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若觀諸有爲涅槃
寂靜者.亦由先見彼法是苦.後觀彼滅以爲寂靜.故有爲言唯顯有漏。
若諸法中亦 許有樂.何緣但說苦爲聖諦。
有一類釋.由樂少故.如置綠豆烏豆聚中.以少從多名 烏豆聚.誰有智者瀝水澆癰.有少樂生計癰爲樂。
有餘於此以頌釋言.能爲苦因故. 能集衆苦故.有苦希彼故.說樂亦名苦。
理實應言聖者觀察諸有及樂體皆是苦.以 就行苦同一味故.由此立苦爲諦非樂。
如何亦觀樂受爲苦。
由性非常違聖心故.如 以苦相觀色等時.非彼苦相一如苦受。
有謂樂受是苦因故諸聖亦觀彼爲苦者此 釋非理.能爲苦因是集行相豈關於苦.又諸聖者生色無色緣彼如何有苦想轉.非 彼諸藴爲苦受因.又經復說行苦何用。
若由非常觀樂爲苦.非常苦觀行相何别。
生 滅法故觀爲非常.違聖心故觀之爲苦.但見非常知違聖心.故非常行相能引苦行 ******************** 相。
有餘部師作如是執.定無實樂受唯是苦。
雲何知然。
由教理故雲。
何由教。
如世尊 言諸所有受無非是苦.又契經言汝應以苦觀於樂受.又契經言於苦謂樂名爲顛 倒。
雲何由理。
以諸樂因皆不定故.謂諸所有衣服飲食冷煖等事諸有情類許爲樂 因.此若非時過量受用便能生苦復成苦因.不應樂因於增盛位或雖平等但由非 時便成苦因能生於苦.故知衣等本是苦因苦增盛時其相方顯.威儀易脫理亦應 然.又治苦時方起樂覺及苦易脫樂覺乃生.謂若未遭飢渴寒熱疲欲等苦所逼迫 時不於樂因生於樂覺.故於對治重苦因中愚夫妄計此能生樂.實無決定能生樂 因.苦易脫中愚夫謂樂.如荷重擔暫易肩等.故受唯苦定無實樂。
對法諸師言樂實 有.此言應理。
雲何知然。
且應反徵撥無樂者何名爲苦.若謂逼迫.卽有適悅有樂應 成.若謂損害.旣有饒益有樂應成.若謂非愛.旣有可愛有樂應成。
若謂可愛體非成 實.以諸聖者於離染時可愛復成非可愛故。
不爾可愛聖離染時由異門觀爲非愛 ******************** 故.謂若有受自相可愛.此受未嘗成非可愛.然諸聖者於離染時以餘行相厭患此 受.謂觀此受是放逸處.要由廣大功力所成變壞無常故非可愛.非彼自相是非愛 法.若彼自體是非可愛.不應於中有起愛者.若不起愛.於離染時聖者不應以餘行 相觀察樂受深生厭患.故由自相有實樂受。
然世尊言諸所有受無非苦者佛自釋 通.如契經言佛告慶喜我依諸行皆是無常及諸有爲皆是變壞密作是說諸所有 受無非是苦.故知[一]此經不依苦苦作如是說.若由自相諸受皆苦.何緣慶喜作是問
言佛於餘經說有三受謂樂及苦不苦不樂.依何密意此經復言諸所有受無非是
苦.慶喜但應作如是問依何密意說有三受.世尊亦應但作是答我依此密意故說
有三受.經中旣無如是問答故由自相實有三受.世尊旣言我密意說諸所有受無
非是苦.卽已顯示此所說經依别意說非真了義。
又契經言汝應以苦觀樂受者.應 知此經意顯樂受有二種性.一有樂性謂此樂受依自相門是可愛故.二有苦性謂 注:[一]原刻錯非.今依麗刻改.
********************
依異門亦是無常變壞法故.然觀樂時能爲繫縛諸有貪者噉此味故.若觀苦時能
令解脫如是觀者得離貪故.佛以觀苦能令解脫故勸有情觀樂爲苦。
如何知此自 相是樂。
如有頌曰.諸佛正徧覺.知諸行非常.及有爲變壞.故說受皆苦。
又契經言於 苦謂樂名顛倒者此别意說.以諸世間於諸樂受妙欲諸有一分樂中一向計樂.故 成顛倒.謂諸樂受若依異門亦有苦性.然諸世間唯觀爲樂故成顛倒.諸妙欲境樂 少苦多唯觀爲樂故成顛倒.諸有亦然.故不由此能證樂受無實理成。
若受自相實 皆苦者.佛說三受有何勝利。
若謂於尊隨俗說者不應正理.以世尊言我密說受無 非苦故.又於觀五受說如實言故.謂契經說.所有樂根所有喜根應知此二皆是樂 受.乃至廣說.復作是說.若以正慧如實觀見如是五根三結永斷.乃至廣說。
又佛如 何於一苦受隨順世俗分别說三.若謂世間於下上中苦如其次第起樂等三覺佛 隨順彼說樂等三理亦不然.樂亦三故.應於下等三苦唯起上等樂覺。
又受殊勝香 ******************** 味觸等所生樂時.有何下苦而世於中起樂受覺.若許爾時有下苦者.如是下苦已 滅未生世應爾時有極樂覺.此位衆苦都無有故.受欲樂時徵問亦爾。
又下品受現 在前時許受分明猛利可取.許中品受現在前時與此相違.如何應理.又下三定說 有樂故應有下苦.以上諸地說有捨故應有中苦.定勝苦增豈應正理.故不應依下 等三苦如次建立樂等三受。
