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分别聲聞辟支佛品第二十九
問曰.是十善業道但是生人天因緣.更有餘利益耶。
答曰.有. 所有聲聞乘 辟支佛大乘 皆以十善道 而爲大利益。
凡出生死因緣唯有三乘聲聞辟支佛大乘.是三乘皆以十善道爲大利益.何以故. 卽是十善道能令行者至聲聞地.亦能令至辟支佛地.亦能令人至於佛地。
問曰.是 十善道能令何等衆生至聲聞地。
答曰. 隨他無大悲 畏怖於三界 樂少功德分 其志甚劣弱. 心樂於厭離 常觀世無常 及知一切法 皆亦無有我. 乃至一念頃 不樂於受生 常不信世間 而有安隱法. ******************** 觀大如毒蛇 陰如拔刀賊 六入如空聚 不樂世富樂. 貴於堅持戒 而爲禪定故 常樂於安禪 修習諸善法. 唯觀於涅槃 第一救護者 常求盡苦慧 樂集行解脫. 但貴於自利 二勝處來者 善道令是人 能到聲聞地。
隨他音聲者聞他所說隨順而行.不能自生智慧。
問曰.十善道能令一切從他聞者 皆作聲聞耶。
答曰.不爾.若無大悲心十善道能令此人至聲聞地.若有菩薩從諸佛 聞法以有大悲心故十善道不能令至聲聞地。
問曰.一切無大悲心者十善道皆能 令至聲聞地耶。
答曰.不然.怖畏三界者十善道能令此人至聲聞道.餘不怖畏者令 生人天善處.以樂三界故。
問曰.一切怖畏三界者十善道皆能令至聲聞地耶.若爾 者菩薩亦怖畏三界爲身故復爲衆生勤行精進求於涅槃.如是十善道亦應令至 聲聞地。
答曰.不必一切怖畏三界者盡墮聲聞地。
何等爲墮。
樂習行功德少分者於 佛所教化六波羅蜜中受行少分.如是之人墮聲聞地.若人能取諸佛功德遍學智 ******************** 慧十善道必令此人徑至佛道。
隨他聞聲怖畏三界取佛功德少分是人有二種十 善道.能令至聲聞地者至辟支佛地者。
問曰.是人雲何但從他聞怖畏三界取功德 少分十善道能令至聲聞地至辟支佛地。
答曰.志劣弱者作阿羅漢.小堅固者作辟 支佛。
問曰.十善道令一切志劣弱者至聲聞耶。
答曰.不然.何以故.所謂志弱樂厭離 生死者.非但志劣無厭離者。
問曰.觀何事得知樂厭離心。
答曰.觀有爲法無常一切 法無我當知是必樂於厭離。
問曰.已知樂厭離.菩薩亦如是觀有爲無常一切法無 我.是十善道何得不令此人墮聲聞地耶。
答曰.是人深厭離離大悲故乃至一念中 不樂受生.不信世間有安隱相.如經中說佛告諸比丘譬如少糞尚臭穢不淨何況 多也如是一念中受生尚苦何況多也.諸比丘當學斷生莫令更受.聲聞人信受是 語故乃至一念中不樂受生.是人復作是念世間無常於所作事及受命都無安隱 相死常逐人誰能知死時節不知死時爲受何業果報爲生何心.如是事中不安隱 故不可信故當疾求盡苦.菩薩則不爾.於恆河沙無量阿僧祇刧受生爲得阿耨多 ******************** 羅三藐三菩提度諸衆生.是故偈中說乃至一念頃不樂受生十善道能令是人至 聲聞地。
問曰.是人樂修集何事故不樂受生。
答曰.是人觀地水火風四大喜生瞋恨 故不淨臭穢不知恩故生毒蛇想.色受想行識五陰能奪智慧命故生怨賊想.眼耳 鼻舌身意入離常離不動不變不壞無我無我所故生空聚想.若人於世間一切受 生及資生樂具以無常虛誑無須臾住故不生喜悅心.如是之人於一切生處生無 安隱想但涅槃一法能爲救護.如經中說諸比丘世間皆是熾然所謂眼然色然眼 識然眼觸然及眼觸因緣生受皆亦是然.以何事故然所謂貪欲火瞋恚火愚癡火 生老病死憂悲惱火之所熾然.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觀一切有爲法皆是熾然涅槃 寂滅能爲救護.貴涅槃一法故捨一切事勤習坐禪。
