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越十六. 餘說有.論故。

     論曰.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無無漏行相越此十[二]六。

    外國師說.更有所餘無漏行相 越於十六。

    雲何知然。

    由本論故.如本論說.頗有不繫心能了别欲界繫法耶.曰能了 别.謂非常故苦故空故非我故因故集故生故緣故.有是處有是事如理所引了别. 若謂彼文不爲顯示不繫心了别欲界繫法時除前所明八行相外别有有是處有 注: [一]陳藏二本次牒頌文盡無生十四兩句. [二]二本次牒頌文餘說有論故句. ******************** 是事行相.但爲顯示作八行相斯有是處斯有是事.此釋不然.餘不說故。

    謂若彼論 依此意說應於餘處亦說此言.然彼餘文但作是說.頗有見斷心能了别欲界繫法 耶.曰能了别.謂我故我所故斷故常故無因故無作故損減故尊故勝故上故第一 故能清淨故能解脫故能出離故惑故疑故猶豫故貪故瞋故慢故癡故不如理所 引了别.此等亦應說有是處等言.旣無此言.故釋非理。

    十六行相實事有幾.何謂行 相.能行.所行。

    頌曰. 行相實十六. 此體唯是慧. 能行有所緣. 所行諸有法。

     論曰.有餘師說十六行相名雖十六實事唯七.謂緣苦諦名實俱四.緣餘三諦名四 實一。

    如是說者.實亦十六.謂苦聖諦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緣故非常. 逼迫性故苦.違我所見故空.違我見故非我.集聖諦有四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緣.如 種理故因.等現理故集.相續理故生.成辦理故緣.譬如泥團輪繩水等衆緣和合成 ******************** 辦瓶等.滅聖諦有四相一滅二靜三妙四離.諸藴盡故滅.三火息故靜.無衆患故妙. 脫衆災故離.道聖諦有四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通行義故道.契正理故如.正趣向 故行.能永超故出。

    又非究竟故非常.如荷重擔故苦.內離士夫故空.不自在故非我. 牽引義故因.出現義故集.滋產義故生.爲依義故緣.不續相續斷故滅.離三有爲相 故靜.勝義善故妙.極安隱故離.治邪道故道.治不如故如.趣入涅槃宮故行.棄捨一 切有故出。

    如是古釋旣非一門.故隨所樂更爲别釋.生滅故非常.違聖心故苦.於此 無我故空.自非我故非我.因集生緣如經所釋.謂五取藴以欲爲根以欲爲集以欲 爲類以欲爲生.唯此生聲應在後說.與論爲異。

    此四體相差别雲何。

    由隨位别四欲 有異.一執現總我起總自體欲.二執當總我起總後有欲.三執當别我起别後有欲. 四執續生我起續生時欲或執造業我起造業時欲.第一於苦是初因故說名爲因 如種子於果.第二於苦等招集故說名爲集如芽等於果.第三於苦爲别緣故說名 ******************** 爲緣如田等於果.謂由田水糞等力故令果味勢熟德别生.第四於苦能近生故說 名爲生如華蕊於果。

    或如契經說有二五二四愛行爲四種欲.執現總我有五種異. 一執我現決定有.二執我現如是有.三執我現變異有.四執我現有.五執我現無.執 當總我亦有五異.一執我當決定有.二執我當如是有.三執我當變異有.四執我當 有.五執我當無.執當别我有四種異.一執我當别有.二執我當決定别有.三執我當 如是别有.四執我當變異别有.執續生我等亦有四種異.一執我亦當有.二執我亦 當決定有.三執我亦當如是有.四執我亦當變異有。

    流轉斷故滅.衆苦息故靜.如說 苾芻諸行皆苦唯有涅槃最爲寂靜.更無上故妙.不退轉故離.如正道故道.如實轉 故如.定能趣故行.如說此道能至清淨餘見必無至清淨理.永離有故出。

    又爲治常 樂我所我見故修非常苦空非我行相.爲治無因一因變因知先因見故修因集生 緣行相.爲治解脫是無見故修滅行相.爲治解脫是苦見故修靜行相.爲治靜慮及 ******************** 等至樂是妙見故修妙行相.爲治解脫是數退墮非永見故修離行相.爲治無道邪 道餘道退道見故修道如行出行相。

    如是行相以慧爲體。

    若爾.慧應非有行相.以慧 與慧不相應故。

    由此應言諸心心所取境類别皆名行[一]相。

    慧及諸餘心心所法有所 緣故皆是能[二]行.一切有法.皆是所行.由此三門體有寬狹.慧通行相能行所行.餘心 心所唯能所行.諸餘有法唯是所行。

    已辯十智行相差别.當辯性攝依地依身。

    頌曰. 性俗三.九善. 依地俗一切. [三]他心智唯四. 法六.餘七九. [四]現起所依身. 他心依欲色. 法智但依欲. 餘八通三界。

     論曰.如是十智三性攝者.謂世俗通三性.餘九智唯是[五]善。

    依地别者.謂世俗智通依 欲界乃至有頂.他心智唯依四根本靜慮.法智依此四及未至中間.餘依此六地及 下三無色。

    依身别者.謂他心智依欲色界俱可現前.法智但依欲界現起.餘八智現 起通依三界身。

    已辯性地身.當辯念住攝.頌曰. 注: [一]陳藏二本次牒頌文能行有所緣句. [二]次牒所行諸有法句. [三]二本以此句屬次頌.又開下句爲半頌雲.六地法智九.類智六亦然. [四]二本缺此句. [五]二本次分八段牒頌各句. ******************** [一]諸智念住攝. 滅智唯最後. 他心智後三. 餘八智通四。

     論曰.滅智攝在法念住[二]中.他心智後三攝.所餘八皆通四。

    如是十智展轉相望一一 當言幾智爲境。

    頌曰. [三]諸智互相緣. 法類道各九. 苦集智各二. 四皆十.滅非。

     論曰.法智能緣九智爲境除類智.類智能緣九智爲境除法智.道智能緣九智爲境 除世俗智.非道攝[四]故。

    苦集二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