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六

關燈
人不.世尊我不聞不見智慧男子持戒女人若聖弟子能作是言我於鉢油見 真實人.何以故智者先知鉢油非有何況有人但以假名說言油鉢而見人相.阿難 如來亦復如是但以名字假有所說.阿難如來以四因緣而爲說法衆生聞者心得 安樂種涅槃因.如來說法音聲徧滿十方世界衆生聞者心得歡喜離諸惡趣生兜 率天.如來聲中無男無女男不取女相女不取男相.如來音者不惱衆生不壞諸法 但爲示現音聲之性。

    說法者應習行是事應隨所行而爲法施.施者受者所得果報 後當廣說。

     ******************** 歸命相品第十四 上已解說財施.法施今更分别。

     [一]白衣在家者  應多行財施. 餘諸善行法  今當復解說. 是二施中在家之人當行財施.出家之人當行法施.何以故.在家法施不及出家.以 聽受法者於在家人信心淺薄故.又在家之人多有財物.出家之人於諸經法讀誦 通利爲人解說在衆無畏非在家者之所能及.又使聽者起恭敬心不及出家.又若 欲說法降伏人心不及出家.如說.先自修行法然後教餘人乃可作是言汝隨我所 行.是事出家者所宜非在家者所行.又說.身自行不善安能令彼善自不得寂滅何 能令人寂.是故身自善能令彼行善自身得寂滅能令人得寂.善法寂滅是出家者 之所應行.又出家之人於聽法者恭敬心勝。

    又出家之人若行財施則妨餘善.又妨 行遠離阿練若處空閑林澤.出家之人若樂財施悉妨修行如是等事.若行財施必 至聚落與白衣從事多有言說.若不從事無由得財.若出入聚落見聞聲色諸根難 注: [一]此段及後卷共行品.與瑜伽菩薩地分品相當. ******************** 攝發起三毒.又於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心薄.又與白衣從事利養垢染發起愛 恚慳嫉煩惱唯以思惟力而自抑制心志.弱者或不自制或乃緻死或得死等諸惱 苦患貪著五欲捨戒還俗故名爲死.或能反戒多起重罪是名死等諸惱苦患。

    以是 因緣故於出家者稱歎法施.於在家者稱歎財施。

    如是廣說在家菩薩所行財施.餘 諸善行今當說之。

    [一]發心菩薩先應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從三歸所得功德皆應迴 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 歸依佛法僧  菩薩所應知. 菩薩應當如實善解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問曰.雲何名爲歸依佛。

    答曰. 不捨菩提心  不壞所受法 不離大悲心  不貪樂餘乘. 如是則名爲  如實歸依佛。

     菩提心者發心求佛不休不息不捨是心.不壞所受法者諸菩薩各愛所樂善法戒 行是行應行是不應作若應諸波羅蜜若應四功德處如是等種種善法爲利益衆 注: [一]以下引大寶積經郁伽長者會. ******************** 生故受持修行不令毀缺.大悲心者欲度苦惱衆生爲求佛道乃至夢中亦不離大 悲.不貪餘乘者深信樂佛道故不貪聲聞辟支佛乘.有是法故當知如實歸依佛。

    問 曰.雲何名爲歸依法。

    答曰. 親近說法者  一心聽受法 念持而演說  名爲歸依法。

     說法者於佛深法解說敷演開示善惡斷諸疑惑.常數親近往至其所供養恭敬一 心聽受.以憶念力執持不忘.思惟籌量隨順義趣然後爲人如知演說.以是法施功 德迴向佛道是名歸依法。

    問曰.雲何名爲歸依僧。

    答曰. 若諸聲聞人  未入法位者 令發無上心  使得佛十力. 先以財施攝  後乃以法施. 深信依果僧  不分别貴衆. 求聲聞功德  而不證解脫. 是名歸依僧  又應念三事。

     聲聞人者成聲聞乘.未入法位者於聲聞道未得必定.能令此人發佛道心而得十 力.若入法位者終不可令發無上心設或發心亦不成就.如般若波羅蜜中尊者須 ******************** 菩提所說已入正法位不能發無上心.何以故.是人於生死已作障隔不復往來生 死發無上心。

    先以財施攝者.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所須之物攝出家者.以衣服飲 食臥具醫藥雜香塗香攝在家者.以攝因緣生親愛心所言信受.然後法施令發無 上道心。

    果僧者四向四果.衆者於佛法中受出家相具持諸戒未有果向不分别如 是僧.以離恩愛奴故名爲貴僧.信樂空無相無願而不分别戲論.依止是僧名爲歸 依僧。

    求聲聞功德而不證解脫者.知是僧持戒具足禪定具足智慧具足解脫具足 解脫知見具足.三明六通心得自在有大威德.捨世間樂出魔境界利譽稱樂不以 爲喜衰毀譏苦不以爲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