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密嚴經品目
關燈
小
中
大
餘.則涅槃一大法門.而大涅槃經冠其首也。
至於境行果三.不可攝歸專部.平等平 等.不容繫於一宗.寶之所積.法之所集.則積集一大法門.而大寶積經及大集經冠 其首也。
如是建立法相門第一.般若門第二.瑜伽門第三.阿含門第四.涅槃門第五. 積集門第六.以是整理一大經藏也。
問.瑜伽法相是一法門.而乃二之何耶。
答.非二 之也.以境行爲二.對行之境不能不爲法相.對行之般若不能不爲瑜伽.一物而二 ******************** 用之亦無妨也。
問.何不以十地對十度爲行.以法相合瑜伽爲境.取地配度義.而行 之獨爲般若耶。
答.古之十地.獨立爲經.今入華嚴.復合樹嚴.汪洋廣大.豈如地配度 義之一隅.空有兩輪.乘大乘行.要必瑜伽廣義.般若深義.融冶於一斯爲大觀.攝論 地論.邱壑小師.乃下喬木復入幽谷歟。
問.何不以時列次.始華嚴阿含.終法相涅槃. 爲息爭耶。
答.繫義於時.非捨義取時.亦無不可.今姑叙義.非必捨時。
問.台教以華嚴 方等般若法華涅槃敘次.甚契時義.不適宜耶。
答.法華涅槃.據以經言.不可分時。
方 等攝於一切.明明大方廣佛華嚴經.佛說方等般泥洹經.而外華嚴涅槃而别立歟。
問.古以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槃五大部外别集敘次.獨爲不取何耶。
答.此除般若 佛母一義.餘皆無義.但拘初出五部大經.曾何足取。
四如來藏阿賴耶者.初列其名. 有藏識.如來藏阿賴耶共.楞伽名如來藏藏識.唯識所謂阿賴耶具能所執藏是也。
有如來藏如來藏.密嚴所謂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是也。
有阿賴耶阿賴耶.攝論 ******************** 所謂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是也。
有如來藏阿賴耶.密嚴所謂藏卽賴耶識. 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展轉無差别.是也。
有阿賴耶如來藏.攝論所謂無漏種寄 賴耶中轉.勝鬘所謂在纏如來藏是也。
有言其性.有言其相.有言其染淨不離.得其 名之差别.可以解於糾紛。
次釋其義.問.如來藏隨緣共轉.習覆染纏.受熏持種.爲因 作果.此一義也。
如來藏不動常住.不變無我.本淨無染.圓無增減.決定種姓.爲大涅 槃.此一義也。
二義相反.雲何可通。
若是一識.自語相違.世間相違.決定相違.成何聖 教.豈如來藏不可思議.體微難知.斯卽分别都無.因明可滅耶。
答.是義詳於辨中邊 論.於彼亦有此者.前義也。
此中唯有空者.後義也。
若異.應法性異法.若一.應非淨智 境是也。
蓋前之爲識用識相.後之爲識體識性.用依於體.相不離性.二處於一居.前 後可得談。
然雖得而談.不可得而亂.若說性爲隨緣.亂也.若說相爲不動.亂也.亂則 非聖教也。
問.識體識性.談義無疑.識用識相.多不可了.如何阿賴耶旣說爲無覆無 ******************** 記性.復說如來藏而爲清淨性耶。
答.八識爲染淨依.依之爲藏.染淨之爲種.就藏爲 言.說如來藏阿賴耶皆名藏識.就種爲言.說無漏淨種名如來藏.有漏染種名阿賴 耶.闡阿賴耶義者說無漏種寄賴耶中轉.闡如來藏義者說煩惱客塵纏於佛藏.隨 所主而爲言.非識之有或異。
染淨依同.其性不同。
成唯識論.無漏法種雖附此識.而 非所緣非此性攝.緣不及於無漏.故性唯爲無記。
