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二

關燈
猶尚應常行於布施衆生在天上我 受叫喚苦.菩薩如是等種種因緣能遮惡道畏。

    無有大衆畏者.成就聞慧思慧修慧 故又離諸論過咎故.是菩薩建立語端所說無失.能以因緣譬喻結句不多不少無 有疑惑.言無非義無有諂誑.質直柔和種種莊嚴.易解易持義趣次序.能顯己事能 破他論.離四邪因具四大因.如是等莊嚴言辭大衆中說無有所畏。

    無惡名畏訶罵 畏者.不貪利養故.身口意行清淨故。

    無有繫閉桎梏拷掠畏者.無有罪故慈愍一切 衆生故忍受一切衆苦惱故.依止業果報故我先自作今還受報.是菩薩以如是等 因緣故無有不活等畏。

    復次樂觀一切法無我是故無一切怖畏.一切怖畏皆從我 見生.我見皆是諸衰憂苦之根本相.是菩薩利智慧故如實深入諸法實相故則無 有我.我無故何從有怖畏。

    問曰.是菩薩雲何無有我心。

    答曰.樂空法故.菩薩觀身離 我我所故.如說.我心因我所我所因我生是故我我所二性俱是空.我則是主義我 ******************** 所是主物若無有主者主所物亦無若無主所物則亦無有主.我卽是我見我物我 所見實觀故無我我無無非我.因受生受者無受無受者離受者無受雲何因受成 若受者成受受則爲不成以受不成故不能成受者以受者空故不得言是我以受 是空故不得言我所.是故我非我亦我亦非我非我非無我是皆爲邪論我所非我 所亦我非我所非我非我所是亦爲邪論.菩薩如是常樂修空無我故離諸怖畏.所 以者何.空無我法能離諸怖畏.是故菩薩在歡喜地有如是等相貌。

     淨地品第四 問曰.菩薩已得初地.應雲何修治。

    答曰. 信力轉增上.  深行大悲心. 慈愍衆生類. 修善心無倦. 喜樂諸妙法.  常近善知識. 慚愧.及恭敬. 柔輭和其心. 樂觀法.無著. 一心.求多聞. 不貪於利養. 離奸欺諂誑. 不汙諸佛家.  不毀戒.欺佛. 深樂薩婆若  不動如大山. ******************** 常樂修習行 轉上之妙法. 樂出世間法 不樂世間法. 卽治歡喜地 難治而能治. 是故常一心 勤行此諸法. 菩薩能成就 如是上妙法 是則爲安住 菩薩初地中。

     菩薩以是[一]二十七法淨治初地。

    信力轉增上者信名有所聞見必受無疑.增上名殊 勝。

    問曰.有二種增上一者多二者勝.今說何者。

    答曰.此中二事俱說.菩薩入初地得 諸功德味故信力轉增.以是信力籌量諸佛功德無量深妙能信受.是故此心亦多 亦勝。

    深行大悲者愍念衆生徹入骨髓故名爲深.爲一切衆生求佛道故名爲大。

    慈 心者常求利事安隱衆生.慈有三種後當廣說。

    修善心無倦者善法名可親近修習 能與愛果.修如是法時心不懈惰.善法因緣名四攝法十善道六波羅蜜菩薩十地 等及諸功德。

    喜樂妙法者常思惟修習深得法味久則生樂.如人在華林與愛色相 娛樂。

    常近善知識者菩薩有四種善知識後當廣說.此中善知識者諸佛菩薩是.常 以正心親近能令歡悅。

    慚愧名爲喜羞恥.恭敬名念其功德尊重其人.柔輭名其心 注: [一]勘頌文所舉.實止二十二法.又此段文義與瑜伽菩薩地菩提分品相當. ******************** 和悅同止安樂。

    樂觀法者法名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空無相無作等.以正憶念常觀 此法。

    無著者著名心歸趣.三有是衆生所歸.有人言五欲諸邪見是所歸趣.何以故. 衆生心常繫著故.菩薩利智心無貪著.一心名貴重佛法心無餘想。

    求多聞者佛說 九部經能盡推尋修學明了若少不盡。

    不貪利養者.利名得飲食財物等.養名恭敬 禮拜施設牀座迎來送去.菩薩應以是事施與衆生不自貪著。

    奸欺名鬥秤邪僞衣 物不真.諂名心不端直.誑名五邪命法.一名矯異二名自親三名激動四名抑揚五 名因利求利。

    矯異者.有人貪求利養故若作阿練若著納衣若常乞食若一坐食若 常坐若中後不飲漿受如是等頭陀行.作是念他作是行得供養恭敬我作是行或 亦得之.爲利養故改易威儀名爲矯異。

    自親者.有人貪利養故詣檀越家語言如我 父母兄弟姊妹親戚無異.若有所須我能相與欲有所作我能爲作.我不計遠近能 來問訊我住此者正相爲耳.爲求供養貪著檀越能以口辭牽引人心如是等名爲 自親。

    激動者.有人不計貪罪欲得財物作得物相.如是言是鉢好若衣好若戸鉤好 ******************** 若尼師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