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六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七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三十
附錄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六
尊者世親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分别智品第七之一
前品初說諸忍諸智於後復說正見正智.爲有忍非智耶.爲有智非見耶。
頌曰. 聖慧忍非智. 盡無生非見.[二]餘二.有漏慧. 皆智.六見性。
論曰.慧有二種有漏無漏.唯無漏慧立以聖名.此聖慧中八忍非智性.自所斷疑未 已斷故.可見性攝推度性[三]故。
盡與無生二智非見性.已息求心不推度[四]故。
所餘皆通 智見二性.已斷自疑推度性[五]故。
諸有漏慧皆智性攝.於中唯六亦是見性.謂五染污 見世正見爲六.如是所說聖有漏慧皆擇法故.並慧性攝。
智有幾種相别雲何頌曰[六]智十總有二. 有漏無漏别. 有漏稱世俗. 無漏名法類.
注:
[一]陳本卷第十九.釋分别慧品第七.藏本品第同.
[二]三本此句雲.彼餘聖智二.缺有漏慧三字.
[三]三本次牒頌文盡無生非見句.
[四]次牒餘二.
[五]次牒皆智.
[六]三本此句係長行總標.次句開爲半頌.
********************
世俗徧爲境. 法智及類智 如次欲上界 苦等諦爲境。
論曰.[一]智有十種.攝一切智.一世俗智二法智三類智四苦智五集智六滅智七道智
八他心智九盡智十無生[二]智.如是十智總唯二種.有漏無漏性差别故。
如是二智相 别有[三]三.謂世俗智法智類智。
前有漏智總名世俗.多取瓶等世俗境故。
後無漏智分 法類别.三中世俗徧以一切有爲無爲爲所緣境.法類二種如其次第以欲上界四 諦爲境。
卽於如是三種智中.頌曰. 法類由[四]境别 立苦等四名. 皆通盡無生. 初[五]唯苦集類。
論曰.法智類智由境差别.分爲苦集滅道四智。
如是六智若無學攝非見性者名盡 無[六]生。
此二初生唯苦集類.以緣苦集六種行相.觀有頂藴爲境界故。
金剛喻定境同 此耶。
緣苦集同.緣滅道異。
於前所說九種智中.頌曰.[七]法類道世俗. 有成他心智. 於勝地根位 去來世不知。
注:[一]三本缺此段.
[二]陳藏二本次牒頌文有漏稱世俗句.
[三]二本次分四段牒頌無漏名法類五句.
[四]三本作諦.
[五]三本此四字屬於次頌.
[六]三本次分兩段牒頌皆通盡無生兩句.
[七]陳藏二本此半頌合爲一句雲.從四他心智.梵本文略.
********************
法類不相知. 聲聞麟喻佛 如次知見道 二三念一切。
論曰.有法類道及世俗智成他心智.餘則不然。
此智於境有決定相.謂不知勝及去 來心.勝心有三謂地根位。
地謂下地智不知上地心.根謂信解時解脫根智不知見 至不時解脫心.位謂不還聲聞應果獨覺大覺前前位智不知後後勝位者[一]心。
此智 不知去來心者.唯以現在他相續中能緣心等爲境界故。
又法類品不互相知.謂法 智攝諸他心智不知類品.類智所攝諸他心智不知法品.由法類智以欲上界全分 對治爲所緣故。
此他心智見道中無總觀諦理.極速轉故.然皆容作此智所緣。
若諸 有情將入見道.聲聞獨覺預修加行.爲欲知彼見道位[二]心.彼諸有情入見道位.聲聞
法分加行若滿.知彼見道初二念心.若爲更知類分心故别修加行.至加行滿彼已
度至第十六心.雖知此心非知見道.麟喻法分加行若滿.知彼見道初二念心.若爲
更知類分心故别修加行.至加行滿知彼第八集類智心.以此但由下加行故.有說
注:
[一]陳藏二本次牒頌文去來世不知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聲聞麟喻佛三句.
********************
知初二及第十五心.世尊欲知不由加行.於彼見道一切能知。
盡無生智二相何别。
頌曰. 智於四聖諦 知我已知等. 不應更知等. 如次盡無生。
論曰.如本論說.雲何盡智.謂無學位若正自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 修道由此所有智見明覺解慧光觀是名盡智.雲何無生智.謂正自知我已知苦不 應更知廣說乃至我已修道不應更修由此所有廣說乃至是名無生智。
如何無漏 智可作如是知。
迦濕彌羅諸論師說.從二智出後得智中作如是知故無有失.由此 後得二智别故.表前觀中二智差别。
有說無漏智亦作如是知.然說見言.乘言便故. 或於諦理現照轉故.由此本論亦作是言且諸智亦是見。
如是十智相
頌曰. 聖慧忍非智. 盡無生非見.
論曰.慧有二種有漏無漏.唯無漏慧立以聖名.此聖慧中八忍非智性.自所斷疑未 已斷故.可見性攝推度性
盡與無生二智非見性.已息求心不推度
所餘皆通 智見二性.已斷自疑推度性
諸有漏慧皆智性攝.於中唯六亦是見性.謂五染污 見世正見爲六.如是所說聖有漏慧皆擇法故.並慧性攝。
智有幾種相别雲何頌曰
論曰.
如是二智相 别有
前有漏智總名世俗.多取瓶等世俗境故。
後無漏智分 法類别.三中世俗徧以一切有爲無爲爲所緣境.法類二種如其次第以欲上界四 諦爲境。
卽於如是三種智中.頌曰. 法類由
論曰.法智類智由境差别.分爲苦集滅道四智。
如是六智若無學攝非見性者名盡 無
此二初生唯苦集類.以緣苦集六種行相.觀有頂藴爲境界故。
金剛喻定境同 此耶。
緣苦集同.緣滅道異。
於前所說九種智中.頌曰.
注:
論曰.有法類道及世俗智成他心智.餘則不然。
此智於境有決定相.謂不知勝及去 來心.勝心有三謂地根位。
地謂下地智不知上地心.根謂信解時解脫根智不知見 至不時解脫心.位謂不還聲聞應果獨覺大覺前前位智不知後後勝位者
此智 不知去來心者.唯以現在他相續中能緣心等爲境界故。
又法類品不互相知.謂法 智攝諸他心智不知類品.類智所攝諸他心智不知法品.由法類智以欲上界全分 對治爲所緣故。
此他心智見道中無總觀諦理.極速轉故.然皆容作此智所緣。
若諸 有情將入見道.聲聞獨覺預修加行.爲欲知彼見道位
盡無生智二相何别。
頌曰. 智於四聖諦 知我已知等. 不應更知等. 如次盡無生。
論曰.如本論說.雲何盡智.謂無學位若正自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 修道由此所有智見明覺解慧光觀是名盡智.雲何無生智.謂正自知我已知苦不 應更知廣說乃至我已修道不應更修由此所有廣說乃至是名無生智。
如何無漏 智可作如是知。
迦濕彌羅諸論師說.從二智出後得智中作如是知故無有失.由此 後得二智别故.表前觀中二智差别。
有說無漏智亦作如是知.然說見言.乘言便故. 或於諦理現照轉故.由此本論亦作是言且諸智亦是見。
如是十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