此密嚴經.真爲慧境界.遠離於衆 相.慈悲之所行.無相徧一切.緣悉離於有漏.故性得爲清淨。
視其所緣.定其性質.轉 識可以成智.夫豈用之爲物.乃決定死常之物哉。
問.緣無漏種.卽入初地.乃法苑義 林.見道以前煩惱纏位名如來藏.初地以上二障漸斷卽名法身.其說然耶。
答.此須 分别。
見道緣於無漏.地前纏位.趣向無漏.隨順無漏.亦可得名緣於無漏.經言若信 成佛卽得解脫是也。
此就無漏言如來藏也.而彼就纏位言也。
初地平等身.入定無 漏.二障須漸斷.出定有漏.賴耶捨於八地.如來藏極於十地.不可謂全分法身也。
此 ******************** 就纏位言少分法身也.而彼就淨位言也。
問.迷爲無記.悟則清淨.迷悟非依於涅槃 耶。
答.迷悟屬於自性.非係其所依.勝鬘所謂若無如來藏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也.密 嚴所謂若離阿賴耶卽無有餘識也.聖教惡友.本有種子.各視其增上增長.而各發 其所爲現行而已。
問.勝鬘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爲煩惱所染難可了知.作何 解耶。
答.前句說性.後句說相是也。
心性本淨.客塵煩惱所染汙故.二句亦同.唯識解 心性.爲心空理所顯真如.或爲心體也。
問.經言八種九種心.九心卽九識.所謂菴摩 羅識是耶。
答.九識爲言.言於識淨.而經下文又言本心.不當立十識耶。
不知識止是 八.以心爲言.識固是心.智亦是心.故有四識.又有四智心品.此所談心.談於染八淨 九而已.此染淨二心.皆依於藏識而已。
問.如來藏是佛性耶。
答.佛性了因.爲所顯得. 如來藏生因.爲所生得。
問.如來藏爲無漏種之所藏.而法界之界爲因義.非一物耶。
答.如來藏在纏.其出纏者在人名法身.在法名法界。
問.如來藏非法性耶。
答.法性爲 ******************** 體.如來藏爲用。
法相無邊.不能一一區别。
五法身者.經言.有佛無佛法性常住.是則 法性爲自性涅槃。
尼夜摩性.遠離後有一切過失.是則法身爲無餘涅槃。
菩薩不捨 大悲.以究竟慧入佛法身.受用如來廣大威德.是則法身爲無住涅槃。
大涅槃經.三 德所繫.不一不異.說於法身而不離般若.此密嚴經.以無住涅槃談佛法身.發揮慧 境而無有餘.是則大涅槃.增上涅槃.無住涅槃者.法身義也。
然而智爲顯寂.智但充 量.其根本涅槃無餘涅槃者.實法身義也。
問.勝鬘經言.如來藏者是法身藏.又言若 於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是則談如 來藏必因是而談法身也.如來藏是智境界.法身亦智境界耶。
答.攝論.法性卽身.故 名法身.又身是依止義.一切法所依止處.故名法身.是則法身者一切智智之所依 止.而非卽智也。
問.金光明經.法如如.及如如智.名法身.非智卽法身耶。
答.經談法身. 開合多門.意有所指.非決定說。
有說一身.涅槃寶同真體.說一法身。
有說二身.寶性 ******************** 論說.一寂靜法界身.二由說法因而得法身亦名法身.是受用變化俱名法身。
佛地 論說.一生身.他受用及變化身是.二法身.自性實報身是.實功德故.功德法所依止 所集成故。
有說三身.金光明經有七復次說三所由.基師助釋其義.謂觀佛之身但 應說二.一內身真德.卽如如智合名法身.二爲所化生應宜而現.合名應身.以宜顯 宜潛開爲應化說爲三身。
又觀彼意應說四身.如如名自性.如如智名報.利他顯則 名應.隱則名化.然理智冥合自利是一.自性報佛合名法身.假德相殊隨機現異.宜 隱宜顯分名化應。
以是因緣金光明經說如如智亦名法身。
問.金光明經作是權說. 意何屬耶。
