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密嚴經卷下

關燈
界常安住  體同虛空性 不壞亦不盡.  如來悉明見  世間無增減  無情復不生 涅槃者非滅.  此刹及餘刹  同於一法性  諸佛出於世 或不出於世  法性本常住  不常亦不斷. 又若解脫者 而有情界滅  卽壞於如來  一切之智性  三世諸佛境 不得於平等.  又若般涅槃  有情界滅者  是誰離於苦 得有餘無餘  降魔伏邪見  皆應是妄說. 是故應當知 ******************** 諸勝觀行者  若證於解脫  其身則常住  永離於取藴 滅除諸習氣  譬如以熱鐵  投之於冷水  熱勢雖已除 其鐵體無壞。

     諸仁應當知  阿賴耶如海  常爲於戲論 麤重風所擊. 五法三自性  諸識浪相續.  所有於境界 其相如飄動  於無義處中  似義實無體.  若悟則皆空 轉依恆無盡  住密嚴如月  影現於十方。

     應知賴耶識 行於藴稠林. 末那爲先導. 意識能決了  色等一切境. 及以五識身  與根境和合  了於現境界.  自境之所取. 皆是阿賴耶  藏識與夀煖  及觸和合性.  末那依此識 識復住於意  所餘五種識  亦住於自根。

     心意及諸識 而安住於藴  爲業習繫縛  流轉無有窮  如是所有業 ******************** 皆由於貪愛. 旣以業受身    復以身造業   捨於此身已 更受於餘身  前後以依因    徐行如水蛭.   心及諸心所 相續生諸趣  更展轉積集    住諸藴稠林.   夀煖及與識 若捨離於身  身則無覺知    猶如於木石.   藏識是爲心 執我名爲意  能取諸境界    以是說爲識。

      采集業爲心 意爲徧采集  意識能徧了    五識現分别.   [一]心能持於身 末那著諸趣  意識能徧了    五識緣自境.   藏識以爲因 從是生餘識  意意識所緣    無間而流轉    五識復更待 增上緣而生  同時自根事    是爲增上故.   是身如起屍 亦如熱時燄  隨行因緣轉    非妄亦非實    爲愛之所牽 性空無有我。

     意等[二]諸轉識  與心而共生    五識復更依 注: [一]藏譯以下第四卷. [二]諸原刻作識.今依麗刻及舊譯改. ******************** 意識而因起    如是一切時   大地而俱轉.   賴耶爲於愛 所[一]熏而增長  旣自增長已   復增於餘識   展轉不斷絕 猶如於井輪.   [二]以有諸識故  衆趣而生起   於是諸趣中 識復得增長    識與世間法   更互以爲因.   譬如河水流 前後而不斷    亦如芽與種   相續而轉生   各各相差别 分明而顯現.   識行亦如是   旣三和合已   而復更和合 差别相而生    如是而流轉   常無有斷絕   內外一切法 皆因此而起.   愚不了唯心   汝等勤觀察。

      時衆色王等 復向金剛藏    而作如是言.   [三]金剛藏無畏 善入於密嚴 能演一切法    佛及諸佛子   正定而思惟   無比甚奇特 顯明於法相.   金剛藏無畏   垂見爲宣說   尊處摩尼宮 注: [一]原刻作重.今依麗刻及舊譯改. [二]藏譯此頌雲.從諸識生起.賴耶種種色.卽爲諸識依.具相互因力.蓋說賴耶與諸識互爲因也. [三]舊譯以下仍作頌文. ******************** 居師子勝座 最勝子圍繞    [一]住於密嚴定  願爲諸佛子 說瑜伽勝法. 此是月幢佛    爲衆所開演    彼衆當來此 願說而無倦. [二]此月幢如來  亦現多神變    於欲界宮殿 及於色界中  與佛子圍繞    諸天皆侍衞.    [三]所說勝理趣 密嚴無畏法  彼諸瑜伽者    聞說如是已    得自覺聖智 內證之境界. 怖於尼夜摩    及正位之樂    不住於實際. 定中互觀察  而皆各念言    誰已證實相    觀行之上首 願得見斯人  此衆鹹一心.   復更重思惟    何者是於定 雲何爲非定  復於何所定    又復以何法    爲定所待緣. 彼諸佛子等  復於[四]其所定  以三摩地力    見密嚴土中 清淨最勝子  菩薩衆之王    首戴於寶冠    具三十二相 注: [一]舊譯次三句雲.願爲諸瑜祇.說密嚴定法. [二]舊譯自下錯作長行. [三]藏譯舊譯次三句意雲.說密嚴中諸無畏者所修觀行實相之法. [四]原作何字.今按舊譯文意而改之.舊譯定緣所下文爲作是念已以三昧力見密嚴土中雲雲.是則除四問外之文是序事非問義也.若循原文.似涉問意.易啓回惑. ******************** 及以隨形好    而作於嚴飾. 彼諸佛子等  悉皆從定起 挂微妙寶瓔    從無量佛土  而來於此會  同共以一心 瞻仰金剛藏    大智瑜伽尊. 彼等皆思惟  得法樂而請。

