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次分二段牒頌具修惑斷一兩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斷次三向兩句. [三]次牒離八地向三句.(原爲半頌) ******************** 漢果必無初得見道.無容斷修惑故.世道無容離有頂[一]故。

    至住果位捨得二名.謂不 復名隨信法行轉得信解見至二名.此亦由根鈍利差别.諸鈍根者先名隨信行今 名信解.諸利根者先名隨法行今名見至.此二聖者信慧互增.故標信解見至名别。

     何緣先斷欲界修惑一至五等至第十六道類智心但說名爲預流果等.非後果向。

     頌曰. 諸得果位中. 未得勝果道. 故未起勝道. 名住果非向。

     論曰.諸得果時於勝果道必定未得.故住果者乃至未起勝果道時但名住果不名 後向.然諸先斷欲界修惑一至五等至得果時此生必定起勝果道.由此先離三靜 慮染後依下地入見道者彼得果已於現生中必能引生後勝果道.若異此者.聖生 上地應不可說定成樂根。

    如是已依先具倍離及[二]全離欲入見諦者十六心位立衆 聖别.當約修惑辯漸次生能對治道分位差别.頌曰. 注: [一]三本次牒名信解見至半頌. [二]原刻錯今.今依麗刻改. ******************** [一]地地失德九. 下中上各三。

     論曰.失謂過失卽所治障.德謂功德卽能治道.如先已辯欲修斷惑九品差别.如是 上地乃至有頂例亦應爾.如所斷障一一地中各有九品.諸能治道無間解脫九品 亦然。

    失德如何各分九[二]品。

    謂根本品有下中上.此三各分下中上别.由此失德各分 九品.謂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品.應知此中下下品道勢力 能斷上上品障.如是乃至上上品道勢力能斷下下品障.上上品等諸能治德初未 有故.此德有時上上品等失已無故.如浣衣位.麤垢先除.於後後時漸除細垢.又如 麤闇小明能滅.要以大明方滅細闇.失德相對理亦應然.白法力強黑法力劣.故刹 那頃劣道現行.無始時來展轉增益上品諸惑能令頓斷.如經久時所集衆病服少 良藥能令頓愈.又如長時所集大闇一刹那頃小燈能滅。

    已辯失德差别九品次當 依彼立聖者别.且諸有學修道位中總亦名爲信解見至.隨位復有多種差别.先應 注: [一]三本次二句各開半頌. [二]三本次牒頌文下中上各三句.(原爲半頌) ******************** 建立都未斷者.頌曰. 未斷修斷失. 住果極七返。

     論曰.諸住果者於一切地修所斷失都未斷時.名爲預流生極七返.七返言顯七往 返生.是人天中各七生義.極言爲顯受生最多.非諸預流皆受七返.故契經說極七 返生是彼最多七返生義.諸無漏道總名爲流.由此爲因趣涅槃故.預言爲顯最初 至得彼預流故.說名預流。

    此預流名爲目何義.若初得道名爲預流.則預流名應目 第八.若初得果名爲預流.則倍離欲全離欲者.至道類智應名預流.此預流名目初 得果.然依徧得一切果者初所得果建立此名.一來不還非定初得.此定初得故名 預流。

    何緣此名不目第八。

    以要至得道類智時.具得向果無漏道故.具得見修無漏 道故.於現觀流徧至得故名預流者.第八不然.故預流名不目第八。

    彼從此後别於 人中極多結七中有生有.天中亦然.總二十八皆七等故.說極七生.如七處善及七 ******************** 葉樹.毗婆沙師所說如是。

    若爾.何故契經中言.無處無容見圓滿者更可有受第八 有義。

    此契經意約一趣說.若如言執中有應無。

    若爾.上流極有頂者亦應一趣無第 八生。

    依欲界說故無此過。

    此何爲證.爲教爲理.以何證彼於人天中各受七生非合 受七。

    以契經說.天七及人.飲光部經分明别說於人天處各受七生.由是此中不應 固執。

    若於人趣得預流果.彼還人趣得般涅槃.於天趣得.還於天趣。

    何緣彼無受第 八有。

    相續齊此必成熟故.聖道種類法應如是.如七步蛇.第四日[冫*(虍-七+廣)@(七/(匚@一))]。

    又彼有餘七結 在故.謂二下分五上分結.中間雖有聖道[一]現前.餘業力持不證圓寂.至第七有逢無 佛法時.彼在居家得阿羅漢果.旣得果已必不住家法爾自得苾芻形相.有言彼往 餘道出家。

    雲何彼名無退墮法。

    以不生長退墮業故.違彼生長業與果故.強盛善根 鎮彼身故.加行意樂俱清淨故.諸有決定墮惡趣業尚不起忍況得預流.故有頌言. 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爲罪大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爲鉢鐵大亦能浮。

    經說預流 注: [一]原刻錯理.今依麗刻改. ******************** 作苦邊際.依何義立苦邊際名。

    依齊此生後更無苦.是令後苦不相續義.或苦邊際. 所謂涅槃。

    如何涅槃可是所作。

    除彼得障故說作言.如言作空謂毀臺觀.餘位亦有 極七返生.然非決定.是故不說。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