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 證具足住.四無色定爲次四解脫.滅受想定爲第八解脫。

    [二]八中前三無貪爲性.近治 注: [一]陳藏二本此句雲初二不淨觀. [二]二本缺此段.并缺後文第三解脫清淨相轉等兩句. ******************** 貪故.然契經中說想觀者.想觀增[一]故。

    三中初二不淨相轉.作青瘀等諸行相故.第三 解脫清淨相轉.作淨光鮮行相轉故.三幷助伴皆五藴性。

    初二解脫一一通依初二 靜慮.能治欲界初靜慮中顯色貪故.第三解脫依後靜慮.離八災患心澄淨故.餘地 亦有相似解脫而不建立.非增上故。

    次四解脫如其次第以四無色定善爲性非無 記染.非解脫故.亦非散善.性微劣故.彼散善者如命終心.有說餘時亦有散善。

    近分 解脫道亦得解脫名.無間不然.以緣下故.彼要背下地方名解脫故.然於餘處多分 唯說彼根本地名解脫者.以近分中非全分故。

    第八解脫卽滅盡定.彼自性等如先 已說.厭背受想而起此故.或總厭背有所緣故.此滅盡定得解脫名。

    有說由此解脫 定障.微微心後此定現前.前對想心已名微細.此更微細故曰微微.次如是心入滅 盡[二]定。

    從滅定出或起有頂淨定心.或卽能起無所有處無漏心.如是入心唯是有漏. 通從有漏無漏心出。

    八中前三唯以欲界色處爲境.有差别者.二境可憎.一境可愛. 注: [一]陳藏二本次分五段牒頌前三無貪性等四句. [二]二本次分三段牒頌由自地淨故等六句. ******************** 次四解脫各以自上苦集滅諦及一切地類智品道.彼非擇滅及與虛空爲所緣境。

     第三靜慮寧無解脫。

    第三定中無色貪故.自地妙樂所動亂故。

    行者何緣修淨解脫。

     爲欲令心暫欣悅故.前不淨觀令心沉慼.今修淨觀策發令欣.或爲審知自堪能故. 謂前所修不淨解脫爲成不成.若觀淨相煩惱不起彼方成故。

    由二緣故諸瑜伽師 修解脫等.一爲諸惑已斷更遠.二爲於定得勝自在.故能引起無諍等德及聖神通. 由此便能轉變諸事起留捨等種種作用。

    何故經中第三第八說身作證.非餘六耶。

     以於八中此二勝故.於二界中各在邊故。

    已辯解脫.次辯勝處.頌曰. 勝處有八種. 二如初解脫. 次二如第二. 後四如第三。

     論曰.勝處有八.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少.二內有色想觀外色多.三內無色想觀外色 少.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內無色想觀外青黃赤白爲四.足前成[一]八。

    八中初二如初 解脫.次二如第二解脫.後四如第三解脫。

    若爾八勝處何殊三解脫。

    前修解脫唯能 注: [一]三本次分三段牒頌二如初解脫三句. ******************** 棄背.後修勝處能制所緣.隨所樂觀惑終不起。

    已辯勝處.次辯徧處.頌曰. [一]徧處有十種. 八如淨解脫. 後二淨無色. 緣自地四藴。

     論曰.徧處有十.謂周徧觀地水火風青黃赤白及空與識二無邊處.於一切處周徧 觀察無有間隙故名徧[二]處。

    十中前八如淨解脫.謂八自性皆是無貪.若幷助伴五藴 爲性.依第四靜慮緣欲可見色。

    有餘師說.唯風徧處緣所觸中風界爲境。

    後二徧處 如次空識二淨無色爲其自性.各緣自地四藴爲境。

    應知此中修觀行者從諸解脫 入諸勝處.從諸勝處入諸徧處.以後後起勝前前故。

    此解脫等三門功德爲由何得. 依何身起。

    頌曰. 滅定如先辯. 餘皆通二得. 無色依三界. 餘唯人趣起。

     論曰.第八解脫如先已辯.以卽是前滅盡定[三]故。

    餘解脫等通由二得.謂由離染及加 行得.以有曾習未曾習故。

    四無色解脫二無色徧處一一通依三界身起.餘唯人起. 注: [一]陳藏二本首三句頌雲.十徧處無貪.八後定行境.欲二淨無色.含義較多.梵本文略. [二]二本次分五段牒頌八如淨解脫三句. [三]二本次分兩段牒頌餘皆通二得三句. ******************** 由教力故.異生及聖皆能現起。

    諸有生在色無色界起靜慮無色.由何等别緣。

    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