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六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七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三十
附錄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八
尊者世親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分别定品第八之一
已說諸智所成功德.餘性功德今次當辯.於中先辯所依止定.且諸定內靜慮雲何。
頌曰. 靜慮四各二. 於中生已說. 定謂善一境. 幷伴五藴性. 初具伺喜樂. 後漸離前支。
論曰.一切功德多依靜慮.故應先辯靜慮差别。
此總有四種.謂初二三四.四各有二. 謂定及生。
生靜慮體世品已說.謂第四八.前三各[二]三。
定靜慮體總而言之是善性攝 心一境性.以善等持爲自性故.若幷助伴.五藴爲性。
何名一境性。
謂專一所緣。
若爾 注:[一]陳本卷第二十一.釋分别三摩跋提品第八.藏本品第同.
[二]陳藏二本次分三段牒頌定謂善一境等三句.
********************
卽心專一境位依之建立三摩地名.不應别有餘心所法。
别法令心於一境轉名三 摩地.非體卽心。
豈不諸心刹那滅故皆一境轉.何用等持.若謂令心於第二念不散 亂故須有等持則於相應等持無用.又由此故三摩地成寧不卽由斯心於一境轉. 又三摩地是大地法應一切心皆一境轉。
不爾餘品等持劣故。
有餘師說.卽心一境 相續轉時名三摩地.契經說此爲增上心學故.心清淨最勝卽四靜慮故。
依何義故 立靜慮名。
由此寂靜能審慮故.審慮卽是實了知義.如說心在定能如實了知.審慮 義中置地界故.此宗審慮以慧爲體若爾諸等持皆應名靜慮。
不爾.唯勝方立此名. 如世間言發光名日.非螢燭等亦得日名。
靜慮如何獨名爲勝。
諸等持內唯此攝支 止觀均行最能審慮.得現法樂住及樂通行名.故此等持獨名靜慮。
若爾染污寧得 此名。
由彼亦能邪審慮故。
是則應有太過之失。
無太過失.要相似中方立名故.如敗 種等.世尊亦說有惡靜慮。
若一境性是靜慮體.依何相立初二三四。
具伺喜樂建立 ******************** 爲初.由此已明亦具尋義.必俱行故.如煙與火.非伺有喜樂而不與尋俱。
漸離前支 立二三四.離伺有二.離二有樂.具離三種.如其次第.故一境性分爲四種。
已辯靜慮. 無色雲何。
頌曰. 無色亦如是. 四藴.離下地. 幷上三近分 總名除色想. 無色謂無色. 後色起從心.[一]空無邊等三 名從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 昧劣故立名。
論曰.此與靜慮數自性同.謂四各二.生如前說.卽世品說由生有四定無色體.總而 言之亦善性攝心一境性.依此故說亦如是言。
然助伴中此除色藴.無色無有隨轉 色[二]故。
雖一境性體相無差.離下地生故分四種.謂若已離第四靜慮生立空無邊處. 乃至已離無所有[三]處生立非想非非想處。
離名何義。
謂由此道解脫下地惑是離下 染義。
卽此四根本幷上三近分.總說名爲除去色想.空處近分未得此名.緣下地色 注:[一]三本此半頌開爲三句.次文合一句.
[二]陳藏二本次牒頌文四藴二字.
[三]原刻錯尼.今依麗刻改.
********************
起色想故。
[一]皆無色故立無色名.此因不成.許有色故。
若爾何故立無色名。
由彼色微 故名無色.如微黃物亦名無黃。
許彼界中色有何相.若彼唯有身語律儀.身語旣無 律儀寧有.又無大種何有造色。
若謂如有無漏律儀.不爾.無漏依有漏大種故.又彼 定中亦遮有故。
若許於彼有色根身.如何可言彼色微少。
若謂於彼身量小故.水細 蟲極微亦應名無色.亦身量小不可見故。
若謂彼身極清妙故.中有色界應名無色。
若謂彼身清妙中極.應唯有頂得無色名.如定生身有勝劣故。
又生靜慮所有色身 非下地根所能取故.與彼何異不名無色.若謂欲色隨義立名無色不然.此有何理。
若謂經說夀煖合故.又說名色與識相依如二蘆束相依住故.又說名色識爲緣故. 又遮離色乃至離行識有來有去故.由此無色有色理成.此證不成.應審思故.謂所 引教應共審思.且契經言夀煖合者爲約一切界爲約欲界說.名色與識相依住者 爲約一切界爲約欲色說.所說名色識爲緣者爲說一切識皆爲名色緣爲說名色 注:[一]光記九十三以此段文釋頌無色謂無色句.然勘三本.此處乘文難前無色四藴應不能成.無色界無色.有色雲何成.非釋頌也.今譯有誤.
