如說斷已生惡法猶如 除毒蛇斷未生惡法如預斷流水增長於善法如漑甘果栽未生善爲生如鑽木出 火世間善事中精進無障礙諸佛說是人名爲勤精進。
堅心化衆生者若菩薩於五 乘中教衆生時供養輕慢憎愛怖畏苦樂疲極等事中其心不轉是名堅心化衆生. 五乘者一者佛乘二者辟支佛乘三者聲聞乘四者天乘五者人乘.如說汝應以一 心一切諸力勢依種種方便離於憎愛心教化諸衆生離垢心清淨令得無量世難 得無上乘若人無勢力不堪住大乘次教辟支佛聲聞天人乘。
不貪自樂者所謂不 著一切諸樂.菩薩以五因緣故不貪自樂.一樂視無常如水泡二世樂變苦三從衆 緣生故四從渴愛起故五少樂如蜜滴故.如說樂少住如泡變苦如毒食三合從觸 ******************** 有貪欲癡故生若離於貪愛更無有别樂如枯井蜜滴樂少而苦多利益衆生者不 應有貪著。
及無量身命者菩薩以五因緣故不貪惜身.一身不從先世來二不去至 後世三不堅牢四是身無我
菩薩以五因緣故不貪 惜夀命.一樂慧命故二怖畏罪故三念無始生死中無量死故四與一切衆生共受 故五不可免故.如說從多聞正論生貪慧命故怖畏失命時而起於罪惡又見一切 人無脫死王者不可以財智方便力所免修習善法者何得惜是命。
一切事中上者 若人有所作事必能究竟是名爲上人.菩薩應以五事發必得究竟.一者財物二者 布施三持戒四修定五道德.如說勤求聚財利慇懃行布施次第淨持戒精勤求禪 定行種種方便生八道解脫是名諸事中名之爲上人。
所作無過咎者是菩薩所作 智者不訶.以五因緣故所作無過智者不訶.一作可作事二得大果利三不壞法四 注:
一切種清淨一切勝處來者以五因緣故諸勝處一切種清淨.一深心清 淨二迴向清淨三自如說行勝處四令他人行五離諸勝處相違法所謂妄語慳貪 戲調愚癡.如說菩薩深淨心遠離於諂曲皆以四勝處迴向於佛道先自修善法後 令他人行菩薩如是者四勝處清淨。
十善道能令至十力世尊者如是修習十善業 道能令人至十力.十力者名爲正遍知正遍知者則是佛.以五道因緣故名世尊.一 斷過去世疑二斷未來世疑三斷現世疑四斷過三世法疑五斷不可說法疑.如說 無始過去世通達無有疑無邊未來世知通達無疑十方無有邊現在一切世出過 於三世無爲微妙法十四不可說亦通無有疑是故功德藏諸佛名世尊。
如是功德 成就者十善業道能令菩薩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求佛道者應如是修十 ******************** 善業道。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