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諸靜
慮已.後若退失生色界中亦能如前雜修靜[二]慮。
雜修靜慮爲三種緣.一爲受生二爲 現樂三爲遮止起煩惱退.謂不還中諸利根者爲現法樂及生淨居.諸鈍根者亦爲 注:[一]陳藏二本次牒頌文成由一念雜句.
[二]二本次牒爲受生現樂半頌.
********************
遮退彼畏退故.如是雜修令味相應等持遠故.諸阿羅漢若利根者爲現法樂.若鈍
根者亦爲遮防起煩惱退。
雜修靜慮爲生淨居.何緣淨居處唯有五。
頌曰. 由雜修五品. 生有五淨居。
論曰.由雜熏修第四靜慮有五品故淨居唯五。
何謂五品。
謂下中上上勝上極品差 别故.此中初品三心現前便得成滿.謂初無漏次起有漏後起無漏.第二品六.第三 品九.第四品十二.第五品十五.如是五品雜修靜慮如其次第感五淨居.應知此中 無漏勢力熏修有漏令感淨居。
有餘師言.由信等五次第增上感五淨居。
經說不還 有名身證.依何勝德立身證名。
頌曰. 得滅定不還. 轉名爲身證。
論曰.有滅定得名得滅定.卽不還者若於身中有滅定得轉名身證.謂不還者由身 證得似涅槃法故名身證。
如何說彼但名身證。
以心無故.依身生故。
理實應言彼從 ******************** 滅定起得先未得有識身寂靜.便作是思此滅盡定最爲寂靜極似涅槃.如是證得 身之寂靜故名身證.由得及智現前證得身寂靜故。
契經說有十八有學.何緣於中 不說身證。
依因無故。
何謂依因。
謂諸無漏三學及果依彼差别立有學故.滅定非學 亦非學果.故不約成彼說有學差别。
不還差别麤相如是.若細分析數成多千。
其義 雲何。
且如中般約根建立便成三種下中上根有差别故.約地建立則成四種往初 定等有差别故.約種姓建立則成六種退法種姓等有差别故.約處建立成十六種 梵衆天等處差别故.約地離染成三十六色界具縛乃至已離第四靜慮八品染故. 約處種性離染根建立總成二千五百九十二。
雲何如是。
且於一處種姓有六.一一 種姓約離染門差别成九.謂隨何地具縛爲初乃至已離八品爲後.如是六九成五 十四.以十六處乘五十四.成八百六十四.以根乘之復成三倍.故總成二千五百九 十二。
諸離下地九品染者卽說名爲上地具縛.爲成一一地離染數等故.如是乃至 ******************** 上流亦爾.總計五種積數.合成一萬二千九百六十。
已辯第三向果差别.次應建立 第四向果.頌曰.[一]上界修惑中. 斷初定一品. 至有頂八品. 皆阿羅漢向.
第九無間道. 名金剛喻定.
盡得俱盡智. 成無學應果。
論曰.卽不還者進斷色界及無色界修所斷惑.從斷初定一品爲初至斷有頂八品 爲後.應知轉名阿羅漢[二]向.卽此所說阿羅漢向中斷有頂惑第九無間[三]道.亦說名爲
金剛喻定.一切隨眠皆能破故.先已破故不破一切.實有能破一切功能.諸能斷惑
無間道中此定相應最爲勝故。
金剛喻定說有多種.謂斷有頂第九品惑無間道生 通依九地.以說此定智行緣别.未至地攝有五十二.謂苦集類智緣有頂苦集各有 四行相應有八.滅道法智各有四行相應有八.滅類智緣八地滅一一各有四行相 注:[一]三本次三句合雲.滅有頂八品.
[二]陳藏二本次牒頌文第九無間道句.
[三]次牒名金剛喻定句.
********************
應合三十二.道類智緣八地道總有四行相應有四.以治八地類智品道同類相因
必總緣故.如[一]未至攝有五十二.中四靜慮應知亦爾.空處二十八.識處二十四.無所
有處二十.以依無色無有法智及緣下滅滅類智故.然緣下地對治道者以同品道
互爲因故。
有說此定智行緣别.未至地攝有八十種.謂道類智緣八地道亦各别有 四行相應.由此於前增二十八.如未至攝有八十種.中四靜慮應知亦爾.空處四十. 識處三十二.無所有處二十四。
復有欲令金剛喻定智行緣别.未至地攝總有一百 六十四種.謂滅類智緣八地滅有别有總.各四行相應.由此於初增百一十二.如未 至攝百六十四.中四靜慮應知亦然.空處五十二.識處三十六.無所有處二十四.若 就種姓根等分别更成多種.如理應思。
此定旣能斷有頂地第九品[二]惑.能引此惑盡
得俱行盡智令起.金剛喻定是斷惑中最後無間道.所生盡智是斷惑中最後解脫
道.由此解脫道與諸漏盡得最初俱生故名盡[三]智.如是盡智至已生時便成無學阿
注:
[一]原刻錯來.今依麗刻改.
