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

關燈
支佛不能通達.諸佛善能通達如現目前.於心不 相應諸法中成就第一智慧力故。

    問曰.戒善律儀不善律儀是色法.何以言非色法。

     答曰.戒善律儀不善律儀有二種有作有無作.作是色無作非色.無作非色故佛以 不共力故現前能知.餘人以比智知。

    問曰.諸佛但善知心不相應非色法.不善知相 ******************** 應法耶。

    答曰.若通達不相應法.相應法無所復論.如人能射毫毛麤物則不論.復次 七百不相應法中聲聞辟支佛以第六識能知七法一名二相三義四無常五生六 不生七度.佛以第六識皆悉能知.佛知四諦相及知世俗法.是故言諸佛善知心不 相應無色法。

    勢力波羅蜜者.於一切所知法無餘中得一切種智勢力.十力四無所 畏四功德處助成故.又善得十力故.是故佛能成就勢力波羅蜜.是勢力在第十六 心中得增益一切智常在佛身乃至無餘涅槃.因是事故於一切法中得無礙智。

    無 礙智波羅蜜者.法義辭樂說.於此四法勢力無量通達無礙.如經中說佛告諸比丘 如來四弟子成就第一念力智慧力堪受力如善射射樹葉卽過無難.是諸弟子以 四念處來問難我常不休息除飲食便利睡眠於百年中如來常答樂說智慧無有 窮盡.佛於此中以少欲相自論智慧.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天下滿中微塵隨爾 所塵數作爾所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衆生皆如舍利弗如辟支佛皆悉成就智慧樂 說夀命如上塵數大劫.是諸人等因四念處盡其形夀問難如來.如來還以四念處 ******************** 義答其所問言義不重樂說無盡。

    法無礙智者善能分别諸法名字通達無礙.義無 礙者於諸法義通達無礙.辭無礙者隨衆生類以諸言辭令其解義通達無礙.樂說 無礙者問答時善巧說法無有窮盡.餘諸賢聖不能究盡唯有諸佛能盡其邊.是故 名無礙智波羅蜜。

    具足答波羅蜜者.一切問難中佛善能具足答.何以故.於四種問 答中無有錯亂.善知義故具足不壞義波羅蜜故樂欲深知一切衆生性所行所樂 故.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佛爲人說善法而是中多有衆生得證.證已心無渴愛.心 無渴愛故於世間無所受.無所受已心則內滅.佛於善法中無上事盡知無餘更無 勝者。

    問曰.汝言四種問答何謂爲四。

    答曰.一定答二分别答三反問答四置答。

    定答 者.如一比丘問佛世尊頗有色常不變異不世尊受想行識常不變異不.佛答言比 丘無有色常不變異無有受想行識常而不變異.如是等名爲定答。

    分别答者.如布 多梨子梵志問娑摩提有人故作身口意業受何等果報.娑摩提定答有人以身口 意故作業受苦惱報.是問應分别答.是梵志後來問佛是事.佛答言布多梨子有人 ******************** 若身口意故作業是業或受苦報或受樂報或受不苦不樂報.若作苦業受苦報樂 業受樂報不苦不樂業受不苦不樂報.如是等諸經皆分别答。

    反問答者.如先尼梵 志問佛.[一]佛言我還問汝隨汝意答.先尼於汝意雲何色是如來不受想行識是如來 不.答言非也世尊.離色離受想行識是如來不.答言非也世尊.如是等經應廣說是 名反問答。

    置答者.十四種邪見是.所謂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常無常世間非常非 無常.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亦有[二]邊亦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如來滅後有如 來滅後無如來滅後亦有亦無如來滅後非有非無.如來身卽是神身異神異。

    如上 一切衆生如大辟支佛智慧樂說以如是四種問佛.佛皆隨順答其所問不多不少. 是故說佛具足答波羅蜜。

    無有能害佛者.得不可殺法故.無能斷佛身分支節存亡 自在.如經說若人欲方便害佛者無有是處。

    問曰.佛夀命爲定爲不定。

    答曰.有人言 不定.若佛夀命有定者於餘定夀命者有何差别.而實佛夀命不定.無能害者乃爲 希有。

    有人言佛夀命有定.餘人夀命雖定而手足耳鼻可斷.佛無是事。

    問曰.雲何佛 注: [一]此二字依麗刻加. [二]原刻下衍世間二字.今依麗刻刪. ******************** 不可害是不共法。

    答曰.諸佛不可思議假喻可知.假使一切十方世界衆生皆有勢 力.設有一魔有爾所勢力.復令十方一一衆生力如惡魔.欲共害佛尚不能動佛一 毛.況有害者。

    問曰.若爾者調達雲何得傷佛。

    答曰.此事先已答.佛欲示衆生三毒相. 調達雖持戒修善貪著利養而作大惡。

    又令知佛於諸人天心無有異加以慈愍視 調達羅睺羅如左右眼.佛常說等心是時現其平等.天人見此起希有心益更信樂。

     又長夀諸天見佛先世有惡業行.若今不受謂惡行無報.佛欲斷其邪見故現受此 報。

    復次佛於苦樂心無有異無吾我心。

    畢竟空故諸根調柔不可變故.不須作方便 離苦受樂.如菩薩藏中說佛以方便故現受此事應當廣知.是名佛不可殺害不共 法。

    說法不空者.諸佛所有言說皆有果報是故諸佛說法不空.何以故.諸佛未說法 時先觀衆生本末心在何處結使厚薄.知其先世所從功德見其根性勢力多少知 其障礙方處時節.應以輭法可度苦事可度或復應以輭苦事度.或復小發度或廣 分别度有以陰入界十二因緣而得度者.或以信門或以慧門而得入者.是人應從 ******************** 佛度是人應從聲聞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