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大名.一由資糧故大.謂大福德智慧資糧
所成辦故.二由行相故大.謂此力能於三苦境作行相故.三由所緣故大.謂此總以
三界有情爲所緣故.四由平等故大.謂此等於一切有情作利樂故.五由上品故大.
謂最上品更無餘悲能齊此故。
此與悲異由八種因.一由自性.無癡無瞋自性異故. 二由行相.三苦一苦行相異故.三由所緣.三界一界所緣異故.四由依地.第四靜慮 通餘異故.五由依身.唯佛通餘身有異故.六由證得.離有頂欲證得異故.七由救濟. 事成希望救濟異故.八由哀愍.平等不等哀愍異故。
已辯佛德異餘有情.諸佛相望 法皆等不。
頌曰. 由資糧法身 利他佛相似. 夀種姓量等 諸佛有差别。
注:[一]陳藏二本次牒頌文資糧行相境兩句.
********************
論曰.由三事故諸佛皆等.一由資糧.等圓滿故.二由法身.等成辦故.三由利他.等究
竟故。
由夀種姓身量等殊.諸佛相望容有差别.夀異謂佛夀有短長.種異謂佛生刹 帝利婆羅門種.姓異謂佛姓喬答摩迦葉波等.量異謂佛身有小大.等言顯諸佛法 住久近等.如是有異由出世時所化有情機宜别故。
諸有智者思惟如來三種圓德 深生愛敬。
其三者何。
一因圓德.二果圓德.三恩圓德。
初因圓德復有四種.一無餘修. 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修無遺故.二長時修.經三大劫阿僧企耶修無倦故.三無間修. 精勤勇猛刹那刹那修無廢故.四尊重修.恭敬所學無所顧惜修無慢故。
次果圓德 亦有四種.一智圓德二斷圓德三威勢圓德四色身圓德.智圓德有四種.一無師智 二一切智三一切種智四無功用智.斷圓德有四種.一一切煩惱斷二一切定障斷 三畢竟斷四幷習斷.威勢圓德有四種.一於外境化變住持自在威勢二於夀量若 促若延自在威勢三於空障極遠速行小大相入自在威勢四令世間種種本性法 ******************** 爾轉勝希奇威勢.威勢圓德復有四種.一難化必能化二答難必決疑三立教必出 離四惡黨必能伏.色身圓德有四種.一具衆相二具隨好三具大力四內身骨堅越 金剛外發神光踰百千日。
後恩圓德亦有四種.謂令永解脫三惡趣生死.或能安置 善趣三乘。
總說如來圓德如是.若别分析則有無邊.唯佛世尊能知能說.要留命行 經多大劫阿僧企耶說乃可盡.如是則顯佛世尊身具有無邊殊勝奇特因果恩德 如大寶山。
有諸愚夫自乏衆德.雖聞如是佛功德山及所說法不能信重.諸有智者 聞說如斯生信重心徹於骨髓.彼由一念極信重心轉滅無邊不定惡業.攝受殊勝 人天涅槃.故說如來出現於世爲諸智者無上福田.依之引生不空可愛殊勝速疾 究竟果故.如薄伽梵自說頌言.若於佛福田能植少分善初獲勝善趣後必得涅槃。
已說如來不共功德.共功德今當辯.頌曰. 復有餘佛法 共餘聖異生. 謂無諍願智 無礙解等德。
******************** 論曰.世尊復有無量功德與餘聖者及異生[一]共.謂無諍.願智.無礙解.通.靜慮.無色.等
至.等持.無量.解脫.勝處.徧處等.隨其所應.謂前三門唯共餘聖.通靜慮等亦共異生。
前三門中且辯無諍.頌曰. 無諍世俗智. 後靜慮.不動. 三洲.緣未生. 欲界有事惑。
論曰.言無諍者.謂阿羅漢觀有情苦由煩惱生.自知己身福田中勝.恐他煩惱復緣 已生.故思引發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情不緣己身生貪瞋等.此行能息諸有 情類煩惱諍故得無諍名.此行但以俗智爲[二]性。
第四靜慮爲其所依.樂通行中最爲 勝[三]故。
不動應果能起非餘.餘尚不能自防起惑.況能止息他身煩[四]惱。
此唯依止三洲 人[五]身.緣欲未來有事煩惱.勿他煩惱緣己生故。
諸無事惑不可遮防.內起隨應總緣 境故。
辯無諍已.次辯願智.頌曰.[六]願智.能徧緣. 餘如無諍說。
注:[一]陳藏二本次牒頌文謂無諍願智兩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後靜慮.
[三]次牒不動.
[四]次牒三洲.
[五]次牒緣未生欲界有事惑.
[六]陳藏二本此二句亙倒.