[二]陳藏二本次牒頌文盡得俱盡智句.
[三]次牒成無學應果句.
********************
羅漢果.已得無學應果法故.爲得别果所應修學此無有故得無學名.卽此唯應作
他事故.諸有染者所應供故.依此義立阿羅漢名.義準已成前來所辯四向三果皆
名有學。
何緣前七得有學名。
爲得漏盡常樂學故.學要有三.一增上戒二增上心三 增上慧.以戒定慧爲三自體。
若爾.異生應名有學。
不爾.未如實見知諦理故.彼容後 時失正學故.由此善逝再說學言.如契經中佛告憺怕學所應學.學所
雜修靜慮爲三種緣.一爲受生二爲 現樂三爲遮止起煩惱退.謂不還中諸利根者爲現法樂及生淨居.諸鈍根者亦爲 注:
雜修靜慮爲生淨居.何緣淨居處唯有五。
頌曰. 由雜修五品. 生有五淨居。
論曰.由雜熏修第四靜慮有五品故淨居唯五。
何謂五品。
謂下中上上勝上極品差 别故.此中初品三心現前便得成滿.謂初無漏次起有漏後起無漏.第二品六.第三 品九.第四品十二.第五品十五.如是五品雜修靜慮如其次第感五淨居.應知此中 無漏勢力熏修有漏令感淨居。
有餘師言.由信等五次第增上感五淨居。
經說不還 有名身證.依何勝德立身證名。
頌曰. 得滅定不還. 轉名爲身證。
論曰.有滅定得名得滅定.卽不還者若於身中有滅定得轉名身證.謂不還者由身 證得似涅槃法故名身證。
如何說彼但名身證。
以心無故.依身生故。
理實應言彼從 ******************** 滅定起得先未得有識身寂靜.便作是思此滅盡定最爲寂靜極似涅槃.如是證得 身之寂靜故名身證.由得及智現前證得身寂靜故。
契經說有十八有學.何緣於中 不說身證。
依因無故。
何謂依因。
謂諸無漏三學及果依彼差别立有學故.滅定非學 亦非學果.故不約成彼說有學差别。
不還差别麤相如是.若細分析數成多千。
其義 雲何。
且如中般約根建立便成三種下中上根有差别故.約地建立則成四種往初 定等有差别故.約種姓建立則成六種退法種姓等有差别故.約處建立成十六種 梵衆天等處差别故.約地離染成三十六色界具縛乃至已離第四靜慮八品染故. 約處種性離染根建立總成二千五百九十二。
雲何如是。
且於一處種姓有六.一一 種姓約離染門差别成九.謂隨何地具縛爲初乃至已離八品爲後.如是六九成五 十四.以十六處乘五十四.成八百六十四.以根乘之復成三倍.故總成二千五百九 十二。
諸離下地九品染者卽說名爲上地具縛.爲成一一地離染數等故.如是乃至 ******************** 上流亦爾.總計五種積數.合成一萬二千九百六十。
已辯第三向果差别.次應建立 第四向果.頌曰.
論曰.卽不還者進斷色界及無色界修所斷惑.從斷初定一品爲初至斷有頂八品 爲後.應知轉名阿羅漢
金剛喻定說有多種.謂斷有頂第九品惑無間道生 通依九地.以說此定智行緣别.未至地攝有五十二.謂苦集類智緣有頂苦集各有 四行相應有八.滅道法智各有四行相應有八.滅類智緣八地滅一一各有四行相 注:
有說此定智行緣别.未至地攝有八十種.謂道類智緣八地道亦各别有 四行相應.由此於前增二十八.如未至攝有八十種.中四靜慮應知亦爾.空處四十. 識處三十二.無所有處二十四。
復有欲令金剛喻定智行緣别.未至地攝總有一百 六十四種.謂滅類智緣八地滅有别有總.各四行相應.由此於初增百一十二.如未 至攝百六十四.中四靜慮應知亦然.空處五十二.識處三十六.無所有處二十四.若 就種姓根等分别更成多種.如理應思。
此定旣能斷有頂地第九品
何緣前七得有學名。
爲得漏盡常樂學故.學要有三.一增上戒二增上心三 增上慧.以戒定慧爲三自體。
若爾.異生應名有學。
不爾.未如實見知諦理故.彼容後 時失正學故.由此善逝再說學言.如契經中佛告憺怕學所應學.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