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六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七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三十 附錄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 尊者世親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分别定品第八之二 如是已說所依止定當辯依定所起功德.諸功德中先辯無量.頌曰. 無量有四種. 對治瞋等故. 慈悲無瞋性. 喜喜.捨無貪. 此行相如次. 與樂及拔苦 欣慰有情等. 緣欲界有情. 喜初二靜慮. 餘六.或五十. 不能斷諸惑. 人起.定成三。

     論曰.無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捨。

    言無量者.無量有情爲所緣故.引無量福故.感 無量果故。

    此何緣故唯有四[一]種。

    對治四種多行障故。

    何謂四障。

    謂諸瞋害不欣慰欲 貪瞋.治此如次建立慈等。

    不淨與捨俱治欲貪.斯有何别。

    毗婆沙說.欲貪有二一色 注: [一]陳藏二本次分十二段牒頌對治瞋等故等十一句. ******************** 二婬.不淨與捨[一]如次能治.理實不淨能治婬貪.餘親友貪捨能對治。

    四中初二體是 無瞋.理實應言悲是不害.喜卽喜受.捨卽無貪.若幷眷屬.五藴爲體。

    若捨無貪性.如 何能治瞋。

    此所治瞋貪所引故.理實應用二法爲體。

    此四無量行相别者.雲何當令 諸有情類得如是樂.如是思惟入慈等至.雲何當令諸有情類離如是苦.如是思惟 入悲等至.諸有情類得樂離苦豈不快哉.如是思惟入喜等至.諸有情類平等平等 無有親怨.如是思惟入捨等至。

    此四無量不能令他實得樂等.寧非顛倒。

    願欲令彼 得樂等故.或阿世耶無顛倒故.與勝解[二]想相應起故.設是顛倒復有何失。

    若應非善 理則不然.此與善根相應起故.若應引惡理亦不然.由此力能治瞋等故。

    此緣欲界 一切有情.能治緣彼瞋等障故。

    然契經說修習慈等思惟一方一切世界.此經舉器 以顯器中。

    第三但依初二靜慮.喜受攝故.餘定地無。

    所餘三種通依六地.謂四靜慮 未至中間。

    或有欲令唯依五地.謂除未至.是容豫德已離欲者方能起故.或有欲令 注: [一]原刻錯不.今依麗刻改. [二]此字依麗刻及藏本加. ******************** 此四無量隨其所應通依十地.謂欲四本近分中間.此意欲令定不定地根本加行 皆無量攝。

    前雖說此能治四障.而不能令諸惑得斷.有漏根本靜慮攝故.勝解作意 相應起故.徧緣一切有情境故。

    此加行位制伏瞋等.或此能令已斷更遠.故前說此 能治四障.謂欲未至亦有慈等似所修成根本無量.由此制伏瞋等障已引斷道生 能斷諸惑.諸惑斷已離染位中方得根本四種無量.於此後位雖遇強緣而非瞋等 之所蔽伏。

    初習業位雲何修慈。

    謂先思惟自所受樂.或聞說佛菩薩聲聞及獨覺等 所受快樂.便作是念願諸有情一切等受如是快樂.若彼本來煩惱增盛不能如是 平等運心.應於有情分爲三品所謂親友處中怨讎.親復分三謂上中下.中品唯一. 怨亦分三謂下中上.總成七品.分品别已先於上親發起真誠與樂勝解.此願成已 於中下親亦漸次修如是勝解.於親三品得平等已次於中品下中上怨亦漸次修 如是勝解.由數習力能於上怨起與樂願與上親等.修此勝解旣得無退次於所緣 ******************** 漸修令廣.謂漸運想思惟一邑一國一方一切世界與樂行相無不徧滿.是爲修習 慈無量成。

    若於有情樂求德者能修慈定令速疾成.非於有情樂求失者.以斷善者 有德可錄.麟喻獨覺有失可取.先福罪果現可見故。

    修悲喜法準此應知.謂觀有情 沒衆苦海便願令彼皆得解脫.及想有情得樂離苦便深欣慰實爲樂哉。

    修捨最初 從處中起.漸次乃至能於上親起平等心與處中等。

    此四無量人起非餘.隨得一時 必成三種.生第三定等唯不成喜故。

    已辯無量.次辯解脫.頌曰. 解脫有八種. [一]前三無貪性. 二二.一一定. 四無色定善. 滅受想解脫 微微無間生. 由自地淨故 及下無漏出. 三境欲可見. 四境類品道. 自上苦集滅. 非擇滅虛空。

     論曰.解脫有八.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