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六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七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三十
附錄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七
尊者世親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分别智品第七之二
如是已辯諸智差别.智所成德今當顯示。
於中先辯佛不共德.且初成佛盡智位修 不共佛法有十八種。
何謂十八。
頌曰. 十八不共法 謂佛十力等。
論曰.佛十力四無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爲十八不共法.唯於諸佛盡智時修. 餘聖所無故名不共。
且佛十力相别雲何。
頌曰. 力處非處十. 業八.除滅道. 定根解界九. 徧趣九或十. 宿住死生俗. 盡六或十智. 注:[一]陳本卷第二十.
********************
宿住死生智. 依靜慮.餘通. [一]贍部男佛身. 於境無礙故。
論曰.佛十力者.一處非處智力.具以如來十智爲[二]性。
二業異熟智力八智爲性.謂除 滅道。
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種種勝解智力.六種種界智力. 如是四力皆九智性.謂除滅智。
七徧趣行智力.或聲顯此義有二途.若謂但緣能趣 爲境九智除滅.若謂亦緣所趣爲境十智爲性。
八宿住隨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如是 二力皆俗智性。
十漏盡智力.或聲亦顯義有二途.若謂但緣漏盡爲境六智除道苦 集他心.若謂漏盡身中所得十智爲性。
已辯自性.依地别者.第八第九依四靜慮.餘 八通依十一地起.欲四靜慮未至中間幷四無色名十一地。
已辯依地.依身别者.皆 依贍部男子佛身。
已辯依身.何故名力.以於一切所知境中智無礙轉故名爲力.由 此十力唯依佛身.唯佛已除諸惑習氣於一切境隨欲能知.餘此相違故不名力.如 舍利子捨求度人不能觀知鷹所逐鴿前後二際生多少等。
如是諸佛徧於所知心 注:[一]陳藏二本缺此句.另有何以故一語.與長行牒文合.梵本文略.
[二]三本次分五段牒頌業八除滅道七句.
********************
力無邊.雲何身力。
頌曰. 身那羅延力. 或節節皆然. 象等七十增. 此觸處爲性。
論曰.佛生身力等那羅[一]延.有餘師言.佛身支節一一皆具那羅延力.大德法救說諸
如來身力無邊猶如心力.若異此者則諸佛身應不能持無邊心力。
大覺獨覺及轉 輪王支節相連.如其次第似龍蟠結連鎖相鈎.故三相望力有勝劣。
那羅延力其量 雲何。
十十倍增象等七力.謂凡象.香象.摩訶諾健那.鉢羅塞建提.伐浪伽.遮怒羅.那 羅延.後後力增前前十倍。
有說前六十十倍增敵那羅延半身之力.此力一倍成那 羅延。
於所說中.唯多應[二]理。
如是身力觸處爲性.謂所觸中大種差别.有說是造觸離 七外别有。
佛四無畏相别雲何。
頌曰. 四無畏如次[三]初十二七力。
論曰.佛四無畏如經廣[四]說.一正等覺無畏十智爲性.猶如初力.二漏永盡無畏六十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或節節皆然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此觸處爲性句.
[三]陳藏二本此句開爲半頌.梵本文略.
[四]三本次牒頌文初十二七力句.(原作二句)
********************
智性.如第十力.三說障法無畏八智爲性.如第二力.四說出道無畏九十智性.如第
七力。
如何於智立無畏名。
此無畏名目無怯懼.由有智故不怯懼他.故無畏名目諸 智體。
理實無畏是智所成.不應說言體卽是智。
佛三念住相别雲何。
頌曰. 三念住念慧.[一]緣順違俱境。
論曰.佛三念住如經廣說.諸弟子衆一向恭敬能正受行.如來緣之不生歡喜捨而 安住正念正知.是謂如來第一念住.諸弟子衆唯不恭敬不正受行.如來緣之不生 憂慼捨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謂如來第二念住.諸弟子衆一類恭敬能正受行一類 不敬不正受行.如來緣之不生歡慼捨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謂如來第三念住.此三 皆用念慧爲體。
諸大聲聞亦於弟子順違俱境離歡慼俱.此何名爲不共佛法。
唯佛 於此幷習斷故。
或諸弟子隨屬如來有順違俱應甚歡慼.佛能不起可謂希奇.非屬 諸聲聞.不起非奇特.故唯在佛得不共名。
諸佛大悲雲何相别。
頌曰. 注:[一]陳藏二本缺此句.梵本文略.
