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六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七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三十
附錄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尊者世親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分别賢聖品第六之二
如是已說入修二門.由此二門心便得定.心得定已復何所修。
頌曰. 依已修成止. 爲觀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觀身受心法. 自性聞等慧. 餘相雜所緣. 說次第隨生. 治倒故唯四。
論曰.依已修成滿勝奢摩他.爲毗鉢舍那修四念住。
如何修習四念住[一]耶。
謂以自共 相觀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别自性名爲自相.一切有爲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 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爲共相.身自性者大種造色.受心自性如自名顯.法自 性者除三餘法.傳說在定以極微刹那各别觀身名身念住滿.餘三滿相如應當知。
注:[一]陳藏二本次牒頌文以自共二相二句.梵本文略.
********************
何等名爲四念住體。
此四念住體各有三.自性相雜所緣别故。
自性念住.以慧爲體. 此慧有三種.謂聞等所成.卽此亦名三種念[一]住。
相雜念住.以慧所餘俱有爲體。
所緣 念住.以慧所緣諸法爲體。
寧知自性是慧非餘。
經說於身住循身觀名身念住.餘三 亦然.諸循觀名唯[二]目慧體.非慧無有循觀用故。
何緣於慧立念住名。
毗婆沙師說.此 品念增故.是念力持.慧得轉義.如斧破木由楔力持。
理實應言慧令念住.是故於慧 立念住名.隨慧所觀能明記故.由此無滅作如是言.若有能於身住循身觀.緣身念 得住乃至廣說.世尊亦說.若有於身住循身觀者念便住不謬。
然有經言.此四念住 由何故集由何故滅.食觸名色作意集故.如次令身受心法集.食觸名色作意滅故. 如次令身受心法滅.應知彼說所緣念住.以念於彼得安住故.又念住别名隨所緣. 緣自他俱相續異故.一一念住各有三[三]種。
此四念住說次隨生。
生復何緣次第如是。
隨境麤者應先觀故.或諸欲貪於身處轉.故四念住觀身在初.然貪於身由欣樂受. 注:[一]三本次牒頌文餘相雜所緣句.
[二]原刻錯自.今依麗刻改.
[三]陳藏二本次牒頌文說次第隨生句.
********************
欣樂於受由心不調.心之不調由惑未斷.故觀受等如是次[一]第。
此四念住如次治彼 淨樂常我四種顛倒.故唯有四不增不減.四中三種唯不雜緣.第四所緣通雜不雜. 若唯觀法名不雜緣.若於身等二三或四總而觀察名爲雜緣。
如是熟修雜緣身等 法念住已.復何所修。
頌曰. 彼居法念住. 總觀四所緣. 修非常及苦 空非我行相。
論曰.彼觀行者居緣總雜法念住中.總觀所緣身等四境.修四行相.所謂非常苦空 非我。
修此觀已生何善根。
頌曰. 從此生煖法. 具觀四聖諦. 修十六行相. 次生頂亦然.[二]如是二善根. 皆初法後四. 次忍唯法念. 下中品同頂.
上唯觀欲苦. 一行一刹那. 世第一亦然. 皆慧五.除得。
論曰.修習總緣共相法念住漸次成熟乃至上上品.從此念住後有順決擇分初善 注:[一]陳藏二本次牒治倒故唯四句.
[二]二本此頌文雲.二者由法安.由餘復增長.從彼忍二同.一切由法長.