問曰.若觀一切有爲法皆是熾 然唯涅槃寂滅能爲救護者十善道皆令至聲聞地耶。
答曰.不然.佛所結戒爲禪定 故.貴重此戒有決定心而不毀犯.捨一切事但樂坐禪.求盡苦智常勤修習解脫因 緣.於先世中或從一勝處來二勝處來者.十善道能令此人至聲聞地。
何以故.持戒 ******************** 清淨則心不悔.心不悔故得歡喜.得歡喜故身輕輭.身輕輭故心快樂.心快樂故攝 心得定.攝心得定故生如實智慧.生如實智慧故卽生厭.從厭生離.從離得解脫。
若 一若二勝處來者.如尊者羅睺羅從諦勝處來.如尊者施曰羅從捨勝處來.如尊者 離跋多從寂滅勝處來.如尊者舍利弗從慧勝處來.或從諦捨二勝處來或從諦寂 滅二勝處來或從諦慧二勝處來.或從捨寂滅二勝處來或從捨慧二勝處來.或從 寂滅慧二勝處來.如是十善道能令至聲聞地。
問曰.十善道令何等人至辟支佛地。
答曰. 於聲聞所行 十善道轉勝. 深禪不隨他 常喜於遠離. 恆樂善修習 甚深因緣法. 遠離方便力 及以大悲心. 少欲及少事 惡賤憒鬧語. 常樂遠離處 威德深重人. 喜爲福田地. 常觀於出性. 成辦有理事 恭敬於諸主. 已成就繫心 知心在所緣 常樂於禪定. 中人之勢力 ******************** 樂於出家法 善心不縮沒. 得慧光明者. 或從二勝處 或三勝處來. 十善之業道 能令如是人 至於緣覺地。
於聲聞所行十善道轉勝者過聲聞人所行十善道而不及菩薩所行.作是念聲聞 人應隨他聞而行道然後得自證智慧我則不然不樂隨他人.以是故我應令十善 道轉勝.以是因緣故我樂不隨他十善道令我至辟支佛地。
如是思惟已常樂於遠 離.作是念若我常樂憒鬧則爲集諸惡不善法.以近可染可瞋可癡事故。
於是遠離 中應修習甚深因緣法.復作是念若我不修習甚深因緣法者則不得不隨他智.我 今何故不常修習甚深因緣然後可得不隨他智.甚深者難得其底不可通達.一切 凡夫從無始生死中所有經書及其伎藝皆可得其邊底
答曰.有. 所有聲聞乘 辟支佛大乘 皆以十善道 而爲大利益。
凡出生死因緣唯有三乘聲聞辟支佛大乘.是三乘皆以十善道爲大利益.何以故. 卽是十善道能令行者至聲聞地.亦能令至辟支佛地.亦能令人至於佛地。
問曰.是 十善道能令何等衆生至聲聞地。
答曰. 隨他無大悲 畏怖於三界 樂少功德分 其志甚劣弱. 心樂於厭離 常觀世無常 及知一切法 皆亦無有我. 乃至一念頃 不樂於受生 常不信世間 而有安隱法. ******************** 觀大如毒蛇 陰如拔刀賊 六入如空聚 不樂世富樂. 貴於堅持戒 而爲禪定故 常樂於安禪 修習諸善法. 唯觀於涅槃 第一救護者 常求盡苦慧 樂集行解脫. 但貴於自利 二勝處來者 善道令是人 能到聲聞地。
隨他音聲者聞他所說隨順而行.不能自生智慧。
問曰.十善道能令一切從他聞者 皆作聲聞耶。
答曰.不爾.若無大悲心十善道能令此人至聲聞地.若有菩薩從諸佛 聞法以有大悲心故十善道不能令至聲聞地。
問曰.一切無大悲心者十善道皆能 令至聲聞地耶。
答曰.不然.怖畏三界者十善道能令此人至聲聞道.餘不怖畏者令 生人天善處.以樂三界故。
問曰.一切怖畏三界者十善道皆能令至聲聞地耶.若爾 者菩薩亦怖畏三界爲身故復爲衆生勤行精進求於涅槃.如是十善道亦應令至 聲聞地。
答曰.不必一切怖畏三界者盡墮聲聞地。
何等爲墮。
樂習行功德少分者於 佛所教化六波羅蜜中受行少分.如是之人墮聲聞地.若人能取諸佛功德遍學智 ******************** 慧十善道必令此人徑至佛道。
隨他聞聲怖畏三界取佛功德少分是人有二種十 善道.能令至聲聞地者至辟支佛地者。
問曰.是人雲何但從他聞怖畏三界取功德 少分十善道能令至聲聞地至辟支佛地。
答曰.志劣弱者作阿羅漢.小堅固者作辟 支佛。
