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說道不可退轉智爲自性.謂無退智緣能詮法名句
注:
[一]陳藏二本次牒頌文能徧緣.
[二]二本此二句開爲一頌.初三無礙與第四無礙分兩段說.梵本文略.
[三]二本以下文雲.此緣言道境.九智一切地.十或六義解.徧處餘世智.欲界定法解.於言欲初定.若不具未得.長行分九段牒釋.
********************
文身立爲第一.緣所詮義立爲第二.緣方言詞立爲第三.緣應正理無滯礙說及緣
自在定慧二道立爲第四.此則總說無礙解體兼顯所緣。
於中法詞二無礙解唯俗 智攝.緣名身等及世言詞事境界故.法無礙解通依五地謂欲界四靜慮.以於上地 無名等故.詞無礙解唯依二地謂欲界初靜慮.以於上地無尋伺故。
義無礙解十六 智攝.謂若諸法皆名爲義義無礙解則十智攝.若唯涅槃名爲義者義無礙解則六 智攝.謂俗法類滅盡無生.辯無礙解九智所攝.謂唯除滅.緣說道故.此二通依一切 地起.謂依欲界乃至有頂。
辯無礙解於說道中許隨緣一皆得起故。
施設足論釋此 四言.緣名句文此所詮義.卽此一二多男女等言别.此無滯說及所依道無退轉智 如次建立法義詞辯無礙解名.由此顯成四種次第。
有餘師說.詞謂一切訓釋言詞. 如有說言有變礙故名爲色等.辯謂展轉言無滯礙。
傳說此四無礙解生.如次慣習 算計佛語聲明因明爲前加行。
若於四處未得善巧必不能生無礙解故。
理實一切 ******************** 無礙解生唯學佛語能爲加行。
如是四種無礙解中隨得一時必具得四.非不具四 可名爲得。
此四所緣自性依地與前無諍差别如是.種姓依身如無諍說。
如是所說 無諍行等.頌曰. 六依邊際得。
邊際六.後定.[一]徧順至究竟. 佛餘加行得。
論曰.無諍願智四無礙解六種皆依邊際定[二]得。
邊際靜慮體有六種.前六除詞加餘 邊際.詞無礙解雖依彼得而體非彼靜慮所收.邊際名但依第四靜慮故。
此一切地 徧所隨順故.增至究竟故.得邊際名。
雲何此名徧所隨順。
謂正修學此靜慮時從欲 界心入初靜慮次第順入乃至有頂.復從有頂入無所有次第逆入乃至欲界.復從 欲界次第順入展轉乃至第四靜慮名一切地徧所隨順。
雲何此名增至究竟。
謂專 修習第四靜慮.從下至中從中至上.如是三品復各分三.上上品生名至究竟。
如是 注:[一]三本此句開爲半頌.
[二]三本次分三段牒頌邊際六後定三句.
********************
靜慮得邊際名.此中邊名顯無越義.勝無越此故名爲邊.際言爲顯類義極義.如說
四際及實際言。
除佛所餘一切聖者所說六種唯加行得.非離染得非皆得故。
唯佛 於此亦離染得.諸佛功德初盡智時由離染故一切頓得.後時隨欲能引現前不由 加行.以佛世尊於一切法自在轉故。
已辯前三唯共餘聖德.於亦共凡德且應辯通. 頌曰. 通六謂神境 天眼耳他心 宿住漏盡通. 解脫道慧攝.[一]四俗.他心五. 漏盡通如力. 五依四靜慮.
自下地爲境. [二]聲聞麟喻佛 二三千無數. 未曾由加行.
曾修離染得. [三]念住初三身. 他心三.餘四.
天眼耳無記. 餘四通唯善。
論曰.通有六種.一神境智證通二天眼智證通三天耳智證通四他心智證通五宿 注:[一]陳藏二本此句開爲半頌.
[二]三本缺下三句.
[三]三本次二句互倒.又缺餘四兩字.
********************
住隨念智證通六漏盡智證[一]通.雖六通中第六唯聖.然其前五異生亦得.依總相說
亦共異生。
如是六通解脫道攝慧爲自性.如沙門果.解脫道言顯出障義.神境等四 唯俗智攝.他心通五智攝謂法類道世俗他心.漏盡通如力說謂或六或十智.由此 已顯漏盡智通依一切地緣一切境。
前之五通依四靜慮。
何緣此五不依無色。
初三 别緣色爲境故.修他心通色爲門故.修宿住通漸次憶念分位差别方得成故.成時 能緣處姓等故.依無色地無如是能。
諸有欲修他心通者.先審觀己身心二相前後 變異展轉相隨.後復審觀他身心相.由此加行漸次得成.成已不觀自心諸色於他 心等能如實知。
諸有欲修宿住通者.先自審察次前滅心.漸復逆觀此生分位前前 差别至結生心.乃至能憶知中有前一念.名自宿住加行已成.爲憶念他加行亦爾。
此通初起唯次第知.慣習成時亦能超憶.諸所憶事要曾領受.憶淨居者昔曾聞故. 從無色歿來生此者依他相續初起此通.所餘亦依自相續起。
修神境等前三通時. 注:[一]三本次分五段牒頌解脫道慧攝等四句.
