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滅
爲性.謂爲永斷見所斷惑有八無間八解脫道.及爲永斷修所斷惑有八十一無間
八十一解脫道.諸無間道唯沙門性.諸解脫道亦是沙門有爲果體.是彼等流士用
果故.一一擇滅唯是沙門無爲果體.是彼離繫士用果故.如是合成八十九種。
若爾 世尊何不具說。
果雖有多而不說者.頌曰.[二]五因立四果. 捨曾得勝道.
集斷得八智. 頓修十六行。
論曰.若斷道位具足五因.佛於經中建立爲果.言五因[三]者.一捨曾道.謂捨[四]先得果向
道故.二得勝道.謂得果攝殊勝道故.三總集斷.謂總一得得諸斷故.四得八智.謂得
注:
[一]三本次分三段牒頌有爲無爲果三句.
[二]三本次二句各開半頌.
[三]三本次牒頌文捨曾得勝道三句.(原作四句)
[四]原刻錯無.今依麗刻改.
********************
四法四類智故.五能頓修十六行相.謂能頓修無常等故.於四果位皆具五因.餘位
不然.故佛不說。
若唯淨道是沙門性.有漏道力所得二果如何亦是沙門果攝。
頌曰.[一]世道所得斷. 聖所得雜故. 無漏得持故. 亦名沙門果。
論曰.以世俗道得二果時.此果非唯以世俗道所得擇滅爲斷果性.兼以見道所得 擇滅於中相雜總成一果.同一果道得所得故.由此契經言.雲何一來果.謂斷三結 薄貪瞋癡.雲何不還果.謂斷五下結。
又世俗道所得擇滅.無漏斷得所任持故.由此 力所持退不命終故.亦得名爲沙門果體。
此沙門性有異名耶。
亦有。
雲何。
頌曰.[二]所說沙門性 亦名婆羅門. 亦名爲梵輪. 真梵所轉故.
[三]於中唯見道 說名爲法輪. 由速等似輪. 或具輻等故。
論曰.卽前所說真沙門性經亦說名婆羅門性.以能遣除諸煩惱故.卽此亦說名爲 梵輪.是真梵王力所轉故.佛與無上梵德相應是故世尊獨應名梵.由契經說佛亦 注:[一]陳藏二本次三句合爲半頌.又缺末句.
[二]三本缺此句.又次三句合爲半頌.
[三]陳藏二本次文合爲半頌.梵本文略.
********************
名梵亦名寂靜亦名清[一]涼.卽於此中唯依見道世尊有處說名法輪.如世間輪有速
等相.見道似彼故名法輪。
見道如何與彼相[二]似。
由速行等似彼輪故.謂見諦道速疾 行故.有捨取故.降未伏故.鎮已伏故.上下轉故.具此五相似世間輪。
尊者妙音作如 是說.如世間輪有輻等相.八支聖道似彼名輪.謂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輪輻. 正語正業正命似轂.正定似輞.故名法輪。
寧知法輪唯是見道。
憍陳那等見道生時. 說名已轉正法輪故。
雲何三轉十二行相。
此苦聖諦.此應徧知.此已徧知.是名三轉. 卽於如是一一轉時.别别發生眼智明覺.說此名曰十二行相.如是三轉十二行相 諦諦皆有.然數等故但說三轉十二行相.如說二法七處善等.由此三轉如次顯示 見道修道無學道三.毗婆沙師所說如是。
若爾三轉十二行相非唯見道.如何可說 唯於見道立法輪名。
是故唯應卽此三轉十二行相所有法門名爲法輪可應正理。
如何三轉。
三周轉故。
如何具足十二行相。
三周循歷四聖諦故.謂此是苦此是集此 注:[一]陳藏二本次牒頌文於中唯見道兩句.(原一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由速等似輪兩句.(原一句)
********************
是滅此是道.此應徧知此應永斷此應作證此應修習.此已徧知此已永斷此已作
證此已修習。
雲何名轉。
由此法門往他相續令解義故.或諸聖道皆是法輪.於所化 生身中轉故.於他相續見道生時已至轉初故名已轉。
何沙門果.依何界得。
頌曰. 三依欲後三. 由上無見道. 無[一]聞無緣下. 無厭及經故。
論曰.前三但依欲界身得.得阿羅漢依三界身。
前之二果未離欲故非依上得理且 可然.第三雲何非依上得。
由理教故。
且理雲[二]何。
依上界身無見道故.非離見道已離 欲者可有超證不還果義。
何緣上界必無見[三]道。
且無色中無正聞故.又彼界中不緣 下故.色界異生著勝定樂.又無苦受不生厭故.非無有厭能得見道。
教復雲何。
由經 說故.經言有五補特伽羅.此處通達彼處究竟.所[四]謂中般乃至上流.此通達言唯目
見道.是證圓寂初加行故.由此見道上界定無。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注:[一]原刻錯間.今依麗刻改.