********************
論曰.以願爲先引妙智起.如願而了故名願智.此智自性地種姓身與無諍同.但所
緣[一]别.以一切法爲所緣故。
毗婆沙者作如是言.願智不能證知無色.觀彼因行及彼 等流差别故知.如田夫類。
諸有欲起此願智時.先發誠願求知彼境.便入邊際第四 靜慮以爲加行.從此無間隨所入定勢力勝劣.如先願力引正智起.於所求境皆如 實知。
已辯願智.無礙解者.頌曰.[二]無礙解有四. 謂法義詞辯.
[三]名義言說道 無退智爲性.
法詞唯俗智. 五二地爲依. 義十六.辯九. 皆依一切地.
但得必具四. 餘如無諍說。
論曰.諸無礙解總說有四.一法無礙解二義無礙解三詞無礙解四辯無礙解.此四 總說.如其次第以緣名義言及
此與悲異由八種因.一由自性.無癡無瞋自性異故. 二由行相.三苦一苦行相異故.三由所緣.三界一界所緣異故.四由依地.第四靜慮 通餘異故.五由依身.唯佛通餘身有異故.六由證得.離有頂欲證得異故.七由救濟. 事成希望救濟異故.八由哀愍.平等不等哀愍異故。
已辯佛德異餘有情.諸佛相望 法皆等不。
頌曰. 由資糧法身 利他佛相似. 夀種姓量等 諸佛有差别。
注:
由夀種姓身量等殊.諸佛相望容有差别.夀異謂佛夀有短長.種異謂佛生刹 帝利婆羅門種.姓異謂佛姓喬答摩迦葉波等.量異謂佛身有小大.等言顯諸佛法 住久近等.如是有異由出世時所化有情機宜别故。
諸有智者思惟如來三種圓德 深生愛敬。
其三者何。
一因圓德.二果圓德.三恩圓德。
初因圓德復有四種.一無餘修. 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修無遺故.二長時修.經三大劫阿僧企耶修無倦故.三無間修. 精勤勇猛刹那刹那修無廢故.四尊重修.恭敬所學無所顧惜修無慢故。
次果圓德 亦有四種.一智圓德二斷圓德三威勢圓德四色身圓德.智圓德有四種.一無師智 二一切智三一切種智四無功用智.斷圓德有四種.一一切煩惱斷二一切定障斷 三畢竟斷四幷習斷.威勢圓德有四種.一於外境化變住持自在威勢二於夀量若 促若延自在威勢三於空障極遠速行小大相入自在威勢四令世間種種本性法 ******************** 爾轉勝希奇威勢.威勢圓德復有四種.一難化必能化二答難必決疑三立教必出 離四惡黨必能伏.色身圓德有四種.一具衆相二具隨好三具大力四內身骨堅越 金剛外發神光踰百千日。
後恩圓德亦有四種.謂令永解脫三惡趣生死.或能安置 善趣三乘。
總說如來圓德如是.若别分析則有無邊.唯佛世尊能知能說.要留命行 經多大劫阿僧企耶說乃可盡.如是則顯佛世尊身具有無邊殊勝奇特因果恩德 如大寶山。
有諸愚夫自乏衆德.雖聞如是佛功德山及所說法不能信重.諸有智者 聞說如斯生信重心徹於骨髓.彼由一念極信重心轉滅無邊不定惡業.攝受殊勝 人天涅槃.故說如來出現於世爲諸智者無上福田.依之引生不空可愛殊勝速疾 究竟果故.如薄伽梵自說頌言.若於佛福田能植少分善初獲勝善趣後必得涅槃。
已說如來不共功德.共功德今當辯.頌曰. 復有餘佛法 共餘聖異生. 謂無諍願智 無礙解等德。
******************** 論曰.世尊復有無量功德與餘聖者及異生
前三門中且辯無諍.頌曰. 無諍世俗智. 後靜慮.不動. 三洲.緣未生. 欲界有事惑。
論曰.言無諍者.謂阿羅漢觀有情苦由煩惱生.自知己身福田中勝.恐他煩惱復緣 已生.故思引發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情不緣己身生貪瞋等.此行能息諸有 情類煩惱諍故得無諍名.此行但以俗智爲
第四靜慮爲其所依.樂通行中最爲 勝
不動應果能起非餘.餘尚不能自防起惑.況能止息他身煩
此唯依止三洲 人
諸無事惑不可遮防.內起隨應總緣 境故。
辯無諍已.次辯願智.頌曰.
注:
毗婆沙者作如是言.願智不能證知無色.觀彼因行及彼 等流差别故知.如田夫類。
諸有欲起此願智時.先發誠願求知彼境.便入邊際第四 靜慮以爲加行.從此無間隨所入定勢力勝劣.如先願力引正智起.於所求境皆如 實知。
已辯願智.無礙解者.頌曰.
論曰.諸無礙解總說有四.一法無礙解二義無礙解三詞無礙解四辯無礙解.此四 總說.如其次第以緣名義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