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六

關燈
行六捨得八解脫隨佛所教有行道者有解脫者.行一 道者破二種煩惱善知三界善通四諦善除五蓋安住六和敬法具足七不退法八 大人覺捨離九結得聲聞十種力.成就如是諸功德僧者名爲佛弟子衆.求如是功 德不求其解脫.何以故.深心信樂佛無礙解脫故.是名歸依僧。

    復次若聞章句文字 法卽得念實相法名爲歸命法.若見聲聞僧卽念發菩提心諸菩薩衆是名歸依僧. ******************** 見佛形像卽念真佛是名歸依佛。

    問曰.雲何名爲念真佛。

    答曰.[一]如無盡意菩薩經中 說念佛三昧義.念真佛者不以色不以相不以生不以姓不以家不以過去未來現 在不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不以見聞覺知不以心意識不以戲論行不以生滅住 不以取捨不以憶念分别不以法相不以自相不以一相不以異相不以心緣數不 以內外不以取相覺觀不以入出不以形色相貌不以所行威儀不以持戒禪定智 慧解脫解脫知見不以十力四無所畏諸法.如實念佛者無量不可思議無行無知 無我我所無憶無念不分别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無形無礙無發無住無非住不住 色不住受想行識不住眼色不住眼識不住耳聲不住耳識不住鼻香不住鼻識不 住舌味不住舌識不住身觸不住身識不住意法不住意識不住一切諸緣不起一 切諸相不生一切動念憶想分别等不生見聞覺知.隨行一切正解脫相心不相續 滅諸分别破諸愛恚壞諸因相除斷先際後際中際究暢明了無有彼此.無動故無 喜不受味故無樂本相寂滅故無熱心無所營故解脫相無色故無身不受故無受 注: [一]此引經文卷一.見藏要本第五頁右三行以下. ******************** 無想故無結無行故無爲無知故無識無取故不行不捨故非不行無處故無住空 故無來不生故無去.一切憶念心心數法及餘諸法不貪不著不取不受不然不滅 先來不生無有生相攝在法性過眼色虛空道.如是相名爲真念佛。

    又念法者佛法 是善說得今世報無有定時可得觀察善將至道智者內知初中後善言善義善淳 善無雜具足清淨.能斷貪欲能斷瞋恚能斷愚癡能除慢心能除諸見能除疑悔能 除憍貴能除諸渴破所歸趣斷相續道盡愛離欲寂滅涅槃.如是相名爲念法.以空 無相無願不生不滅畢竟寂滅無比無示如念佛義中說。

    又念法有三種.從佛法是 善說至具足清淨名爲道.能斷貪欲至寂滅涅槃名爲涅槃.空等至無比無示名爲 法體。

    又念僧者.如先說僧功德.念是三寶得決定心。

    以如是念求於佛道而行布施 是名歸依佛.爲守護法而行布施是名歸依法.以是布施起迴向心成佛道時攝菩 薩聲聞僧是名歸依僧。

     [一]五戒品第十五 注: [一]以下三品.仍引大寶積經郁伽長者會. ******************** 如是在家菩薩能修善人業遠離惡人業.如說. 修起善人業  如法集財用 堪則爲重任  不堪則不受。

     善人業者略說善人業自住善利亦能利人.惡人業者自陷衰惱令人衰惱.如法集 財用者不殺不盜不誑欺人以力集財如法用之供養三寶濟恤老病等.堪受能行 者則爲重任不堪行者則不受.若菩薩於今世事及後世事若自利若利他如先所 說必能成立.若知不堪行者此則不受。

    復次. 世法無憂喜  能捨於自利 常勤行他利  深知恩倍報. 世間法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於此法中心無憂喜.捨自利勤行他利者菩薩乃至 未曾知識無因無緣者所作善行捨置自利助成彼善。

    問曰.捨自利勤行他利此事 不然.如佛說雖大利人不應自捨己利.如說捨一人以成一家捨一家以成一聚落 捨一聚落成一國土捨一國土以成己身捨己身以爲正法.先自成己利然後乃利 人捨己利利人後則生憂悔.捨自利利人自謂爲智慧此於世間中最爲第一癡。

    答 ******************** 曰.於世間中爲他求利猶稱爲善以爲堅心.況菩薩所行出過世間.若利他者卽是 自利.如說.菩薩於他事心意不劣弱發菩提心者他利卽自利.此義初品中已廣說. 是故汝語不然。

    深知恩倍報者.若人於菩薩所作好事應當厚報.又深知其恩.此是 善人相。

    復次. 貧者施以財  畏者施無畏 如是等功德  乃至於堅牢。

     施貧以財者有人先世不種福德今無方便資生儉少如是之人隨力給恤.施無畏 者於種種諸怖畏若怨賊怖畏飢餓怖畏水火寒熱等菩薩於此衆怖畏中教喻諸 人安隱歡悅令無怖畏。

    如是功德最堅牢最在後者.於諸憂者爲除其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