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分别布施品第十二之餘
總相别相施 皆悉能迴向。
是菩薩能以二種施能知二種迴向.一爲總相二爲别相.總相迴向者有所施皆迴 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别相施者如布施果報中說。
復次總相迴向者而安樂利 益一切衆生.别相迴向者無信衆生令得信故.破戒者得持戒故.少聞者得多聞故. 懈怠者得精進故.散亂心者得禪定故.愚癡衆生得智慧故.慳者得捨心故.如是等 種種别相。
復次總相迴向者以六波羅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别相迴向者 施外物時願諸衆生得大最樂.支節布施時願諸衆生具足佛身。
問曰.布施有幾種 迴向.幾種不迴向。
答曰.一爲淨四事迴[一]向.三種不迴向。
一菩薩布施爲清淨四事故 注:[一]原刻下衍一字.今依麗刻刪.
********************
迴向.三種不迴向不爲得王故迴向不爲得欲樂故迴向不爲得聲聞辟支佛地故
迴向。
不爲得王故迴向者遮王則幷遮一切貴人力勢自在者.不爲得欲樂迴向者 除上貴人餘受富樂五欲自娛者.不爲得聲聞辟支佛迴向者遮因小乘入無餘涅 槃令得安住大乘久後乃得無餘涅槃。
爲四淨迴向者.菩薩所施爲清淨佛土故迴 向.爲清淨菩提故迴向.爲清淨教化衆生故迴向.爲淨薩婆若故迴向。
菩薩應如是 方便迴向.無令布施損減使得勢力。
問曰.以何法令布施損減.以何法令布施增益。
答曰. 若施不迴向 亦無有方便 求生於下處 親近惡知識. 如是布施者 是則爲損減。
若布施不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逐世間樂故求生下處.無有方便能出布 施禪定果報自在所生.親近障礙大乘知識.以是四法則布施損減。
離四施得增 又應三心施. 菩提順佛語 亦不求果報。
******************** 離此四法布施則得增益.一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有方便迴向三求法王 處四親近善知識。
又應以三法心而行布施.一者憐愍一切衆生故以菩提心行施. 二者不遠佛法而行布施.三者不求果報而行布施。
復次菩薩爲得三法故行布施. 一者佛法二者說法三者令諸衆生住無上樂。
又欲求二法行布施者一者大富二 者具足檀波羅蜜.何以故.若菩薩大富則離貧苦不取他財不求息利無有債主不 憂償債.多財富足能自衣食有能惠施利益親族及善知識.眷屬安樂其家豐饒常 如節會心常歡悅能大施與.眷屬不輕人所敬仰言皆信受衆所依附人來師仰入 衆無畏.常好洗浴名香塗身著好新衣具足莊嚴.見諸好色聽好音聲聞諸妙香常 食最上美味細觸.怨賊難壞善知識歡喜.是於人身得善果報人所欽慕常稱吉善 忘其醜惡雖生下賤有大人相雖無巧言成巧言者雖不多聞成多聞者雖少智慧 成智慧者.若先端正倍復殊勝若先大家倍復尊貴若先巧言倍復巧言若先多聞 倍復多聞若先智慧倍復有智.所可坐臥貴價寶牀寤寐安隱侍衞具足.衆寶爲舍 ******************** 極意遊戲其身貴重.須諸經書應意卽得.勢位隨意親近王易諸[一]貴人所念.諸醫自
往常有親信消息所宜有疾輕微若病易差.遠離今世後世怖畏畢竟永離不活怖
畏常有救護.多有人衆諸親近者自謂多福爲同意者深自欣慶.有少施恩得大酬
報若加小惡得大殃禍.族姓女人少年端正具足莊嚴自求給侍.諸有諧利悉來歸
己若作惡事事轉輕微.少有施作卽獲大利多善知識怨憎轉少.蛇蚖毒藥放逸惡
人如是等事不得妄近.諸愛敬事皆悉歸趣.若獲利時衆人代喜若有衰惱人皆憂
慼.衆共示導競以善告令遠非法安住善法.所施業大見莫不歡若與同心則以爲
足.不期世間富貴榮利假使居位人思匡助除其衰惱見他富貴無所希尚.人詠其
德不揚其過離小人名得大人號.無不足色視他顏貌不作矯異.若作婆羅門於天
寺中大獲果報讚諸經書得其實利得而能施.若是刹利所習成就善射音聲善能
貫練治世典籍能得果報.若是田舍播植如意若是商賈能獲其利.若是首陀羅所
作事業多得如意。
問曰.汝先說菩薩不以求果報心施.又復不爲豪貴故施.而今說 注:[一]原刻下衍貴字.今依麗刻刪.