答.金光明經屬涅槃部.以無住涅槃談
至於境行果三.不可攝歸專部.平等平 等.不容繫於一宗.寶之所積.法之所集.則積集一大法門.而大寶積經及大集經冠 其首也。
如是建立法相門第一.般若門第二.瑜伽門第三.阿含門第四.涅槃門第五. 積集門第六.以是整理一大經藏也。
問.瑜伽法相是一法門.而乃二之何耶。
答.非二 之也.以境行爲二.對行之境不能不爲法相.對行之般若不能不爲瑜伽.一物而二 ******************** 用之亦無妨也。
問.何不以十地對十度爲行.以法相合瑜伽爲境.取地配度義.而行 之獨爲般若耶。
答.古之十地.獨立爲經.今入華嚴.復合樹嚴.汪洋廣大.豈如地配度 義之一隅.空有兩輪.乘大乘行.要必瑜伽廣義.般若深義.融冶於一斯爲大觀.攝論 地論.邱壑小師.乃下喬木復入幽谷歟。
問.何不以時列次.始華嚴阿含.終法相涅槃. 爲息爭耶。
答.繫義於時.非捨義取時.亦無不可.今姑叙義.非必捨時。
問.台教以華嚴 方等般若法華涅槃敘次.甚契時義.不適宜耶。
答.法華涅槃.據以經言.不可分時。
方 等攝於一切.明明大方廣佛華嚴經.佛說方等般泥洹經.而外華嚴涅槃而别立歟。
問.古以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槃五大部外别集敘次.獨爲不取何耶。
答.此除般若 佛母一義.餘皆無義.但拘初出五部大經.曾何足取。
四如來藏阿賴耶者.初列其名. 有藏識.如來藏阿賴耶共.楞伽名如來藏藏識.唯識所謂阿賴耶具能所執藏是也。
有如來藏如來藏.密嚴所謂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是也。
有阿賴耶阿賴耶.攝論 ******************** 所謂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是也。
有如來藏阿賴耶.密嚴所謂藏卽賴耶識. 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展轉無差别.是也。
有阿賴耶如來藏.攝論所謂無漏種寄 賴耶中轉.勝鬘所謂在纏如來藏是也。
有言其性.有言其相.有言其染淨不離.得其 名之差别.可以解於糾紛。
次釋其義.問.如來藏隨緣共轉.習覆染纏.受熏持種.爲因 作果.此一義也。
如來藏不動常住.不變無我.本淨無染.圓無增減.決定種姓.爲大涅 槃.此一義也。
二義相反.雲何可通。
若是一識.自語相違.世間相違.決定相違.成何聖 教.豈如來藏不可思議.體微難知.斯卽分别都無.因明可滅耶。
答.是義詳於辨中邊 論.於彼亦有此者.前義也。
此中唯有空者.後義也。
若異.應法性異法.若一.應非淨智 境是也。
蓋前之爲識用識相.後之爲識體識性.用依於體.相不離性.二處於一居.前 後可得談。
然雖得而談.不可得而亂.若說性爲隨緣.亂也.若說相爲不動.亂也.亂則 非聖教也。
問.識體識性.談義無疑.識用識相.多不可了.如何阿賴耶旣說爲無覆無 ******************** 記性.復說如來藏而爲清淨性耶。
答.八識爲染淨依.依之爲藏.染淨之爲種.就藏爲 言.說如來藏阿賴耶皆名藏識.就種爲言.說無漏淨種名如來藏.有漏染種名阿賴 耶.闡阿賴耶義者說無漏種寄賴耶中轉.闡如來藏義者說煩惱客塵纏於佛藏.隨 所主而爲言.非識之有或異。
染淨依同.其性不同。
成唯識論.無漏法種雖附此識.而 非所緣非此性攝.緣不及於無漏.故性唯爲無記。
此密嚴經.真爲慧境界.遠離於衆 相.慈悲之所行.無相徧一切.緣悉離於有漏.故性得爲清淨。
視其所緣.定其性質.轉 識可以成智.夫豈用之爲物.乃決定死常之物哉。