[二]陳藏二本次牒頌文由上無見道句.
[三]次牒無聞無緣下半頌.
[四]原刻錯說.今依麗刻改.
********************
若爾 世尊何不具說。
果雖有多而不說者.頌曰.
論曰.若斷道位具足五因.佛於經中建立爲果.言五因
若唯淨道是沙門性.有漏道力所得二果如何亦是沙門果攝。
頌曰.
論曰.以世俗道得二果時.此果非唯以世俗道所得擇滅爲斷果性.兼以見道所得 擇滅於中相雜總成一果.同一果道得所得故.由此契經言.雲何一來果.謂斷三結 薄貪瞋癡.雲何不還果.謂斷五下結。
又世俗道所得擇滅.無漏斷得所任持故.由此 力所持退不命終故.亦得名爲沙門果體。
此沙門性有異名耶。
亦有。
雲何。
頌曰.
論曰.卽前所說真沙門性經亦說名婆羅門性.以能遣除諸煩惱故.卽此亦說名爲 梵輪.是真梵王力所轉故.佛與無上梵德相應是故世尊獨應名梵.由契經說佛亦 注:
見道如何與彼相
由速行等似彼輪故.謂見諦道速疾 行故.有捨取故.降未伏故.鎮已伏故.上下轉故.具此五相似世間輪。
尊者妙音作如 是說.如世間輪有輻等相.八支聖道似彼名輪.謂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輪輻. 正語正業正命似轂.正定似輞.故名法輪。
寧知法輪唯是見道。
憍陳那等見道生時. 說名已轉正法輪故。
雲何三轉十二行相。
此苦聖諦.此應徧知.此已徧知.是名三轉. 卽於如是一一轉時.别别發生眼智明覺.說此名曰十二行相.如是三轉十二行相 諦諦皆有.然數等故但說三轉十二行相.如說二法七處善等.由此三轉如次顯示 見道修道無學道三.毗婆沙師所說如是。
若爾三轉十二行相非唯見道.如何可說 唯於見道立法輪名。
是故唯應卽此三轉十二行相所有法門名爲法輪可應正理。
如何三轉。
三周轉故。
如何具足十二行相。
三周循歷四聖諦故.謂此是苦此是集此 注:
雲何名轉。
由此法門往他相續令解義故.或諸聖道皆是法輪.於所化 生身中轉故.於他相續見道生時已至轉初故名已轉。
何沙門果.依何界得。
頌曰. 三依欲後三. 由上無見道. 無
論曰.前三但依欲界身得.得阿羅漢依三界身。
前之二果未離欲故非依上得理且 可然.第三雲何非依上得。
由理教故。
且理雲
依上界身無見道故.非離見道已離 欲者可有超證不還果義。
何緣上界必無見
且無色中無正聞故.又彼界中不緣 下故.色界異生著勝定樂.又無苦受不生厭故.非無有厭能得見道。
教復雲何。
由經 說故.經言有五補特伽羅.此處通達彼處究竟.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