問曰.十善道令一切志劣弱者至聲聞耶。
答曰.不然.何以故.所謂志弱樂厭離 生死者.非但志劣無厭離者。
問曰.觀何事得知樂厭離心。
答曰.觀有爲法無常一切 法無我當知是必樂於厭離。
問曰.已知樂厭離.菩薩亦如是觀有爲無常一切法無 我.是十善道何得不令此人墮聲聞地耶。
答曰.是人深厭離離大悲故乃至一念中 不樂受生.不信世間有安隱相.如經中說佛告諸比丘譬如少糞尚臭穢不淨何況 多也如是一念中受生尚苦何況多也.諸比丘當學斷生莫令更受.聲聞人信受是 語故乃至一念中不樂受生.是人復作是念世間無常於所作事及受命都無安隱 相死常逐人誰能知死時節不知死時爲受何業果報爲生何心.如是事中不安隱 故不可信故當疾求盡苦.菩薩則不爾.於恆河沙無量阿僧祇刧受生爲得阿耨多 ******************** 羅三藐三菩提度諸衆生.是故偈中說乃至一念頃不樂受生十善道能令是人至 聲聞地。
問曰.是人樂修集何事故不樂受生。
答曰.是人觀地水火風四大喜生瞋恨 故不淨臭穢不知恩故生毒蛇想.色受想行識五陰能奪智慧命故生怨賊想.眼耳 鼻舌身意入離常離不動不變不壞無我無我所故生空聚想.若人於世間一切受 生及資生樂具以無常虛誑無須臾住故不生喜悅心.如是之人於一切生處生無 安隱想但涅槃一法能爲救護.如經中說諸比丘世間皆是熾然所謂眼然色然眼 識然眼觸然及眼觸因緣生受皆亦是然.以何事故然所謂貪欲火瞋恚火愚癡火 生老病死憂悲惱火之所熾然.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觀一切有爲法皆是熾然涅槃 寂滅能爲救護.貴涅槃一法故捨一切事勤習坐禪。
問曰.若觀一切有爲法皆是熾 然唯涅槃寂滅能爲救護者十善道皆令至聲聞地耶。
答曰.不然.佛所結戒爲禪定 故.貴重此戒有決定心而不毀犯.捨一切事但樂坐禪.求盡苦智常勤修習解脫因 緣.於先世中或從一勝處來二勝處來者.十善道能令此人至聲聞地。
何以故.持戒 ******************** 清淨則心不悔.心不悔故得歡喜.得歡喜故身輕輭.身輕輭故心快樂.心快樂故攝 心得定.攝心得定故生如實智慧.生如實智慧故卽生厭.從厭生離.從離得解脫。
若 一若二勝處來者.如尊者羅睺羅從諦勝處來.如尊者施曰羅從捨勝處來.如尊者 離跋多從寂滅勝處來.如尊者舍利弗從慧勝處來.或從諦捨二勝處來或從諦寂 滅二勝處來或從諦慧二勝處來.或從捨寂滅二勝處來或從捨慧二勝處來.或從 寂滅慧二勝處來.如是十善道能令至聲聞地。
問曰.十善道令何等人至辟支佛地。
答曰. 於聲聞所行 十善道轉勝. 深禪不隨他 常喜於遠離. 恆樂善修習 甚深因緣法. 遠離方便力 及以大悲心. 少欲及少事 惡賤憒鬧語. 常樂遠離處 威德深重人. 喜爲福田地. 常觀於出性. 成辦有理事 恭敬於諸主. 已成就繫心 知心在所緣 常樂於禪定. 中人之勢力 ******************** 樂於出家法 善心不縮沒. 得慧光明者. 或從二勝處 或三勝處來. 十善之業道 能令如是人 至於緣覺地。
於聲聞所行十善道轉勝者過聲聞人所行十善道而不及菩薩所行.作是念聲聞 人應隨他聞而行道然後得自證智慧我則不然不樂隨他人.以是故我應令十善 道轉勝.以是因緣故我樂不隨他十善道令我至辟支佛地。
如是思惟已常樂於遠 離.作是念若我常樂憒鬧則爲集諸惡不善法.以近可染可瞋可癡事故。
於是遠離 中應修習甚深因緣法.復作是念若我不修習甚深因緣法者則不得不隨他智.我 今何故不常修習甚深因緣然後可得不隨他智.甚深者難得其底不可通達.一切 凡夫從無始生死中所有經書及其伎藝皆可得其邊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