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六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七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三十 附錄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尊者世親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分别賢聖品第六之一 如是已說煩惱等斷於九勝位得徧知名.然斷必由道力故得.此所由道其相雲何. 頌曰. 已說煩惱斷. 由見諦修故. [二]見道唯無漏. 修道通二種。

     論曰.前已廣說諸煩惱斷由見諦道及修道故。

    道唯無漏亦有漏耶。

    見道應知唯是 無漏.修道通二.所以者何.見道速能治三界故.頓斷九品見所斷故.非世間道有此 堪能故.見位中道唯無漏.修道有異.故通二種。

    如向所言由見諦故此所見諦其相 雲何。

    頌曰. 注: [一]陳本卷第十六.釋分别聖道果人品第六.藏本品第同. [二]三本次二句互倒. ******************** 諦四先已說. 謂苦集滅道. 彼自體亦然. 次第隨現觀。

     論曰.諦有四種名先已說.於何處說。

    謂初品中分别有漏無漏法處。

    彼如何說。

    謂彼 頌言無漏謂聖道此說道諦.擇滅謂離繫此說滅諦.及苦集世間此說苦集諦。

    四諦 次第如彼說耶。

    不爾。

    雲[一]何。

    如今所列一苦二集三滅四道。

    四諦自體亦有異耶。

    不爾。

     雲何。

    如先所辯.爲顯體同彼故說亦然聲。

    四諦何緣如是次第。

    隨現觀位先後而說. 謂現觀中先所觀者便在先說.若異此者應先說因後方說果.然或有法說次隨生 如念住等.或復有法說次隨便如正勝等.謂此中無決定理趣起如是欲先斷已生 後遮未生.但隨言便.今說四諦隨瑜伽師現觀位中先後次第。

    何緣現觀次第必然。

     加行位中如是觀故。

    何緣加行必如是觀。

    謂若有法是愛著處能作逼惱.爲求脫因 此法理應最初觀察.故修行者加行位中最初觀苦.苦卽苦諦.次復觀苦以誰爲因 便觀苦因.因卽集諦.次復觀苦以誰爲滅便觀苦滅.滅卽滅諦.後觀苦滅以誰爲道 注: [一]陳藏二本次牒頌文謂苦集滅道兩句.梵本文略. ******************** 便觀滅道.道卽道諦.如見病已次尋病因.續思病愈後求良藥.契經亦說諦次第喻. 何契經說.謂良醫經.如彼經言.夫醫王者謂具四德能拔毒箭.一善知病狀二善知 病因三善知病愈四善知良藥.如來亦爾.爲大醫王如實了知苦集滅道.故加行位 如是次觀.現觀位中次第亦爾.由加行力所引發故.如已觀地縱馬奔馳。

    此現觀名. 爲目何義。

    應知此目現等覺義。

    何緣說此唯是無漏。

    對向涅槃正覺境故.此覺真淨 故得正名.應知此中果性取藴名爲苦諦.因性取藴名爲集諦.是能集故.由此苦集 因果性分名雖有殊非物有異.滅道二諦物亦有殊。

    何義經中說爲聖諦。

    是聖者諦. 故得聖名。

    於非聖者此豈成妄。

    於一切是諦性無顛倒故.然唯聖者實見非餘.是故 經中但名聖諦非非聖諦顛倒見故.如有頌言聖者說是樂非聖說爲苦.聖者說爲 苦非聖說是樂。

    有餘師說二唯聖諦.餘二通是聖非聖諦。

    唯受一分是苦自體.所餘 並非.如何可言諸有漏行皆是苦諦。

    頌曰. ******************** 苦由三苦合. 如所應一切. 可意非可意 餘有漏行法。

     論曰.有三苦性.一苦苦性二行苦性三壞苦性.諸有漏行如其所應與此三種苦性 合故皆是苦諦亦無有失。

    此中可意有漏行法與壞苦合故名爲苦.諸非可意有漏 行法與苦苦合故名爲苦.除此所餘有漏行法與行苦合故名爲苦。

    何謂爲可意非 可意餘。

    謂樂等三受.如其次第由三受力令順樂受等諸有漏行得可意等名。

    所以 者何。

    若諸樂受由壞成苦性.如契經言諸樂受生時樂住時樂壞時苦.若諸苦受由 體成苦性.如契經言諸苦受生時苦住時苦.不苦不樂受由行成苦性衆緣造故.如 契經言若非常卽是苦.如受.順受諸行亦然。

    有餘師釋苦卽苦性名苦苦性.如是乃 至行卽苦性名行苦性.應知此中說可意非可意爲壞苦苦苦者由不共故.理實一 切行苦故苦.此唯聖者所能觀見.故有頌言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覺若置眼睛上 爲損及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覺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緣極生厭怖.以諸愚夫於無間 ******************** 獄受劇苦藴生苦怖心.不如衆聖於有頂藴。

    道諦亦應是行苦攝.有爲性故。

    道諦非 苦.違逆聖心是行苦相非聖道起違逆聖心.由此能引衆苦盡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