問.緣無漏種.卽入初地.乃法苑義 林.見道以前煩惱纏位名如來藏.初地以上二障漸斷卽名法身.其說然耶。
答.此須 分别。
見道緣於無漏.地前纏位.趣向無漏.隨順無漏.亦可得名緣於無漏.經言若信 成佛卽得解脫是也。
此就無漏言如來藏也.而彼就纏位言也。
初地平等身.入定無 漏.二障須漸斷.出定有漏.賴耶捨於八地.如來藏極於十地.不可謂全分法身也。
此 ******************** 就纏位言少分法身也.而彼就淨位言也。
問.迷爲無記.悟則清淨.迷悟非依於涅槃 耶。
答.迷悟屬於自性.非係其所依.勝鬘所謂若無如來藏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也.密 嚴所謂若離阿賴耶卽無有餘識也.聖教惡友.本有種子.各視其增上增長.而各發 其所爲現行而已。
問.勝鬘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爲煩惱所染難可了知.作何 解耶。
答.前句說性.後句說相是也。
心性本淨.客塵煩惱所染汙故.二句亦同.唯識解 心性.爲心空理所顯真如.或爲心體也。
問.經言八種九種心.九心卽九識.所謂菴摩 羅識是耶。
答.九識爲言.言於識淨.而經下文又言本心.不當立十識耶。
不知識止是 八.以心爲言.識固是心.智亦是心.故有四識.又有四智心品.此所談心.談於染八淨 九而已.此染淨二心.皆依於藏識而已。
問.如來藏是佛性耶。
答.佛性了因.爲所顯得. 如來藏生因.爲所生得。
問.如來藏爲無漏種之所藏.而法界之界爲因義.非一物耶。
答.如來藏在纏.其出纏者在人名法身.在法名法界。
問.如來藏非法性耶。
答.法性爲 ******************** 體.如來藏爲用。
法相無邊.不能一一區别。
五法身者.經言.有佛無佛法性常住.是則 法性爲自性涅槃。
尼夜摩性.遠離後有一切過失.是則法身爲無餘涅槃。
菩薩不捨 大悲.以究竟慧入佛法身.受用如來廣大威德.是則法身爲無住涅槃。
大涅槃經.三 德所繫.不一不異.說於法身而不離般若.此密嚴經.以無住涅槃談佛法身.發揮慧 境而無有餘.是則大涅槃.增上涅槃.無住涅槃者.法身義也。
然而智爲顯寂.智但充 量.其根本涅槃無餘涅槃者.實法身義也。
問.勝鬘經言.如來藏者是法身藏.又言若 於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是則談如 來藏必因是而談法身也.如來藏是智境界.法身亦智境界耶。
答.攝論.法性卽身.故 名法身.又身是依止義.一切法所依止處.故名法身.是則法身者一切智智之所依 止.而非卽智也。
問.金光明經.法如如.及如如智.名法身.非智卽法身耶。
答.經談法身. 開合多門.意有所指.非決定說。
有說一身.涅槃寶同真體.說一法身。
有說二身.寶性 ******************** 論說.一寂靜法界身.二由說法因而得法身亦名法身.是受用變化俱名法身。
佛地 論說.一生身.他受用及變化身是.二法身.自性實報身是.實功德故.功德法所依止 所集成故。
有說三身.金光明經有七復次說三所由.基師助釋其義.謂觀佛之身但 應說二.一內身真德.卽如如智合名法身.二爲所化生應宜而現.合名應身.以宜顯 宜潛開爲應化說爲三身。
又觀彼意應說四身.如如名自性.如如智名報.利他顯則 名應.隱則名化.然理智冥合自利是一.自性報佛合名法身.假德相殊隨機現異.宜 隱宜顯分名化應。
以是因緣金光明經說如如智亦名法身。
問.金光明經作是權說. 意何屬耶。
答.金光明經屬涅槃部.以無住涅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