********************
大悲唯俗智. 資糧行相境 平等上品故. 異悲由八因。
論曰.如來大悲俗智爲性.若異此者則不能緣一切有情.亦不能作三苦行相。
如共 有悲。
此大悲名依何義[一]立。
依五義故此立
於中先辯佛不共德.且初成佛盡智位修 不共佛法有十八種。
何謂十八。
頌曰. 十八不共法 謂佛十力等。
論曰.佛十力四無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爲十八不共法.唯於諸佛盡智時修. 餘聖所無故名不共。
且佛十力相别雲何。
頌曰. 力處非處十. 業八.除滅道. 定根解界九. 徧趣九或十. 宿住死生俗. 盡六或十智. 注:
論曰.佛十力者.一處非處智力.具以如來十智爲
二業異熟智力八智爲性.謂除 滅道。
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種種勝解智力.六種種界智力. 如是四力皆九智性.謂除滅智。
七徧趣行智力.或聲顯此義有二途.若謂但緣能趣 爲境九智除滅.若謂亦緣所趣爲境十智爲性。
八宿住隨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如是 二力皆俗智性。
十漏盡智力.或聲亦顯義有二途.若謂但緣漏盡爲境六智除道苦 集他心.若謂漏盡身中所得十智爲性。
已辯自性.依地别者.第八第九依四靜慮.餘 八通依十一地起.欲四靜慮未至中間幷四無色名十一地。
已辯依地.依身别者.皆 依贍部男子佛身。
已辯依身.何故名力.以於一切所知境中智無礙轉故名爲力.由 此十力唯依佛身.唯佛已除諸惑習氣於一切境隨欲能知.餘此相違故不名力.如 舍利子捨求度人不能觀知鷹所逐鴿前後二際生多少等。
如是諸佛徧於所知心 注:
頌曰. 身那羅延力. 或節節皆然. 象等七十增. 此觸處爲性。
論曰.佛生身力等那羅
大覺獨覺及轉 輪王支節相連.如其次第似龍蟠結連鎖相鈎.故三相望力有勝劣。
那羅延力其量 雲何。
十十倍增象等七力.謂凡象.香象.摩訶諾健那.鉢羅塞建提.伐浪伽.遮怒羅.那 羅延.後後力增前前十倍。
有說前六十十倍增敵那羅延半身之力.此力一倍成那 羅延。
於所說中.唯多應
如是身力觸處爲性.謂所觸中大種差别.有說是造觸離 七外别有。
佛四無畏相别雲何。
頌曰. 四無畏如次
論曰.佛四無畏如經廣
如何於智立無畏名。
此無畏名目無怯懼.由有智故不怯懼他.故無畏名目諸 智體。
理實無畏是智所成.不應說言體卽是智。
佛三念住相别雲何。
頌曰. 三念住念慧.
論曰.佛三念住如經廣說.諸弟子衆一向恭敬能正受行.如來緣之不生歡喜捨而 安住正念正知.是謂如來第一念住.諸弟子衆唯不恭敬不正受行.如來緣之不生 憂慼捨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謂如來第二念住.諸弟子衆一類恭敬能正受行一類 不敬不正受行.如來緣之不生歡慼捨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謂如來第三念住.此三 皆用念慧爲體。
諸大聲聞亦於弟子順違俱境離歡慼俱.此何名爲不共佛法。
唯佛 於此幷習斷故。
或諸弟子隨屬如來有順違俱應甚歡慼.佛能不起可謂希奇.非屬 諸聲聞.不起非奇特.故唯在佛得不共名。
諸佛大悲雲何相别。
頌曰. 注:
論曰.如來大悲俗智爲性.若異此者則不能緣一切有情.亦不能作三苦行相。
如共 有悲。
此大悲名依何義
依五義故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