********************
思輕[一]光聲以爲加行.成已自在隨所應爲。
故此五通不依無色。
又諸無色觀減止增. 五通必依止觀均地.未至等地由此已遮。
如是五通境唯自下.且如神境隨依何地 於自下地行化自在.於上不然.勢力劣故.餘四亦爾隨其所應.是
於中法詞二無礙解唯俗 智攝.緣名身等及世言詞事境界故.法無礙解通依五地謂欲界四靜慮.以於上地 無名等故.詞無礙解唯依二地謂欲界初靜慮.以於上地無尋伺故。
義無礙解十六 智攝.謂若諸法皆名爲義義無礙解則十智攝.若唯涅槃名爲義者義無礙解則六 智攝.謂俗法類滅盡無生.辯無礙解九智所攝.謂唯除滅.緣說道故.此二通依一切 地起.謂依欲界乃至有頂。
辯無礙解於說道中許隨緣一皆得起故。
施設足論釋此 四言.緣名句文此所詮義.卽此一二多男女等言别.此無滯說及所依道無退轉智 如次建立法義詞辯無礙解名.由此顯成四種次第。
有餘師說.詞謂一切訓釋言詞. 如有說言有變礙故名爲色等.辯謂展轉言無滯礙。
傳說此四無礙解生.如次慣習 算計佛語聲明因明爲前加行。
若於四處未得善巧必不能生無礙解故。
理實一切 ******************** 無礙解生唯學佛語能爲加行。
如是四種無礙解中隨得一時必具得四.非不具四 可名爲得。
此四所緣自性依地與前無諍差别如是.種姓依身如無諍說。
如是所說 無諍行等.頌曰. 六依邊際得。
邊際六.後定.
論曰.無諍願智四無礙解六種皆依邊際定
邊際靜慮體有六種.前六除詞加餘 邊際.詞無礙解雖依彼得而體非彼靜慮所收.邊際名但依第四靜慮故。
此一切地 徧所隨順故.增至究竟故.得邊際名。
雲何此名徧所隨順。
謂正修學此靜慮時從欲 界心入初靜慮次第順入乃至有頂.復從有頂入無所有次第逆入乃至欲界.復從 欲界次第順入展轉乃至第四靜慮名一切地徧所隨順。
雲何此名增至究竟。
謂專 修習第四靜慮.從下至中從中至上.如是三品復各分三.上上品生名至究竟。
如是 注:
除佛所餘一切聖者所說六種唯加行得.非離染得非皆得故。
唯佛 於此亦離染得.諸佛功德初盡智時由離染故一切頓得.後時隨欲能引現前不由 加行.以佛世尊於一切法自在轉故。
已辯前三唯共餘聖德.於亦共凡德且應辯通. 頌曰. 通六謂神境 天眼耳他心 宿住漏盡通. 解脫道慧攝.
論曰.通有六種.一神境智證通二天眼智證通三天耳智證通四他心智證通五宿 注:
如是六通解脫道攝慧爲自性.如沙門果.解脫道言顯出障義.神境等四 唯俗智攝.他心通五智攝謂法類道世俗他心.漏盡通如力說謂或六或十智.由此 已顯漏盡智通依一切地緣一切境。
前之五通依四靜慮。
何緣此五不依無色。
初三 别緣色爲境故.修他心通色爲門故.修宿住通漸次憶念分位差别方得成故.成時 能緣處姓等故.依無色地無如是能。
諸有欲修他心通者.先審觀己身心二相前後 變異展轉相隨.後復審觀他身心相.由此加行漸次得成.成已不觀自心諸色於他 心等能如實知。
諸有欲修宿住通者.先自審察次前滅心.漸復逆觀此生分位前前 差别至結生心.乃至能憶知中有前一念.名自宿住加行已成.爲憶念他加行亦爾。
此通初起唯次第知.慣習成時亦能超憶.諸所憶事要曾領受.憶淨居者昔曾聞故. 從無色歿來生此者依他相續初起此通.所餘亦依自相續起。
修神境等前三通時. 注:
故此五通不依無色。
又諸無色觀減止增. 五通必依止觀均地.未至等地由此已遮。
如是五通境唯自下.且如神境隨依何地 於自下地行化自在.於上不然.勢力劣故.餘四亦爾隨其所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