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能誦持不知義不說不如所說行不能常善行無有念安
慧如是愚癡人不堪得道果猶如罪惡人不得生天上。
復有十過應疾遠離.所謂十 不善道.如說.癡人於少時貪愛弊五欲捨離十善道行十不善道諸天樂在手而復 自捨棄如貪小錢利而捨大寶藏。
問曰.汝說無上道相時種種因緣訶罵空發願菩 薩自言菩薩但名字菩薩.若是三不名爲菩薩者成就何法名爲真菩薩。
答曰. 非但發空願 自言是菩薩 名字爲菩薩. 略說能成就 三十二法者 乃名爲菩薩。
******************** 若人發心欲求佛道自言是菩薩.空受名號不行功德慈悲心諸波羅蜜等是不名 爲菩薩.如土城名寶城.但自誑身亦誑諸佛亦誑世間衆生。
[一]若人有三十二妙法亦
能發願是名真實菩薩.何等三十二.一深心爲一切衆生求諸安樂二能入諸佛智
中三自審知堪任作佛不作佛四不憎惡他五道心堅固六不假僞結託親愛七乃
至未入涅槃常爲衆生作親友八親疏同心九已許善事心不退轉十於一切衆生
不斷大慈.十一於一切衆生不斷大悲十二常求正法心無疲懈十三勤發精進心
無厭足十四多聞而解義十五常省己過十六不譏彼闕十七於一切見聞事中常
修菩提心十八施不求報十九持戒不求一切生處二十於一切衆生忍辱無瞋礙.
二十一能勤精進修習一切善根二十二不隨無色定生二十三方便所攝智慧二
十四四攝法所攝方便二十五持戒毀戒慈愍無二二十六一心聽法二十七一心
阿練若處住二十八不樂世間種種雜事二十九不貪著小乘三十見大乘利益爲
大.三十一遠離惡知識三十二親近善知識。
菩薩住是三十二法能成七法.所謂四 注:[一]下引寶積經普明會.又與瑜伽菩薩地相品對同.
********************
無量心.能遊戲五神通.常依於智.常不捨善惡衆生.所言決定.事必皆實.集一切善
法心無厭足.是爲三十二法爲七.菩薩成就此者名爲真實菩薩。
分别二地業道品第二十八 諸菩薩已得 具足於初地 欲得第二地 當生十種心。
諸菩薩已得歡喜初地爲得二地故生十種心.因是十心能得第二地.如人欲上樓 觀要因梯而上。
問曰.何等是十心得第二地方便。
答曰. 直心堪用心 輭伏寂滅心 真妙不雜貪 快大心爲十。
諸菩薩已具足於初地欲得第二地生是十方便心.一直心二堪用心三柔輭心四 降伏心五寂滅心六真妙心七不雜心八不貪心九廣快心十大心。
直心者離諂曲. 離諂曲故心轉柔輭.柔輭者不剛強麤惡.菩薩得是柔輭心生種種禪定亦修集諸 善法觀諸法實相心則堪用.心堪用故生伏心.伏心者善能降伏眼等諸根如經中 說何等是善道所謂比丘降伏眼根乃至意根以降伏六根故名爲伏心.心已降伏 ******************** 則易生寂滅心.寂滅心者能滅貪欲瞋恚愚癡等諸煩惱先伏心已遮令寂滅.復有 人言得諸禪定是名寂滅心如經說若人善知禪定相不貪其味是名寂滅心.得寂 滅心已必生真妙心.真妙心者於諸禪定神通所願事中如意得用譬如真金隨意 所用。
行者旣得直心乃至真妙心已爲守護是心故樂生不雜心.不雜心者不與在 家出家從事.是人作是念我得如是等心皆由禪定力故.以是諸心當得第二地等 無量利益若與衆人雜者則失此利.何以故.若人與衆人雜行則眼等六根或時還 發諸不善法.何以故.親近可染可瞋可癡法故諸根發動煩惱火然煩惱火然故則 失此利.見此等過故生不雜心不應與在家出家者雜行。
是人得是不雜心已次生 不貪心.不貪心者於在家出家人中所謂父母兄弟和上師長等不生貪著.作是念 若我於在家出家生貪著者必當來往問訊我則何有不雜心耶.是故我欲令諸禪 定等利住不雜心者當於在家出家捨貪著心。
問曰.菩薩法不應捨衆生不應生捨 心.[一]如助菩提中說.菩薩初精進所有方便力應令諸衆生住於大乘中若人教恆沙
注:
[一]勘同菩提資糧論卷三.