     [一]金剛藏見已  周顧於四方  發於和雅音  微笑而告曰. 汝等諸佛子    一心鹹諦聽. 瑜祇定境界  甚深不思議 非分别所知.   定及緣亦爾  遠離欲不善  及以諸散動. 有尋伺喜樂    寂靜入初禪  如是漸次第  四八至於十。

     著我諸外道    常修習此定  聲聞辟支佛  亦復皆如是. 各知於世間    諸法之自相. 藴處如空聚  一切皆無我 無思無動作.   但三和合生  如機關起屍  本無能作者. 外道修是定    起於空性見  此人迷法相  壞於一切法。

     注: [一]舊譯此下仍爲頌文. ******************** 若修佛妙定    善知藴無我  卽發勝福聚     滅除諸惡見. 一切皆唯心    無能相所相  無界亦無藴     一切皆無相. 分析至微塵    此皆無所住。

     愚夫妄分别     彼地水等性. 不知其性者    取於如是相  妙色及惡色     似色餘亦然 如空中虹霓    雲霞等衆彩  思惟如骨鏁     徧滿於世間 及徧處想觀    觀於諸大等  身有色無色     定者常諦思. 若於緣一心    卽緣說清淨  如其所分别     卽彼成所緣 非定非定者    妄計以爲定.  定者在定中     了世皆藏識 法及諸法相    一切皆除遣.  獲於勝[一]定者  善說於諸定 破諸修定人    妄智所知法.  若人生劣慧     取法及於我 自謂[二]誠諦言  善巧說諸法.  計著諸法相     自壞亦壞他 注: [一]勘藏譯作等持.次二句同.與前文以定譯瑜伽者異. [二]原刻作識.今依麗刻及舊譯改. ******************** 無能相所相  妄生差别見。

      甜味能除熱    苦酸鹹止痰 辛味除於冷  鹹能去風疾.   黃痰變異故    共生於[一]疫病 或時但因風  或因三和合.   疾旣有差别    古仙設衆方 石蜜等六分 [二]沙糖及諸味 能除有情身    種種諸瘧病. 若法有自性  及以諸相者   藥無除病能    病者不應差 雲何世鹹見  服藥病消除。

      定者了世間    但是賴耶識 變異而相續  譬如衆幻獸.   無能相所相    無藴及藴者 亦無支分德  及以有支分.   世間無能作    亦無有所作 無塵積世間  無方處往者.   無初最微細    漸次如一指 乃至三指量  實物轉和合.  [三]求那各差别  如是義皆無. 非勝性作世  亦非時能生   亦非愛樂性    及三法所作 注: [一]原刻作瘧.今依藏譯改. [二]藏譯此語作肉.音譯爲曼沙.今譯倒訛. [三]原刻作末.今依舊譯藏譯改. ******************** 亦非無有因    自然而得有. 斯由業習氣  擾濁於內心 [一]依心及眼根   種種妄分别. 意及於意識  有情阿賴耶 普現於世間    如幻師造物. 若能入唯識  是則證轉依 若說於空性    則知相唯識. 瓶等本無境  體相皆心作 非瓶似瓶現    是故說爲空. 世間所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