又契經說.佛告大名.若色一向是苦非樂非樂所隨乃 至廣說.故知定有少分實樂。
如是且辯彼所引教顯無實樂爲證不成.所立理言亦 不成證。
且以諸樂因皆不定故者此非正理.迷因義故.謂觀所依分位差别諸外境 界方爲樂因或爲苦因非唯外境.若此外境至此所依如是分位能爲樂因
若諸法中亦 許有樂.何緣但說苦爲聖諦。
有一類釋.由樂少故.如置綠豆烏豆聚中.以少從多名 烏豆聚.誰有智者瀝水澆癰.有少樂生計癰爲樂。
有餘於此以頌釋言.能爲苦因故. 能集衆苦故.有苦希彼故.說樂亦名苦。
理實應言聖者觀察諸有及樂體皆是苦.以 就行苦同一味故.由此立苦爲諦非樂。
如何亦觀樂受爲苦。
由性非常違聖心故.如 以苦相觀色等時.非彼苦相一如苦受。
有謂樂受是苦因故諸聖亦觀彼爲苦者此 釋非理.能爲苦因是集行相豈關於苦.又諸聖者生色無色緣彼如何有苦想轉.非 彼諸藴爲苦受因.又經復說行苦何用。
若由非常觀樂爲苦.非常苦觀行相何别。
生 滅法故觀爲非常.違聖心故觀之爲苦.但見非常知違聖心.故非常行相能引苦行 ******************** 相。
有餘部師作如是執.定無實樂受唯是苦。
雲何知然。
由教理故雲。
何由教。
如世尊 言諸所有受無非是苦.又契經言汝應以苦觀於樂受.又契經言於苦謂樂名爲顛 倒。
雲何由理。
以諸樂因皆不定故.謂諸所有衣服飲食冷煖等事諸有情類許爲樂 因.此若非時過量受用便能生苦復成苦因.不應樂因於增盛位或雖平等但由非 時便成苦因能生於苦.故知衣等本是苦因苦增盛時其相方顯.威儀易脫理亦應 然.又治苦時方起樂覺及苦易脫樂覺乃生.謂若未遭飢渴寒熱疲欲等苦所逼迫 時不於樂因生於樂覺.故於對治重苦因中愚夫妄計此能生樂.實無決定能生樂 因.苦易脫中愚夫謂樂.如荷重擔暫易肩等.故受唯苦定無實樂。
對法諸師言樂實 有.此言應理。
雲何知然。
且應反徵撥無樂者何名爲苦.若謂逼迫.卽有適悅有樂應 成.若謂損害.旣有饒益有樂應成.若謂非愛.旣有可愛有樂應成。
若謂可愛體非成 實.以諸聖者於離染時可愛復成非可愛故。
不爾可愛聖離染時由異門觀爲非愛 ******************** 故.謂若有受自相可愛.此受未嘗成非可愛.然諸聖者於離染時以餘行相厭患此 受.謂觀此受是放逸處.要由廣大功力所成變壞無常故非可愛.非彼自相是非愛 法.若彼自體是非可愛.不應於中有起愛者.若不起愛.於離染時聖者不應以餘行 相觀察樂受深生厭患.故由自相有實樂受。
然世尊言諸所有受無非苦者佛自釋 通.如契經言佛告慶喜我依諸行皆是無常及諸有爲皆是變壞密作是說諸所有 受無非是苦.故知
又契經言汝應以苦觀樂受者.應 知此經意顯樂受有二種性.一有樂性謂此樂受依自相門是可愛故.二有苦性謂 注:
如何知此自 相是樂。
如有頌曰.諸佛正徧覺.知諸行非常.及有爲變壞.故說受皆苦。
又契經言於 苦謂樂名顛倒者此别意說.以諸世間於諸樂受妙欲諸有一分樂中一向計樂.故 成顛倒.謂諸樂受若依異門亦有苦性.然諸世間唯觀爲樂故成顛倒.諸妙欲境樂 少苦多唯觀爲樂故成顛倒.諸有亦然.故不由此能證樂受無實理成。
若受自相實 皆苦者.佛說三受有何勝利。
若謂於尊隨俗說者不應正理.以世尊言我密說受無 非苦故.又於觀五受說如實言故.謂契經說.所有樂根所有喜根應知此二皆是樂 受.乃至廣說.復作是說.若以正慧如實觀見如是五根三結永斷.乃至廣說。
又佛如 何於一苦受隨順世俗分别說三.若謂世間於下上中苦如其次第起樂等三覺佛 隨順彼說樂等三理亦不然.樂亦三故.應於下等三苦唯起上等樂覺。
又受殊勝香 ******************** 味觸等所生樂時.有何下苦而世於中起樂受覺.若許爾時有下苦者.如是下苦已 滅未生世應爾時有極樂覺.此位衆苦都無有故.受欲樂時徵問亦爾。
又下品受現 在前時許受分明猛利可取.許中品受現在前時與此相違.如何應理.又下三定說 有樂故應有下苦.以上諸地說有捨故應有中苦.定勝苦增豈應正理.故不應依下 等三苦如次建立樂等三受。
又契經說.佛告大名.若色一向是苦非樂非樂所隨乃 至廣說.故知定有少分實樂。
如是且辯彼所引教顯無實樂爲證不成.所立理言亦 不成證。
且以諸樂因皆不定故者此非正理.迷因義故.謂觀所依分位差别諸外境 界方爲樂因或爲苦因非唯外境.若此外境至此所依如是分位能爲樂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