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地.緣何境何處生.何行相緣何世.爲有漏爲無漏.爲離染得爲加行得。
頌曰. 注:[一]三本次分三段牒頌廣至海復略六句.
********************
無貪性.十地. 緣欲色.人生.
[一]不淨.自世緣. 有漏.通二得。
論曰.如先所問今次第答.謂此觀以無貪爲性.通依十地.謂四靜慮.及四近分.中間. 欲界。
唯緣欲界所見色境。
所見者何。
謂顯形色緣義爲境由此已成。
唯人趣生.三洲 除北.尚非餘趣.況餘界生。
旣立不淨名.唯不淨行相。
隨在何世緣自世境.若不生法 通緣三世。
旣唯勝解作意相應.此觀理應唯是有漏。
通離染得及加行得.由有曾得 未曾得故。
此不淨觀相差别已.次應辯持息念.此差别相雲何。
頌曰. 息念慧五地. 緣風依欲身.[二]二得實.外無. 有六謂數等。
論曰.言息念者.卽契經中所說阿那阿波那念.言阿那者.謂持息入.是引外風令入 身義.阿波那者.謂持息出.是引內風令出身義.慧由念力觀此爲境.故名阿那阿波 那念.以慧爲性而說念者.念力持故.於境分明所作事成如念住故.通依五地.謂初 注:[一]三本缺此下二句.
[二]陳藏二本缺此二得實三字.梵本文略.
********************
二三靜慮近分.中間.欲界.此念唯與捨相應故.謂苦樂受能順引尋.此念治尋故不
俱起.喜樂二受能違專注.此念於境專注故成.由此相違故不俱起。
有說根本下三 靜慮中亦有捨受.彼說依八地.上定現前息無有故。
此定緣風.依欲身起唯人天趣. 除北俱盧.通離染得.及加行得.唯與真實作意相[一]應.正法有情方能修習.外道無有.
無說者故.自不能覺微細法[二]故.此相圓滿由具六因.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轉六淨.
數謂繫心緣入出息.不作加行放捨身心.唯念憶持入出息數.從一至十不減不增.
[三]恐心於境極聚散故.然於此中容有三失.一數減失於二謂一.二數增失於一謂二.
三雜亂失於入謂出於出謂入.若離如是三種過失.名爲正數.若十中間心散亂者.
復應從一次第數之.終而復始.乃至得定.隨謂繫心緣入出息.不作加行隨息而行.
念息入出時各遠至何所.謂念息入爲行徧身爲行一分.隨彼息入行至喉心臍髖
髀脛.乃至足指.念恆隨逐.若念息出離身.爲至一磔一尋.隨所至方念恆隨逐.有餘
注:
[一]二本次牒頌文外無二字.
[二]次牒有六謂數等句.
[三]原刻作恣.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師說.息出極遠乃至風輪或吠嵐婆.此不應理.此念真實作意俱故.止謂繫念唯在
鼻端或在眉間.乃至足指.隨所樂處安止其心.觀息住身如珠中縷爲冷爲煖爲損
爲益.觀謂觀察此息風已.更觀息俱大種造色.及依色住心及心所.具觀五藴以爲
境界.轉謂移轉緣息風覺安置後後勝善根中.乃至世間第一法位.淨謂昇進入見
道等.有餘師說.念住爲初金剛喻定爲後名轉.盡智等方名淨.爲攝六相故說頌言.
持息念應知.有六種相異.謂數隨止觀.轉淨相差别。
息相差别雲何應知。
頌曰.[一]入出息隨身. 依二差别轉. 情數非執受. 等流非下緣。
論曰.[二]隨身生地息彼地攝.以息是身一分攝故.此入出息轉依身心差别.以生無色
界及羯剌藍等.幷入無心定及第四定等.此息於彼皆不轉故.謂要身中有諸孔隙.
入出息地心正現前.息於爾時方得轉故.出第四定等及初生時息最先入.入第四
定等及後死時息最後出。
息有情數攝.有情身分故.非有執受.與根相離故.是等流 注:[一]三本缺此句.
[二]三本聞爲一句半雲.由下意不了知彼二.
********************
性.同類因生故.非所長養.身增長時彼損減故.非異熟生.斷已後時更相續故.餘異
熟色無如是[一]故.唯自上地心之所緣.非下地威儀通果心境故。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注:[一]三本次牒頌文等流非下緣句.
********************
頌曰. 注:
論曰.如先所問今次第答.謂此觀以無貪爲性.通依十地.謂四靜慮.及四近分.中間. 欲界。
唯緣欲界所見色境。
所見者何。
謂顯形色緣義爲境由此已成。
唯人趣生.三洲 除北.尚非餘趣.況餘界生。
旣立不淨名.唯不淨行相。
隨在何世緣自世境.若不生法 通緣三世。
旣唯勝解作意相應.此觀理應唯是有漏。
通離染得及加行得.由有曾得 未曾得故。
此不淨觀相差别已.次應辯持息念.此差别相雲何。
頌曰. 息念慧五地. 緣風依欲身.
論曰.言息念者.卽契經中所說阿那阿波那念.言阿那者.謂持息入.是引外風令入 身義.阿波那者.謂持息出.是引內風令出身義.慧由念力觀此爲境.故名阿那阿波 那念.以慧爲性而說念者.念力持故.於境分明所作事成如念住故.通依五地.謂初 注:
有說根本下三 靜慮中亦有捨受.彼說依八地.上定現前息無有故。
此定緣風.依欲身起唯人天趣. 除北俱盧.通離染得.及加行得.唯與真實作意相
息相差别雲何應知。
頌曰.
論曰.
息有情數攝.有情身分故.非有執受.與根相離故.是等流 注: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