********************
生無不緣於識.遮離色至行識有來去者爲遮隨離一爲遮離一切。
若謂契經言無 簡别不應於此更緻審思.此說不然.太過失故.謂應外煖亦與夀合.又應外名色依 識識爲緣.又說四食如四識住色無色界應有段食。
若謂經說有一類天超段食故 又說彼天喜爲食故無斯過者.則無色界不應有色.契經說彼出離色故.又契經言 無色解脫最爲寂靜超諸色故.又契經說無色有情一切色想皆超越故.若無色界 實有色者定應彼色自相可知如何可言超色想等。
若謂觀下麤色故說則於段食
頌曰. 靜慮四各二. 於中生已說. 定謂善一境. 幷伴五藴性. 初具伺喜樂. 後漸離前支。
論曰.一切功德多依靜慮.故應先辯靜慮差别。
此總有四種.謂初二三四.四各有二. 謂定及生。
生靜慮體世品已說.謂第四八.前三各
定靜慮體總而言之是善性攝 心一境性.以善等持爲自性故.若幷助伴.五藴爲性。
何名一境性。
謂專一所緣。
若爾 注:
别法令心於一境轉名三 摩地.非體卽心。
豈不諸心刹那滅故皆一境轉.何用等持.若謂令心於第二念不散 亂故須有等持則於相應等持無用.又由此故三摩地成寧不卽由斯心於一境轉. 又三摩地是大地法應一切心皆一境轉。
不爾餘品等持劣故。
有餘師說.卽心一境 相續轉時名三摩地.契經說此爲增上心學故.心清淨最勝卽四靜慮故。
依何義故 立靜慮名。
由此寂靜能審慮故.審慮卽是實了知義.如說心在定能如實了知.審慮 義中置地界故.此宗審慮以慧爲體若爾諸等持皆應名靜慮。
不爾.唯勝方立此名. 如世間言發光名日.非螢燭等亦得日名。
靜慮如何獨名爲勝。
諸等持內唯此攝支 止觀均行最能審慮.得現法樂住及樂通行名.故此等持獨名靜慮。
若爾染污寧得 此名。
由彼亦能邪審慮故。
是則應有太過之失。
無太過失.要相似中方立名故.如敗 種等.世尊亦說有惡靜慮。
若一境性是靜慮體.依何相立初二三四。
具伺喜樂建立 ******************** 爲初.由此已明亦具尋義.必俱行故.如煙與火.非伺有喜樂而不與尋俱。
漸離前支 立二三四.離伺有二.離二有樂.具離三種.如其次第.故一境性分爲四種。
已辯靜慮. 無色雲何。
頌曰. 無色亦如是. 四藴.離下地. 幷上三近分 總名除色想. 無色謂無色. 後色起從心.
論曰.此與靜慮數自性同.謂四各二.生如前說.卽世品說由生有四定無色體.總而 言之亦善性攝心一境性.依此故說亦如是言。
然助伴中此除色藴.無色無有隨轉 色
雖一境性體相無差.離下地生故分四種.謂若已離第四靜慮生立空無邊處. 乃至已離無所有
離名何義。
謂由此道解脫下地惑是離下 染義。
卽此四根本幷上三近分.總說名爲除去色想.空處近分未得此名.緣下地色 注:
若爾何故立無色名。
由彼色微 故名無色.如微黃物亦名無黃。
許彼界中色有何相.若彼唯有身語律儀.身語旣無 律儀寧有.又無大種何有造色。
若謂如有無漏律儀.不爾.無漏依有漏大種故.又彼 定中亦遮有故。
若許於彼有色根身.如何可言彼色微少。
若謂於彼身量小故.水細 蟲極微亦應名無色.亦身量小不可見故。
若謂彼身極清妙故.中有色界應名無色。
若謂彼身清妙中極.應唯有頂得無色名.如定生身有勝劣故。
又生靜慮所有色身 非下地根所能取故.與彼何異不名無色.若謂欲色隨義立名無色不然.此有何理。
若謂經說夀煖合故.又說名色與識相依如二蘆束相依住故.又說名色識爲緣故. 又遮離色乃至離行識有來有去故.由此無色有色理成.此證不成.應審思故.謂所 引教應共審思.且契經言夀煖合者爲約一切界爲約欲界說.名色與識相依住者 爲約一切界爲約欲色說.所說名色識爲緣者爲說一切識皆爲名色緣爲說名色 注:
若謂契經言無 簡别不應於此更緻審思.此說不然.太過失故.謂應外煖亦與夀合.又應外名色依 識識爲緣.又說四食如四識住色無色界應有段食。
若謂經說有一類天超段食故 又說彼天喜爲食故無斯過者.則無色界不應有色.契經說彼出離色故.又契經言 無色解脫最爲寂靜超諸色故.又契經說無色有情一切色想皆超越故.若無色界 實有色者定應彼色自相可知如何可言超色想等。
若謂觀下麤色故說則於段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