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三

關燈
天八部初地菩薩乃 至十住悉共集會唯除諸佛。

    佛力具足者諸佛所行四十不共法是一一法所行處 一切無量無邊。

    是第七願。

    復次. 俱行於一事 願無有怨競. 若菩薩所作福德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若諦捨滅慧四功德處若因諸 大願求佛道時應作是願.若有餘人同我行此六波羅蜜四功德處求佛道者願我 以此福德因緣不於餘人而生怨競.何以故.同行一事諸有智者說有怨相世間亦 復現有此事.除此過故發是大願.是第八願。

    復次. 願行菩薩道 轉不退轉輪 令除諸煩惱 得入信清淨. 輪者法輪.不退轉者無人能壞.菩薩應如是發願我當如說行道必轉不退法輪.轉 此法輪除諸衆生三毒煩惱轉捨生死入佛法衆苦集滅道中使得清淨.是第九願。

     復次. ******************** 願一切世界 皆示成菩提. 隨諸世界應有佛事處盡於其中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安樂一切衆生故滅 度一切衆生故.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故獨說.其餘入胎出胎生長在家出家 受戒苦行降伏魔衆梵王勸請及轉法輪大衆集會廣度衆生現大神力示大滅度 如此諸事悉皆如是應作.是知有如是無量力能利無量無邊衆生不應但於一國 示成佛道.有人言於一佛國所有四天下諸閻浮提是一佛土過此以外唯佛能知 而實不爾.是第十願。

    復次. 如是諸菩薩 十大願爲首 廣大如虛空 盡於未來際. 及餘無量願 亦各分别說。

     願名心所貪樂求欲必成.十者有十種門.廣大如虛空者願所緣方如所有虛空處 願亦如是.盡未來際者願時所住盡一切衆生未來生死際.有人言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是未來世生死際.若諸佛入無餘涅槃是生死後際.菩薩志願無盡而實成 ******************** 佛則止.一切十方世界諸大菩薩皆有是願。

    餘無量願者諸菩薩成就無量希有功 德故.諸所有願不可盡說。

    復次. 菩薩發如是 十大願究竟. 是十大願有十究竟事。

    何等爲十.答曰. 衆生性.世性. 虛空性.法性. 涅槃.佛生性. 諸佛智性竟. 一切心所緣. 諸佛行處智. 世間法智轉. 是名十究竟. 初衆生性竟二世間性竟三虛空性竟四法性竟五涅槃性竟六佛生性竟七諸佛 智性竟八一切心所緣竟九諸佛行處智竟十世間法智轉竟.是名十究竟。

    問曰.汝 言竟何者爲竟.此義應分别。

    答曰. 衆生性若竟 我願亦復竟 如衆生等竟 如是諸願竟. 竟義名無竟 我善根無竟。

     衆生性竟者.若衆生都盡滅我願便應息.隨世間性盡虛空性盡諸法性盡涅槃性 ******************** 盡諸佛生性盡諸佛智性盡一切衆生心所緣性盡入佛法智性盡世間轉法轉智 轉盡我此十願爾乃盡息.但是衆生性等十事實不盡.我是福德善根亦不盡不息。

     不息義者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過諸筭數名爲不息.如此三千大千世界十方無量 無邊過諸筭數故名爲世間無邊.是諸世界中三界六趣衆生無邊故名爲衆生性 無邊.是一切世界中內外二種虛空性無邊故名爲虛空性無邊.是諸世界中欲色 無色無漏性所攝有爲法無邊故名爲法性無邊.若一切衆生滅度涅槃性不增不 減是故涅槃性無邊.若過去十方諸佛無量無邊今現在十方諸佛亦無量無邊未 來十方世界諸佛亦無量無邊是故佛[一]生性無邊.諸佛智無量不可稱不可量無等 無等等無對無比故諸佛智性亦無量無邊如佛告阿難是聲聞人諸佛智無量是 故諸佛智性無量無邊.於過去世一一衆生無量無邊心是諸心皆有緣生未來世 亦如是現在世一切衆生心亦無量無邊皆有緣生是故心所緣亦無量無邊.諸佛 力略說有四十不共法是四十不共法一一法行處無量無邊行處無量無邊故智 注: [一]原刻作出.今依麗刻改. ******************** 亦無量無邊是故說佛行處智無量無邊.世間轉法轉智轉者轉名以此法有所轉. 世間者世間有二種國土世間衆生世間此中說衆生世間諸佛及諸菩薩以無量 無邊方便力引導衆生.法轉者以無量無邊善根福德攝取諸佛法.智轉者無量諸 善法六波羅蜜十地等攝取佛智.是故智轉無量無邊此三同轉故合爲一願。

    是菩 薩一一願牢堅故成是十無盡願方如虛空時如未來際.如是以略說廣說解是十 願究竟。

     發菩提心品第六 [一]問曰.初發心是諸願根本.雲何爲初發心。

    答曰. 初發菩提心  或三四因緣. 衆生初發菩提心或以三因緣或以四因緣.如是和合有七因緣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

    問曰.何等爲七。

    答曰. 一者諸如來 令發菩提心. 二者法欲壞 守護故發心. 注: [一]以下旁論.與瑜伽菩薩地發心品等對同.七因緣發心義.出於如來智印經. ******************** 三於衆生中 大悲而發心. 四或有菩薩 教發菩提心. 五見菩薩行 亦隨而發心. 或因布施已 而發菩提行. 或見佛身相 歡喜而發心. 以是七因緣 而發菩提心。

     佛令發心者.佛以佛眼觀衆生知其善根淳熟堪任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 是人者佛教令發心.作是言善男子來今可發心當度苦惱衆生。

    或復有人生在惡 世見法欲壞.爲守護故發心.作是念咄哉從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祗劫來唯有 一人二處行出三界四聖諦大導師知五種法藏脫於六道有七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