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諸近分定亦有八種.與八根本爲入門[三]故。
一切唯一捨受相應.作功用轉故.未 離下怖故。
此八近分皆淨定攝.唯初近分亦通無漏.皆無有味.離染道故.雖近分心 有結生染.而遮定染故作是[四]說。
有說未至定亦有味相應.未起根本亦貪此故.由此 未至具有三種。
中間靜慮與諸近分爲無别義.爲亦有殊。
義亦有殊.謂諸近分爲離 下染是入初因.中定不然。
復有别義.頌曰. 中靜慮無[五]尋.
具三唯捨受。
注:[一]陳藏二本次牒頌文及諸淨近分句.
[二]二本此語衍爲一句.梵本文略.
[三]二本次牒頌文捨淨句.
[四]次牒或三.
[五]二本次有句雲.大梵王爲果.梵本文略.
********************
論曰.初本近分尋伺相應.上七定中皆無尋伺.唯中靜慮有伺無尋.故彼勝初未及
第二.依此義故立中間名.由此上無中間靜慮.一地升降無如此[一]故。
此定具有味等 三種.以有勝德可愛味故。
同諸近分唯捨相應非喜相應.功用轉故.由此說是苦通 行攝。
此定能招大梵處果.多修習者爲大梵故。
已說等至雲何等持.經說等持總有 三種.一有尋有伺二無尋唯伺三無尋無伺.其相雲何。
頌曰. 初下有尋伺. 中唯伺.上無。
論曰.有尋有伺三摩地者.謂與尋伺相應等持.此初靜慮及未至[二]攝.無尋唯伺三摩
地者.謂唯與伺相應等持.此卽靜慮中間地攝.無尋無伺三摩地者.謂非尋伺相應
等持.此從第二靜慮近分乃至非想非非想攝。
契經復說三種等持.一空二無願三 無相.其相雲何。
頌曰.[三]空謂空非我. 無相謂滅四. 無願謂餘十. 諦行相相應.
注:
[一]陳藏二本次牒頌文具三唯捨受句.
[二]二本次牒頌文中唯伺上無句.
[三]二本次二句互倒.
********************
此通淨無漏. 無漏三脫[一]門。
論曰.空三摩地謂空非我二種行相相應等持。
無相三摩地謂緣滅諦四種行相相 應等持.涅槃離十相故名無相.緣彼三摩地得無相名。
十相者何。
謂色等五.男女二 種.三有爲[二]相。
無願三摩地謂緣餘諦十種行相相應等持.非常苦因可厭患故.道如 船筏必應捨故.能緣彼定得無願名.皆爲超過現所對故。
空非我相非所厭捨.以與 涅槃相相似故。
此三各二種.謂淨及無漏.世出世間等持别故。
世間攝者通十一地. 出世攝者唯通九地。
於中無漏者名三解脫門.能與涅槃爲入門故。
契經復說三重 等持.一空空二無願無願三無相無相.其相雲何。
頌曰. 重二緣無學. 取空非常相. 後緣無相定. 非擇滅爲靜. 有漏人不時. 離上七近分。
論曰.此三等持緣前空等取空等相故.立空空等名。
空空等持緣前無學空三摩地 注:[一]二本次有半頌雲.空空等名定.復有三别定.梵本文略.
[二]二本次分四段牒頌無相謂滅四等五句.
********************
取彼空相.空相順厭勝非我故。
無願無願緣前無學無願等持取非常相.不取苦因 等.非無漏相故.不取道等.爲厭捨[一]故。
無相無相卽緣無學無相三摩地非擇滅爲境. 以無漏法無擇滅故.但取靜相非滅妙離.濫非常滅故.是無記性故.非離繫果故。
此 三等持唯是有漏.厭聖道故.無漏不然。
唯三洲人不時解脫能起如是重三摩地.依 十一地.除七近分.謂欲未至八本中間。
契經復說四修等持.一爲住現法樂二爲得 勝知見三爲得分别慧四爲諸漏永盡修三摩地.其相雲何。
頌曰. 爲得現法樂 修諸善靜慮.[二]爲得勝知見 修淨天眼通. 爲得分别慧 修諸加行善.