********************
衆生住羅漢不如教一人住大乘爲勝若人少勢力不堪發大乘次當教令住辟支
聲聞乘若人不堪住辟支聲聞乘應教此衆生令行福因緣不任住三乘不堪人天
樂常以今世事隨而利益之若有諸衆生不受菩薩利於此不應捨應生大慈悲.汝
雲何言菩薩得不雜心生不貪心.若菩薩不貪衆生則爲捨離何能度耶。
答曰.應隨 順菩薩道行捨心.何以故.是人因捨心生廣快心.作是念我若捨是衆鬧當得禪定 因禪定生妙廣快法.得是法已其後則能利益衆生勝今千萬倍.是故爲多利益衆 生少時捨心權捨衆鬧當得禪定五神通等利益衆生.菩薩何故作如是方便.菩薩 爲得大心而作是念大人樂大利益故不存小利.是故我今當求大人之法隨而修 學應如是勤加精進爲大利益所謂諸禪定神通滅苦解脫等.是故汝說非也。
問曰. 初地中已有直心等法.何故復說菩薩欲得二地生於十心。
答曰.初地雖有此法未 得深樂未有堅固.在此地中心常喜樂轉深堅固堪任施用.是故汝難非也。
問曰.若 深樂堅固此法者得何果事。
答曰. ******************** 若其一時得 深樂堅固心 更不復用功 如使常隨逐。
如使一時生常隨逐人.菩薩如是一時得深樂堅固心已卽常隨逐更不須用功而 生.若以少因緣便生.何以故.根深入故莖節相續。
問曰.若菩薩得是十種心得何等 果。
答曰. 若得是諸心 正住第二地 具三種離垢 惡業及煩惱。
若菩薩得是直等十心卽名住第二菩薩地.一離垢者地名也.二離垢者於此地中 離十不善道罪業之垢.三離垢者離貪欲瞋恚等諸煩惱垢故名爲離垢。
復次離垢 義者. 菩薩住此地 自然不行惡 深樂善法故 自然行善道。
問曰.十[一]不善道自然
復有十過應疾遠離.所謂十 不善道.如說.癡人於少時貪愛弊五欲捨離十善道行十不善道諸天樂在手而復 自捨棄如貪小錢利而捨大寶藏。
問曰.汝說無上道相時種種因緣訶罵空發願菩 薩自言菩薩但名字菩薩.若是三不名爲菩薩者成就何法名爲真菩薩。
答曰. 非但發空願 自言是菩薩 名字爲菩薩. 略說能成就 三十二法者 乃名爲菩薩。
******************** 若人發心欲求佛道自言是菩薩.空受名號不行功德慈悲心諸波羅蜜等是不名 爲菩薩.如土城名寶城.但自誑身亦誑諸佛亦誑世間衆生。
菩薩住是三十二法能成七法.所謂四 注:
分别二地業道品第二十八 諸菩薩已得 具足於初地 欲得第二地 當生十種心。
諸菩薩已得歡喜初地爲得二地故生十種心.因是十心能得第二地.如人欲上樓 觀要因梯而上。
問曰.何等是十心得第二地方便。
答曰. 直心堪用心 輭伏寂滅心 真妙不雜貪 快大心爲十。
諸菩薩已具足於初地欲得第二地生是十方便心.一直心二堪用心三柔輭心四 降伏心五寂滅心六真妙心七不雜心八不貪心九廣快心十大心。
直心者離諂曲. 離諂曲故心轉柔輭.柔輭者不剛強麤惡.菩薩得是柔輭心生種種禪定亦修集諸 善法觀諸法實相心則堪用.心堪用故生伏心.伏心者善能降伏眼等諸根如經中 說何等是善道所謂比丘降伏眼根乃至意根以降伏六根故名爲伏心.心已降伏 ******************** 則易生寂滅心.寂滅心者能滅貪欲瞋恚愚癡等諸煩惱先伏心已遮令寂滅.復有 人言得諸禪定是名寂滅心如經說若人善知禪定相不貪其味是名寂滅心.得寂 滅心已必生真妙心.真妙心者於諸禪定神通所願事中如意得用譬如真金隨意 所用。
行者旣得直心乃至真妙心已爲守護是心故樂生不雜心.不雜心者不與在 家出家從事.是人作是念我得如是等心皆由禪定力故.以是諸心當得第二地等 無量利益若與衆人雜者則失此利.何以故.若人與衆人雜行則眼等六根或時還 發諸不善法.何以故.親近可染可瞋可癡法故諸根發動煩惱火然煩惱火然故則 失此利.見此等過故生不雜心不應與在家出家者雜行。
是人得是不雜心已次生 不貪心.不貪心者於在家出家人中所謂父母兄弟和上師長等不生貪著.作是念 若我於在家出家生貪著者必當來往問訊我則何有不雜心耶.是故我欲令諸禪 定等利住不雜心者當於在家出家捨貪著心。
問曰.菩薩法不應捨衆生不應生捨 心.
答曰.應隨 順菩薩道行捨心.何以故.是人因捨心生廣快心.作是念我若捨是衆鬧當得禪定 因禪定生妙廣快法.得是法已其後則能利益衆生勝今千萬倍.是故爲多利益衆 生少時捨心權捨衆鬧當得禪定五神通等利益衆生.菩薩何故作如是方便.菩薩 爲得大心而作是念大人樂大利益故不存小利.是故我今當求大人之法隨而修 學應如是勤加精進爲大利益所謂諸禪定神通滅苦解脫等.是故汝說非也。
問曰. 初地中已有直心等法.何故復說菩薩欲得二地生於十心。
答曰.初地雖有此法未 得深樂未有堅固.在此地中心常喜樂轉深堅固堪任施用.是故汝難非也。
問曰.若 深樂堅固此法者得何果事。
答曰. ******************** 若其一時得 深樂堅固心 更不復用功 如使常隨逐。
如使一時生常隨逐人.菩薩如是一時得深樂堅固心已卽常隨逐更不須用功而 生.若以少因緣便生.何以故.根深入故莖節相續。
問曰.若菩薩得是十種心得何等 果。
答曰. 若得是諸心 正住第二地 具三種離垢 惡業及煩惱。
若菩薩得是直等十心卽名住第二菩薩地.一離垢者地名也.二離垢者於此地中 離十不善道罪業之垢.三離垢者離貪欲瞋恚等諸煩惱垢故名爲離垢。
復次離垢 義者. 菩薩住此地 自然不行惡 深樂善法故 自然行善道。
問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