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五

關燈
無悔心施無急喚故施無惡賤施無自然法施無求果報施.無瞋恚施無令人渴乏 施無惱求者施無輕弄彼施無欺誑施無[卑*頁]面施無擲與施無不一心施無不自手 施無不常施.無休息施無斷絕施無競勝施無輕少物施無隨自恣而以輕物施無 不稱力施無非福田施無於少物劣弱心施無恃多物憍心施無邪行施.無樂受生 施無恃色族富貴施無求生四王釋梵天上施無求聲聞辟支佛乘施無求國王王 子施無限一世施無厭足施無不迴向薩婆若施無不淨施無非時施.無刀毒施無 惱弄衆生施無智者所訶施。

    如是開示施門餘不淨施亦應當知.所謂諸菩薩無應 棄物施無憎惡涅槃施無豐饒易得物施無置恩施無報恩施無求反報施無求守 護施無求吉施無慢心施無家法施.無因得卽施無不終身施無垢心施無遊戲施 無以善知識故施無輕施無遊逸施無因失施無以讚己故施無以訶罵故施.無以 咒願故施無以稱希有事故施無以明己信故施無以畏故施無誑施無求眷屬施 ******************** 無不唱導施無引衆施無不信施無無因緣施.無隨意施無現奇特施無自稱讚施 無不隨所求施無爲伏彼施無不愛施無不任用物施無不恭敬施無下施無以怪 相故施.無抑挫施無挾勢得物施無不清淨心施無疑心施無破求者心施無禁忌 物施無分别施無以酒施無以兵仗施無奪彼物施.無令人生疑心施無以親近故 施無說彼過咎施無隨所愛施無瞋施無癡施無戲論施無不爲菩提施。

    問曰.非法 求財施乃至不爲菩提施菩薩爲有爲無.若盡無者則有過咎不求福田於衆生無 差别心亦無知恩報恩亦無家法國法施.若有者何以皆言無。

    答曰.是非法得財施 乃至不爲菩提施菩薩不必盡無.或時有是布施檀波羅蜜所不攝.不能具足檀波 羅蜜故言無。

    空等功德和合施者.[一]如無盡意菩薩經檀波羅蜜品中說.菩薩布施與 空心合故不盡是施無相修故不盡是施無願守護故不盡是施善根所攝故不盡 是施隨解脫相故不盡是施能破一切魔故不盡是施不[二]雜煩惱故不盡是施得轉 勝利故不盡是施決定心故不盡是施集助菩提法故不盡.是施正迴向故不盡是 注: [一]勘同無盡意菩薩經卷一.文見藏要本第十二頁左四行以下. [二]原刻作離.今依麗刻改. ******************** 施得道場解脫果故不盡是施無邊故不盡是施不可盡故不盡是施不斷故不盡 是施廣大故不盡是施不可壞故不盡是施不可勝故不盡是施至一切智慧故不 盡是施斷非法求財施等垢成就空等諸功德故不盡。

    非法求財施等是施垢.施與 垢合是不淨.施與空等功德合是淨。

    復次是施淨不淨今當更說.經說施有四種.有 施於施者是淨不於受者淨有施於受者是淨不於施者淨有施於施者淨亦於受 者淨有施不於施者淨亦不於受者淨.若施者成就善身口意業受者成就惡身口 意業是名於施者淨不於受者淨.若施者成就惡身口意業受者成就善身口意業 是名於受者淨不於施者淨.若施者成就善身口意業受者亦成就善身口意業是 名於施者淨於受者亦淨.若施者成就不善身口意業受者亦成就不善身口意業 是名不於施者淨亦不於受者淨.貪欲瞋恚愚癡若斷若不斷亦應如是分别。

    復次 四種布施中有淨不淨.一從施者淨二從受者淨三共淨是名淨.一不從施者淨二 不從受者淨三不共淨是名不淨.是中施者有功德故從施者施得淨.以受者有功 ******************** 德故從受[一]者施得淨.以施者受者有功德故從施者受者施得淨.施者有罪故從施 者施不淨.受者有罪故從受者施不淨.施者有罪受者有罪故從施者受者施不淨. 施者功德受者功德施者罪受者罪先已說。

    問曰.汝說此四種施中菩薩行何施。

    答 曰. [二]四種布施中  行二種淨施 不求於名利  及以求果報。

     是布施有四種三淨三不淨.不淨盡不行.淨中應行二淨.一者施者淨不於受者淨 二者共淨。

    於此二淨施中應常精進.何以故.是菩薩不期果報故.若期果報者則求 受者清淨。

    淨名受者功德莊嚴其心清淨.不淨名施者有慳惜心.如佛說慳爲施垢. 餘煩惱雖爲不淨慳最爲重。

    問曰.若菩薩於施者淨及共淨淨應勤行此二施.慳爲 施者垢亦是施大垢.若菩薩未離欲未能斷慳雲何能行此二種淨施。

    答曰. 若物能起慳  則不畜此物. 菩薩若於有命無命物知生慳心者則不畜此物.是故有所施皆無恡惜。

    問曰.外物 注: [一]原刻下衍施者二字.今依麗刻刪. [二]此段文義與瑜伽菩薩地施品清淨施對同. ******************** 可不畜.身當雲何。

    答曰. 常爲利衆生  解身如藥樹. 爲利益衆生故信解身如藥樹.如藥樹衆生有用根莖枝葉華實等各得差病隨意 而取無有遮護.菩薩亦如是.爲利衆生故能自捨身.作是念若衆生取我頭目手足 支節脊腹髀髆耳鼻齒舌血肉骨髓等隨其所須皆能與之或舉身盡施.如是降伏 其心修集善根爲方便所護行檀波羅蜜。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