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阿惟越緻相品第八
問曰.是諸菩薩有二種一惟越緻二阿惟越緻.應說其相是惟越緻是阿惟越緻。
答 曰.[一]等心於衆生. 不嫉他利養. 乃緻失身命 不說法師過.
信樂深妙法. 不貪於恭敬. 具足此五法 是阿惟越緻。
等心衆生者.衆生六道所攝於上中下心無差别.是名阿惟越緻。
問曰.如說於諸佛 菩薩應生第一敬心餘則不爾.又言親近諸佛菩薩恭敬供養餘亦不爾.雲何言於 一切衆生等心無二。
答曰.說各有義不應疑難.於衆生等心者.若有衆生視菩薩如 怨賊有視如父母有視如中人.於此三種衆生中等心利益欲度脫故無有差别.是 注:[一]成就五法不退義.出如來智印經.
********************
故汝不應緻難。
不嫉他利養者.若他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房舍產業金銀珍寶封 邑聚落國城男女等於此施中不生嫉妬.又不懷恨而心欣悅。
不說法師過失.若有 人說應大乘空無相無作法若六波羅蜜若四功德處若菩薩十地等諸大乘法乃 至失命因緣尚不出其過惡.何況加諸惡事。
信樂深妙法者.深法者空無相無願及 諸深經如般若波羅蜜菩薩藏等.於此法一心信樂無所疑惑.於餘事中無如是樂. 於深經中得滋味故。
不貪恭敬者.通達諸法實相故於名譽毀辱利與不利等無有 異。
具此五法者如上所說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不懈廢是名阿惟越緻. 與此相違名惟越緻。
是惟越緻菩薩有二種.或敗壞者或漸漸轉進得阿惟越緻。
問 曰.所說敗壞者其相雲何。
答曰.[一]若無有志幹. 好樂下劣法. 深著名利養. 其心不端直
恡護於他家. 不信樂空法 但貴諸言說. 是名敗壞相。
無有志幹者.顏貌無色威德淺薄。
問曰.非以身相威德是阿惟越緻相.而作是說是 注:[一]五法敗壞義.出如來智印經.
********************
何謂耶。
答曰.斯言有謂不應緻疑.我說內有功德故身有威德.不但說身色顏貌端 正而已。
志幹者所謂威德勢力.若有人能修集善法除滅惡法於此事中有力名爲 志幹.雖復身若天王光如日月若不能修集善法除滅惡法者名爲無志幹也.雖復 身色醜陋形如餓鬼能修善除惡乃名有志幹耳.是故汝難非也。
好樂下劣法者.除 佛乘已餘乘比於佛乘小劣不如故名爲下.非以惡也.其餘惡事亦名爲下.二乘所 得於佛爲下耳.俱出世間入無餘涅槃故不名爲惡。
是故若人遠離佛乘信樂二乘 是爲樂下法.是人雖樂上事以信樂二乘遠離大乘故亦名樂下法.復次下名惡事 所謂五欲又斷常等六十二見一切外道論議一切增長生死是爲下法.行此法故 名爲樂下法。
深著名利者.於布施財利供養稱讚事中深心繫念善爲方便.不得清 淨法味故貪樂此事。
心不端直者.其性諂曲喜行欺誑。
恡護他家者.是人隨所入家 見有餘人得利養恭敬讚歎卽生嫉妬憂愁不悅.心不清淨計我深故貪著利養生 嫉妬心嫌恨檀越。
不信樂空法者.諸佛三種說空法所謂三解脫門.於此空法不信 ******************** 不樂不以爲貴心不通達故。
但貴言說者.但樂言辭不能如說修行.但有口說不能 信解諸法得其趣味。
是名敗壞相.若人發菩提心有如是相者當知是敗壞菩薩。
敗 壞名不調順.譬如最弊惡馬名爲敗壞但有馬名無有馬用.敗壞菩薩亦如是但有 空名無有實行.若人不欲作敗壞菩薩者當除惡法隨法受名。
問曰.汝說在惟越緻 地中有二種菩薩一者敗壞菩薩二者漸漸精進後得阿惟越緻.敗壞菩薩已解說. 漸漸精進後得阿惟越緻者今可解說。
答曰.[一]菩薩不得我. 亦不得衆生. 不分别說法. 亦不得菩提.
不以相見佛. 以此五功德 得名大菩薩 成阿惟越緻。
菩薩行此五功德直至阿惟越緻。
不得我者.離我著故.是菩薩於內外五陰十二入 十八界中求我不可得.作是念.若陰是我者我卽生滅相雲何當以受而卽作受者. 若離陰有我陰外應可得雲何當以受而異於受者.若我有五陰我卽離五陰如世 間常言牛異於牛主異物共合故此事名爲有是故我有陰我卽異於陰若陰中有 注:[一]五法成就不退義.出如來智印經.
