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間業者必墮惡趣故.忍位 無退如前已辯.此位不墮諸惡趣者.已遠趣彼業煩惱故.若至忍位於少趣生處身 有惑中得不生法故.趣謂諸惡趣.生謂卵濕生.處謂無想北俱盧大梵處.身謂扇搋 半擇迦二形身.有謂第八等有.惑謂見所斷惑.此於下上位隨所應而得.謂於下忍 得惡趣不生.所餘不生至上忍方得。

    得世第一法.雖住異生位而能趣入正性離生. 頌雖不言.離命終捨.旣無間入正性離生.義凖已成無命終捨。

    何緣唯此能入離生。

     已得異生非擇滅故.能如無間道捨異生性故。

    此四善根各有三品.由聲聞等種姓 别故.隨何種姓善根已生.彼可移轉向餘乘不。

    頌曰. 轉聲聞種姓. 二成佛.三餘. 麟角佛無轉. 一坐成覺故。

     論曰.聲聞種姓煖頂已生.容可轉成無上正覺.彼若得忍無成佛理.謂於惡趣已超 ******************** 越故.菩提薩埵利物爲懷.爲化有情必往惡趣.彼忍種姓不可迴轉.是故定無得成 佛[一]義.聲聞種姓煖頂忍三皆有可轉成獨覺義.在佛乘外故說爲[二]餘。

    麟角佛言.顯麟 角喻及無上覺.煖等善根並無移轉向餘乘義.皆以第四靜慮爲依.一坐便成自乘 覺故.第四靜慮是不傾動.最極明利三摩地故.堪爲麟角喻無上覺所依.此中覺言. 顯盡無生智.後當辯此是菩提性故.言一坐者.從煖善根乃至菩提不起于座.有餘 師說.從不淨觀不起于座乃至菩提。

    有餘獨覺異麟角喻.起彼種姓初二善根轉向 餘乘.理無遮礙。

    頗有此生創修加行.卽此生引起順決擇分耶。

    不爾。

    雲何。

    頌曰. 前順解脫分. 速三生解脫. 聞思成.三業. 殖在人三洲。

     論曰.順決擇分今生起者.必前生起順解脫分.諸有創植順解脫分極速三生方得 解脫.謂初生起順解脫分.第二生起順決擇分.第三生入聖乃至得解脫.譬如下種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三餘二字. [二]陳藏二本次牒麟角佛無轉半頌.梵本文略. ******************** 苗成結實.三位不同.身入法性成熟解脫三位亦[一]爾。

    傳說如是順解脫分唯聞思所 成通三業爲體.雖就最勝唯是意業.而此思願攝起身語亦得名爲順解脫分.有施 一食持一戒等.深樂解脫願力所持.便名種植順解脫[二]分。

    植順解脫分.唯人三洲.餘 厭離般若如應無故.遇佛出世植此善根.有餘師言.亦遇獨覺。

    已因便說順解脫分 入觀次第是正所論於中已明諸加行道.世第一法爲其後邊.應說從斯復生何道。

     頌曰. 世第一無間. [三]卽緣欲界苦. 生無漏法忍. 忍次生法智. 次[四]緣餘界苦. 生類忍類智. 緣集滅道諦. 各生四亦然. [五]如是十六心. 名聖諦現觀. 此總有三種. 謂見緣事别。

     論曰.從世第一善根無間.卽緣欲界苦聖諦境有無漏攝法智忍生.此忍名爲苦法 注: [一]陳藏二本次牒頌文聞思成三字. [二]次牒殖在人三洲句. [三]三本次二句互倒.又分兩段牒釋. [四]三本次四句合爲半頌雲.餘苦類忍智.於三諦亦然. [五]次三句合爲半頌雲.如是十六心.觀四諦有三. ******************** 智忍.爲顯此忍是無漏故舉後等流以爲標别.此能生法智是法智因得法智忍名. 如華果樹.卽此名入正性離生.亦復名入正性決定.由此是初入正性離生亦是初 入正性決定.故經說正性所謂涅槃.或正性言目諸聖道.生謂煩惱或根未熟.聖道 能越故名離生.能決趣涅槃或決了諦相故諸聖道得決定名.至此位中說名爲入。

     此忍生已得聖者名.此在未來捨異生性.謂許此忍未來生時有此用非餘.如燈及 生相。

    有餘師說世第一法捨異生性。

    此義不然.彼此同名世間法故。

    性相違故亦無 有失.如上怨家能害怨命。

    有餘師說此二共捨.如無間道解脫道[一]故。

    此忍無間.卽緣 欲苦有法智生名苦法智.應知此智亦無漏攝.前無漏言徧流後故。

    如緣欲界苦聖 諦境有苦法忍苦法智[二]生.如是復於法智無間總緣餘界苦聖諦境有類智忍生名 苦類智忍.此忍無間卽緣此境有類智生名苦類智.最初證知諸法真理故名法智. 此後境智與前相似故得類名.以後隨前而證境故。

    如緣苦諦欲界及餘生法類忍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忍次生法智句. [二]次牒次緣餘界苦兩句.(原作一句) ******************** 法類智四.緣餘三諦各四亦然.謂復於前苦類智後.次緣欲界集聖諦境有法智忍 生名集法智忍.此忍無間卽緣欲集有法智生名集法智.次緣餘界集聖諦境有類 智忍生名集類智忍.此忍無間卽緣此境有類智生名集類智。

    次緣欲界滅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