爲得諸漏盡 修金剛喻定。
論曰.如契經說有修等持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得現樂住乃至廣說.善言通攝淨及 無漏.修諸善靜慮得住現法樂.而經但說初靜慮者.舉初顯後.理實通餘。
不言爲住 注:[一]三本次分二段牒頌後緣無相定四句.
[二]陳藏二本次四句合爲半頌.梵本文略.
********************
後法樂者.以後法樂非定住故.謂或退墮或上受生或般涅槃便不住[一]故。
若依諸定 修天眼通.便能獲得殊勝知見.若修三界諸加行善及無漏善.得分别慧.若修金剛 喻定便得諸漏永盡.理實修此通依諸地.而契經但說第[二]四靜慮者.傳說世尊依自
說故。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八 注:[一]陳藏二本次分三段牒頌爲得勝知見六句.
[二]原刻作一.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一切唯一捨受相應.作功用轉故.未 離下怖故。
此八近分皆淨定攝.唯初近分亦通無漏.皆無有味.離染道故.雖近分心 有結生染.而遮定染故作是
有說未至定亦有味相應.未起根本亦貪此故.由此 未至具有三種。
中間靜慮與諸近分爲無别義.爲亦有殊。
義亦有殊.謂諸近分爲離 下染是入初因.中定不然。
復有别義.頌曰. 中靜慮無
注:
此定具有味等 三種.以有勝德可愛味故。
同諸近分唯捨相應非喜相應.功用轉故.由此說是苦通 行攝。
此定能招大梵處果.多修習者爲大梵故。
已說等至雲何等持.經說等持總有 三種.一有尋有伺二無尋唯伺三無尋無伺.其相雲何。
頌曰. 初下有尋伺. 中唯伺.上無。
論曰.有尋有伺三摩地者.謂與尋伺相應等持.此初靜慮及未至
契經復說三種等持.一空二無願三 無相.其相雲何。
頌曰.
論曰.空三摩地謂空非我二種行相相應等持。
無相三摩地謂緣滅諦四種行相相 應等持.涅槃離十相故名無相.緣彼三摩地得無相名。
十相者何。
謂色等五.男女二 種.三有爲
無願三摩地謂緣餘諦十種行相相應等持.非常苦因可厭患故.道如 船筏必應捨故.能緣彼定得無願名.皆爲超過現所對故。
空非我相非所厭捨.以與 涅槃相相似故。
此三各二種.謂淨及無漏.世出世間等持别故。
世間攝者通十一地. 出世攝者唯通九地。
於中無漏者名三解脫門.能與涅槃爲入門故。
契經復說三重 等持.一空空二無願無願三無相無相.其相雲何。
頌曰. 重二緣無學. 取空非常相. 後緣無相定. 非擇滅爲靜. 有漏人不時. 離上七近分。
論曰.此三等持緣前空等取空等相故.立空空等名。
空空等持緣前無學空三摩地 注:
無願無願緣前無學無願等持取非常相.不取苦因 等.非無漏相故.不取道等.爲厭捨
無相無相卽緣無學無相三摩地非擇滅爲境. 以無漏法無擇滅故.但取靜相非滅妙離.濫非常滅故.是無記性故.非離繫果故。
此 三等持唯是有漏.厭聖道故.無漏不然。
唯三洲人不時解脫能起如是重三摩地.依 十一地.除七近分.謂欲未至八本中間。
契經復說四修等持.一爲住現法樂二爲得 勝知見三爲得分别慧四爲諸漏永盡修三摩地.其相雲何。
頌曰. 爲得現法樂 修諸善靜慮.
論曰.如契經說有修等持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得現樂住乃至廣說.善言通攝淨及 無漏.修諸善靜慮得住現法樂.而經但說初靜慮者.舉初顯後.理實通餘。
不言爲住 注:
若依諸定 修天眼通.便能獲得殊勝知見.若修三界諸加行善及無漏善.得分别慧.若修金剛 喻定便得諸漏永盡.理實修此通依諸地.而契經但說第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八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