********************
我如房中有人如牀上聽者我應異於陰.若我中有陰如器中有果如乳中有蠅陰
則異於我。
如可然非然不離可然然然無有可然然可然中無.我非陰離陰我亦無 有陰五陰中無我我中無五陰.如是染染者煩惱煩惱者一切瓶衣等皆當如是知. 若說我有定及諸法異相當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菩薩如是思惟卽離我見.遠離 我見故則不得我。
不得衆生者.衆生名異
答 曰.
等心衆生者.衆生六道所攝於上中下心無差别.是名阿惟越緻。
問曰.如說於諸佛 菩薩應生第一敬心餘則不爾.又言親近諸佛菩薩恭敬供養餘亦不爾.雲何言於 一切衆生等心無二。
答曰.說各有義不應疑難.於衆生等心者.若有衆生視菩薩如 怨賊有視如父母有視如中人.於此三種衆生中等心利益欲度脫故無有差别.是 注:
不嫉他利養者.若他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房舍產業金銀珍寶封 邑聚落國城男女等於此施中不生嫉妬.又不懷恨而心欣悅。
不說法師過失.若有 人說應大乘空無相無作法若六波羅蜜若四功德處若菩薩十地等諸大乘法乃 至失命因緣尚不出其過惡.何況加諸惡事。
信樂深妙法者.深法者空無相無願及 諸深經如般若波羅蜜菩薩藏等.於此法一心信樂無所疑惑.於餘事中無如是樂. 於深經中得滋味故。
不貪恭敬者.通達諸法實相故於名譽毀辱利與不利等無有 異。
具此五法者如上所說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不懈廢是名阿惟越緻. 與此相違名惟越緻。
是惟越緻菩薩有二種.或敗壞者或漸漸轉進得阿惟越緻。
問 曰.所說敗壞者其相雲何。
答曰.
無有志幹者.顏貌無色威德淺薄。
問曰.非以身相威德是阿惟越緻相.而作是說是 注:
答曰.斯言有謂不應緻疑.我說內有功德故身有威德.不但說身色顏貌端 正而已。
志幹者所謂威德勢力.若有人能修集善法除滅惡法於此事中有力名爲 志幹.雖復身若天王光如日月若不能修集善法除滅惡法者名爲無志幹也.雖復 身色醜陋形如餓鬼能修善除惡乃名有志幹耳.是故汝難非也。
好樂下劣法者.除 佛乘已餘乘比於佛乘小劣不如故名爲下.非以惡也.其餘惡事亦名爲下.二乘所 得於佛爲下耳.俱出世間入無餘涅槃故不名爲惡。
是故若人遠離佛乘信樂二乘 是爲樂下法.是人雖樂上事以信樂二乘遠離大乘故亦名樂下法.復次下名惡事 所謂五欲又斷常等六十二見一切外道論議一切增長生死是爲下法.行此法故 名爲樂下法。
深著名利者.於布施財利供養稱讚事中深心繫念善爲方便.不得清 淨法味故貪樂此事。
心不端直者.其性諂曲喜行欺誑。
恡護他家者.是人隨所入家 見有餘人得利養恭敬讚歎卽生嫉妬憂愁不悅.心不清淨計我深故貪著利養生 嫉妬心嫌恨檀越。
不信樂空法者.諸佛三種說空法所謂三解脫門.於此空法不信 ******************** 不樂不以爲貴心不通達故。
但貴言說者.但樂言辭不能如說修行.但有口說不能 信解諸法得其趣味。
是名敗壞相.若人發菩提心有如是相者當知是敗壞菩薩。
敗 壞名不調順.譬如最弊惡馬名爲敗壞但有馬名無有馬用.敗壞菩薩亦如是但有 空名無有實行.若人不欲作敗壞菩薩者當除惡法隨法受名。
問曰.汝說在惟越緻 地中有二種菩薩一者敗壞菩薩二者漸漸精進後得阿惟越緻.敗壞菩薩已解說. 漸漸精進後得阿惟越緻者今可解說。
答曰.
菩薩行此五功德直至阿惟越緻。
不得我者.離我著故.是菩薩於內外五陰十二入 十八界中求我不可得.作是念.若陰是我者我卽生滅相雲何當以受而卽作受者. 若離陰有我陰外應可得雲何當以受而異於受者.若我有五陰我卽離五陰如世 間常言牛異於牛主異物共合故此事名爲有是故我有陰我卽異於陰若陰中有 注:
如可然非然不離可然然然無有可然然可然中無.我非陰離陰我亦無 有陰五陰中無我我中無五陰.如是染染者煩惱煩惱者一切瓶衣等皆當如是知. 若說我有定及諸法異相當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菩薩如是思惟卽離我見.遠離 我見故則不得我。
不得衆生者.衆生名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