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依定得. 從淨自生二.
化事由自地. 語通由自下. [三]化身與化主 語必俱.非佛.
先立願留身 後起餘心語.
有死留堅體. 餘說無留義. 初多一心化. 成滿此相違.
修得無記攝. 餘得通三[四]性。
論曰.神境通果能變化心.力能化生一切化事。
此有十[五]四.謂依根本四靜慮生有差
别故.依初靜慮有二化心.一欲界攝二初靜慮.第二靜慮有三化心.二種如前加二
靜慮.第三有四.第四有五.謂各自下如理應思。
諸果化心依自上地必無依下.下地 定心不生上果.勢力劣故.第二定等果下地化心對初定等果上地化心由依及行 注:[一]陳藏二本此句廣爲一句半雲.此由化心有.十四.梵本文略.次同.
[二]二本此句開爲半頌雲定果二至五.如次非上生.
[三]二本次四句合爲半頌.
[四]二本次出後文神境五修生咒藥業生故兩句.
[五]二本次分四段牒頌定果二至五等三句.
********************
亦得名勝。
如得靜慮.化心亦然.果與所依俱時得故。
諸從靜慮起果化心.此心必無 直出觀義.謂從[一]淨定起初化心此後後心從自類起.此前前念生自類心最後化心
還生淨定.故此從二能生二心.非定果心無記性攝.不還入定有直出義.如從門入
還從門出。
諸所化事由自地心.無異地化心起餘地化故。
化所發言通由自下.謂欲 初定化所發言此言必由自地心起.上化起語由初定心.上地自無起表心[二]故。
若一 化主起多化身.要化主語時諸化身方語.言音詮表一切皆同.故有伽他作如是說. 一化主語時諸所化皆語一化主若默諸所化亦然。
此但說餘.佛則不爾.佛諸定力 最自在故.與所化語容不俱時.言音所詮亦容有别。
發語心起化心旣無.應無化身. 化如何語。
由先願力留所化身.後之餘心發語表業.故雖化語二心不俱.無依化身 亦得發語。
非唯化主命現在時能留化身令久時住.亦有令住至命終後.卽如尊者 大迦葉波留骨鎖身至慈尊世.唯堅實體可得久留.故迦葉波不留肉等。
有餘師說 注:[一]原刻作靜.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二]陳藏二本次分六段牒頌化身與化主等十句.
********************
願力留身必無有能令至死後.飲光尊者留骨鎖身由諸天神持令久住。
初習業者 由多化心方能化生一所化事.習成滿者由一化心隨欲化生多少化事。
如是十四 能變化心皆是修得無記性攝.卽是通果無記攝義.餘生得等能變化心通善不善 無記性攝.如天龍等能變化心彼亦能爲自他身化。
於十色處化九除聲.理實無能 化爲根者.然所化境不離根故.言化九處亦無有失。
天眼耳言爲目何義。
頌曰. 天眼耳謂根. 卽定地淨色. 恆同分.無缺. 取障細遠等。
論曰.此言唯目天眼耳根.卽四靜慮所生淨色.謂緣光聲修加行故。
依四靜慮於眼 耳邊引起彼地微妙大種所造淨色眼耳二根.見色聞聲名天眼耳。
如是眼耳何故 名天。
體卽是天.定地攝故。
然天眼耳種類有三.一修得天.卽如前說.二者生得.謂生 天中.三者似天.謂生餘趣由勝業等之所引生能遠見聞似天眼耳.如藏臣寶菩薩 輪王諸龍鬼神及中有[一]等。
修得眼耳過現當生恆是同分.以至現在必與識俱.能見 注:[一]陳藏二本次牒頌文恆同分無缺兩句.
********************
聞故。
處所必具.無翳無缺。
如生色界一切有情能隨所應取被障隔極細遠等諸方 色聲.故於此中有如是頌.肉眼於諸方被障細遠色無能見功用天眼見無遺。
前說 化心修餘得異.神境等五各有異耶。
亦有。
雲何。
頌曰.[一]神境五修生 呪藥業成故. 他心修生呪 又加占相成.