********************
求大富故布施.是語得無自相違。
答曰.不相違也.若自爲身求富受樂是故說不應 求富.今說求富但爲利益衆生是故說爲欲大施故求富.不爲身己求富受樂是則 果
是菩薩能以二種施能知二種迴向.一爲總相二爲别相.總相迴向者有所施皆迴 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别相施者如布施果報中說。
復次總相迴向者而安樂利 益一切衆生.别相迴向者無信衆生令得信故.破戒者得持戒故.少聞者得多聞故. 懈怠者得精進故.散亂心者得禪定故.愚癡衆生得智慧故.慳者得捨心故.如是等 種種别相。
復次總相迴向者以六波羅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别相迴向者 施外物時願諸衆生得大最樂.支節布施時願諸衆生具足佛身。
問曰.布施有幾種 迴向.幾種不迴向。
答曰.一爲淨四事迴
一菩薩布施爲清淨四事故 注:
不爲得王故迴向者遮王則幷遮一切貴人力勢自在者.不爲得欲樂迴向者 除上貴人餘受富樂五欲自娛者.不爲得聲聞辟支佛迴向者遮因小乘入無餘涅 槃令得安住大乘久後乃得無餘涅槃。
爲四淨迴向者.菩薩所施爲清淨佛土故迴 向.爲清淨菩提故迴向.爲清淨教化衆生故迴向.爲淨薩婆若故迴向。
菩薩應如是 方便迴向.無令布施損減使得勢力。
問曰.以何法令布施損減.以何法令布施增益。
答曰. 若施不迴向 亦無有方便 求生於下處 親近惡知識. 如是布施者 是則爲損減。
若布施不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逐世間樂故求生下處.無有方便能出布 施禪定果報自在所生.親近障礙大乘知識.以是四法則布施損減。
離四施得增 又應三心施. 菩提順佛語 亦不求果報。
******************** 離此四法布施則得增益.一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有方便迴向三求法王 處四親近善知識。
又應以三法心而行布施.一者憐愍一切衆生故以菩提心行施. 二者不遠佛法而行布施.三者不求果報而行布施。
復次菩薩爲得三法故行布施. 一者佛法二者說法三者令諸衆生住無上樂。
又欲求二法行布施者一者大富二 者具足檀波羅蜜.何以故.若菩薩大富則離貧苦不取他財不求息利無有債主不 憂償債.多財富足能自衣食有能惠施利益親族及善知識.眷屬安樂其家豐饒常 如節會心常歡悅能大施與.眷屬不輕人所敬仰言皆信受衆所依附人來師仰入 衆無畏.常好洗浴名香塗身著好新衣具足莊嚴.見諸好色聽好音聲聞諸妙香常 食最上美味細觸.怨賊難壞善知識歡喜.是於人身得善果報人所欽慕常稱吉善 忘其醜惡雖生下賤有大人相雖無巧言成巧言者雖不多聞成多聞者雖少智慧 成智慧者.若先端正倍復殊勝若先大家倍復尊貴若先巧言倍復巧言若先多聞 倍復多聞若先智慧倍復有智.所可坐臥貴價寶牀寤寐安隱侍衞具足.衆寶爲舍 ******************** 極意遊戲其身貴重.須諸經書應意卽得.勢位隨意親近王易諸
問曰.汝先說菩薩不以求果報心施.又復不爲豪貴故施.而今說 注:
答曰.不相違也.若自爲身求富受樂是故說不應 求富.今說求富但爲利益衆生是故說爲欲大施故求富.不爲身己求富受樂是則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