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五

關燈
諸衆生無此功德但以諸邪 見受種種苦惱.故深生悲心。

     念是諸衆生 沒在苦惱泥 我當救拔之 令在安隱處. 是菩薩得悲心已作是念.是諸衆生常爲貪恚癡所病以身心受諸苦惱.我當拔濟 使離身心苦惱深泥畢竟無生老病死患得住安隱涅槃樂處.是故於此苦惱衆生 生深悲心.以悲心故爲求隨意使得安樂則名慈心。

     若菩薩如是 隨深慈悲心 斷所有貪惜 爲施勤精進. ******************** 菩薩是求佛道度苦惱衆生念者.隨名隨順慈悲不隨餘心.深慈名徧諸衆生念徹 骨髓.所有名一切內外所有金銀珍寶國城妻子等.貪名欲得無厭.惜名愛著不欲 與他.斷名離此二惡。

    如是則開檀波羅蜜門.是故常應一心勤行無令放逸.何以故. 菩薩作是念我今隨所能作利益衆生發堅固施心。

     所有一切物 有命若無命 轉輪天王位 無求而不與. 乃至於男女 族姓好妻妾 年少甚端嚴 巧便能事人 恭順心柔和 愛念情甚至 惜之過夀命 求者皆能與. 乃至身血肉 骨髓及手足 頭目耳鼻等 及身皆能與。

     是菩薩定心布施凡所求物若有命若無命無有乞而不與.無命物者金銀珍寶乃 至轉輪聖王位天王位.有命物者男女貴姓好家年少妻妾端嚴柔和恭敬善順愛 惜之至過於身命而能施人。

    如一切施菩薩所有外物及妻子等皆能施與.是菩薩 乃至自身肉血頭目手足耳鼻割肉出骨破骨出髓如薩陀波崙或舉身施與.一切 ******************** 所愛無過身者亦能施與.如薩和檀如菩薩爲兔以身施與仙人.如屍毗王以身代 鴿。

     [一]問曰.是菩薩爲分别知布施及布施果報故以難事施.爲但以慈悲心所發故施。

    答 曰. 如是布施者 則得如是報 內以支節等 幷及諸外物。

     內物名頭目手足等.外物名妻子金銀寶物等.是菩薩如實知施是得是報各各分 别.又信諸經所說.或以天眼得知。

    問曰.汝先說知以身支節布施及外物布施所得 果報.今可說所得果報。

    答曰.[二]寶頂經中無盡意菩薩第三十品檀波羅蜜義中說.菩 薩立願須食者施食令我得五事報一者得夀命二者得瞻三者得樂四者得力五 者得色.須漿與漿者先於人中得香美飲後得除諸煩惱渴愛.須乘與乘則得隨意 樂報成就四如意足後得三乘道.須衣與衣則得慚愧衣報.須燈明與燈明則得佛 眼光明.須伎樂與伎樂則得具足天耳.須末香塗香與末香塗香則得身無臭穢.須 注: [一]以下旁論. [二]勘同無盡意菩薩經卷一.文見藏要本第十頁右十二行以下.又此段文義與瑜伽菩薩地施品一切施相當. ******************** 汁與汁則得味味相報.須房舍與房舍則得與一切衆生作歸依救護.施資生之具 者則得助菩提功德.施醫藥者則得無老病死常樂安隱.施奴婢者則得自在隨意 具足智慧.施金銀珊瑚硨磲碼碯者則得具足三十二相.施種種雜物莊嚴其身得 八十隨形好.施象馬車者則得具足大乘.施園林者則得具足禪定樂.施男女者得 所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施倉穀寶藏者則得具足法藏.施以一國土一閻浮提 四天下王位者則得道場自在法王.施諸戲樂具者則得法樂.以足施者則得法足 能到道場.以手施者則得寶手能施一切.以耳鼻施者則得具足身體.以眼施者則 得具足無礙法眼.以頭施者則得三界特尊一切智慧.以血肉施者令諸衆生得堅 固行.以髓施者得金剛身無能壞者。

    如是開施門果報餘施果報亦應知.以臥具施 者得三乘安隱解脫.以牀坐處施者則得菩提樹下道場不可壞處.以妻施者爲得 法喜娛樂故.以道施者爲生死失道衆生得入正道故.以筏施者爲得度欲流有流 見流無明流故.以骨施者爲得戒堅定堅解脫堅解脫知見堅衆生堅故.以眷屬施 ******************** 者爲得成就無量無邊阿僧祗福德天人眷屬同心清淨不可沮壞故.以善哉施者 爲得說法時天龍夜叉乾闥婆沙門婆羅門歡喜稱讚故.以經卷施者爲得九部經 [一]久住無量時故.以法施者爲得通達一切法故集一切功德故.是菩薩如是樂行布 施知布施清淨知布施果報所得多少。

    是故 非法財施等  乃至智訶施 無有如是施  但合空等施。

     非法者惡行所得財.財名資生之物.取要言之以惡業得財物施菩薩如此布施不 清淨故.如是等諸餘非法施乃至智所訶施不爲此事.菩薩行布施唯與空智慧等 種種功德和合。

    問曰.所說非法得財施等及空智慧等和合施.此二施應廣分别。

    答 曰.是二施[二]無盡意菩薩會品中檀波羅蜜中說.初分别布施功德.所謂諸菩薩無非 法求財施無熱惱衆生施無恐畏施無著故施無請而不施無不如所許施無恡好 以不好施無不深心施無諂曲施無假僞施.無損果施無邪心施無癡心施無雜心 施無不信解施無疲厭施無親附施無以承望己施無求福田者施無輕一切衆生 注: [一]原刻作文.今依麗刻改. [二]勘同無盡意菩薩經卷一.文見藏要本第十一頁右五行以下. ******************** 非福田者施.無持戒毀戒高下心施無求名聞施無自高心施無卑他施無懊惜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