[二]三修生業成. 除修皆三性. 人唯無生得. 地獄初能知。
論曰.神境智類總有五種.一修得二生得三咒成四藥成五業成.曼馱多王及中有 等諸神境智是業成攝。
他心智類總有四種.前三如[三]上.加占相成。
餘三各三.謂修生 業。
除修所得皆通善等.非定果故不得通名。
人中都無生所得者.餘皆容有.隨其所 應本性生念業所成攝。
[四]於地獄趣初受生時.唯以生得他心宿住知他心等及過去
生.苦受逼已更無知義.若生餘趣如應當知。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七 注:[一]陳藏二本以此二句移前.别有一頌.梵本文略.
[二]二本缺此二句.又下二句互倒.
[三]陳藏二本次分二段牒頌他心修成咒二句.
[四]二本此段首牒地獄初能知句.移在前出.
********************
論曰.神境通果能變化心.力能化生一切化事。
此有十
諸果化心依自上地必無依下.下地 定心不生上果.勢力劣故.第二定等果下地化心對初定等果上地化心由依及行 注:
如得靜慮.化心亦然.果與所依俱時得故。
諸從靜慮起果化心.此心必無 直出觀義.謂從
諸所化事由自地心.無異地化心起餘地化故。
化所發言通由自下.謂欲 初定化所發言此言必由自地心起.上化起語由初定心.上地自無起表心
若一 化主起多化身.要化主語時諸化身方語.言音詮表一切皆同.故有伽他作如是說. 一化主語時諸所化皆語一化主若默諸所化亦然。
此但說餘.佛則不爾.佛諸定力 最自在故.與所化語容不俱時.言音所詮亦容有别。
發語心起化心旣無.應無化身. 化如何語。
由先願力留所化身.後之餘心發語表業.故雖化語二心不俱.無依化身 亦得發語。
非唯化主命現在時能留化身令久時住.亦有令住至命終後.卽如尊者 大迦葉波留骨鎖身至慈尊世.唯堅實體可得久留.故迦葉波不留肉等。
有餘師說 注:
初習業者 由多化心方能化生一所化事.習成滿者由一化心隨欲化生多少化事。
如是十四 能變化心皆是修得無記性攝.卽是通果無記攝義.餘生得等能變化心通善不善 無記性攝.如天龍等能變化心彼亦能爲自他身化。
於十色處化九除聲.理實無能 化爲根者.然所化境不離根故.言化九處亦無有失。
天眼耳言爲目何義。
頌曰. 天眼耳謂根. 卽定地淨色. 恆同分.無缺. 取障細遠等。
論曰.此言唯目天眼耳根.卽四靜慮所生淨色.謂緣光聲修加行故。
依四靜慮於眼 耳邊引起彼地微妙大種所造淨色眼耳二根.見色聞聲名天眼耳。
如是眼耳何故 名天。
體卽是天.定地攝故。
然天眼耳種類有三.一修得天.卽如前說.二者生得.謂生 天中.三者似天.謂生餘趣由勝業等之所引生能遠見聞似天眼耳.如藏臣寶菩薩 輪王諸龍鬼神及中有
修得眼耳過現當生恆是同分.以至現在必與識俱.能見 注:
處所必具.無翳無缺。
如生色界一切有情能隨所應取被障隔極細遠等諸方 色聲.故於此中有如是頌.肉眼於諸方被障細遠色無能見功用天眼見無遺。
前說 化心修餘得異.神境等五各有異耶。
亦有。
雲何。
頌曰.
論曰.神境智類總有五種.一修得二生得三咒成四藥成五業成.曼馱多王及中有 等諸神境智是業成攝。
他心智類總有四種.前三如
餘三各三.謂修生 業。
除修所得皆通善等.非定果故不得通名。
人中都無生所得者.餘皆容有.隨其所 應本性生念業所成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七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