********************
根生.名爲煖法.此法如煖立煖法名.是能燒惑薪聖道火前相.如火前相故名爲[一]煖。
此煖善根分位長故.能具觀察四聖諦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觀苦聖諦修四行相. 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觀集聖諦修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緣.觀滅聖諦修四 行相.一滅二靜三妙四離.觀道聖諦修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此相差别如後 當辯。
此煖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長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爲頂法.此轉勝故更立 異名.動善根中此法最勝如人頂故.名爲頂法.或由此是進退兩際如山頂故.說名 爲頂.此亦如煖具觀四諦及能具修十六行相。
如是煖頂二種善根初安足時唯法 念住。
以何義故名初安足。
謂隨何善根以十六行相最初遊踐四聖諦迹.後增進時 具四念住.諸先所得後不現前.於彼不生欽重心故。
此頂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長 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爲忍法.於四諦理能忍可中此最勝故.又此位忍無退墮故 名爲忍法.此忍善根安足增進皆法念住.與前有别。
然此忍法有下中上.下中二品 注:[一]陳藏二本次分十一段牒頌具觀四聖諦等十一句.
********************
與頂法同.謂
頌曰. 依已修成止. 爲觀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觀身受心法. 自性聞等慧. 餘相雜所緣. 說次第隨生. 治倒故唯四。
論曰.依已修成滿勝奢摩他.爲毗鉢舍那修四念住。
如何修習四念住
謂以自共 相觀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别自性名爲自相.一切有爲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 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爲共相.身自性者大種造色.受心自性如自名顯.法自 性者除三餘法.傳說在定以極微刹那各别觀身名身念住滿.餘三滿相如應當知。
注:
此四念住體各有三.自性相雜所緣别故。
自性念住.以慧爲體. 此慧有三種.謂聞等所成.卽此亦名三種念
相雜念住.以慧所餘俱有爲體。
所緣 念住.以慧所緣諸法爲體。
寧知自性是慧非餘。
經說於身住循身觀名身念住.餘三 亦然.諸循觀名唯
何緣於慧立念住名。
毗婆沙師說.此 品念增故.是念力持.慧得轉義.如斧破木由楔力持。
理實應言慧令念住.是故於慧 立念住名.隨慧所觀能明記故.由此無滅作如是言.若有能於身住循身觀.緣身念 得住乃至廣說.世尊亦說.若有於身住循身觀者念便住不謬。
然有經言.此四念住 由何故集由何故滅.食觸名色作意集故.如次令身受心法集.食觸名色作意滅故. 如次令身受心法滅.應知彼說所緣念住.以念於彼得安住故.又念住别名隨所緣. 緣自他俱相續異故.一一念住各有三
此四念住說次隨生。
生復何緣次第如是。
隨境麤者應先觀故.或諸欲貪於身處轉.故四念住觀身在初.然貪於身由欣樂受. 注:
此四念住如次治彼 淨樂常我四種顛倒.故唯有四不增不減.四中三種唯不雜緣.第四所緣通雜不雜. 若唯觀法名不雜緣.若於身等二三或四總而觀察名爲雜緣。
如是熟修雜緣身等 法念住已.復何所修。
頌曰. 彼居法念住. 總觀四所緣. 修非常及苦 空非我行相。
論曰.彼觀行者居緣總雜法念住中.總觀所緣身等四境.修四行相.所謂非常苦空 非我。
修此觀已生何善根。
頌曰. 從此生煖法. 具觀四聖諦. 修十六行相. 次生頂亦然.
論曰.修習總緣共相法念住漸次成熟乃至上上品.從此念住後有順決擇分初善 注:
此煖善根分位長故.能具觀察四聖諦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觀苦聖諦修四行相. 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觀集聖諦修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緣.觀滅聖諦修四 行相.一滅二靜三妙四離.觀道聖諦修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此相差别如後 當辯。
此煖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長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爲頂法.此轉勝故更立 異名.動善根中此法最勝如人頂故.名爲頂法.或由此是進退兩際如山頂故.說名 爲頂.此亦如煖具觀四諦及能具修十六行相。
如是煖頂二種善根初安足時唯法 念住。
以何義故名初安足。
謂隨何善根以十六行相最初遊踐四聖諦迹.後增進時 具四念住.諸先所得後不現前.於彼不生欽重心故。
此頂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長 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爲忍法.於四諦理能忍可中此最勝故.又此位忍無退墮故 名爲忍法.此忍善根安足增進皆法念住.與前有别。
然此忍法有下中上.下中二品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