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關燈
器令修速成。

    頌曰.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聞思修所成兩句. ******************** 具身心遠離. 無不足大欲. 謂已得未得 多求名所無. 治相[一]違界三. 無漏無貪性. 四聖種亦爾. 前三唯喜足. 三生具後業. 爲治四愛生. 我所我事欲 暫息永除故。

     論曰.身器清淨略由三因.何等謂三因.一身心遠離.二喜足少欲.三住四聖種.身遠 離者.離相雜住.心遠離者.離不善尋.此二易可成.由喜足少[二]欲.言喜足者無不喜足. 少欲者無大欲。

    所無二種差别雲何。

    對法諸師鹹作是說.於已得妙衣服等更多求 名不喜足.於未得妙衣等多希求名大欲。

    豈不更求亦緣未得.此二差别便應不成。

     是故此中應作是說.於所已得不妙不多悵望不歡名不喜足.於所未得衣服等事 求妙求多名爲大欲.喜足少欲能治此故.與此相違應知差别.喜足少欲通三界無 漏.所治二種唯欲界所繫.喜足少欲體是無貪.所治二種欲貪爲性。

    能生衆聖故名 聖種.四聖種體亦是無貪。

    四中前三體唯喜足.謂於衣服飲食臥具隨所得中皆生 注: [一]原刻錯遠.今依麗刻改. [二]陳藏二本次分七段牒頌無不足大欲等八句. ******************** 喜足.第四聖種謂樂斷修。

    如何亦用無貪爲體。

    以能棄捨有欲貪故。

    爲顯何義立四 聖種。

    以諸弟子捨俗生具及俗事業.爲求解脫歸佛出家.法主世尊愍彼安立助道 二事.一者生具二者事業.前三卽是助道生具最後卽是助道事業.汝等若能依前 生具作後事業解脫非久。

    何故安立如是二事。

    爲欲對治四種愛生.故契經言.苾芻 諦聽.愛因衣服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如是愛因飲食臥具及有無有皆如 是說.爲治此四說四聖種。

    卽依此義更異門說.謂佛爲欲暫息永除我所我事欲.故 說四聖[一]種.我所事者.謂衣服等.我事者.謂自身緣彼貪名.爲欲爲暫止息前三貪欲 說前三聖種.爲永滅除四種貪故說第四聖種。

    如是已說修所依器.由何門故能正 入修。

    頌曰. 入修要二門. 不淨觀息念. 貪尋增上者 [二]如次第應修。

     論曰.正入修門要者有二.一不淨觀二持息念。

    誰於何門能正入修。

    如次應知貪尋 注: [一]陳藏二本次牒頌文我所我事欲兩句. [二]二本缺此句.梵本文略. ******************** 增者.謂貪猛盛數現在前如是有情名貪行者.彼觀不淨能正入修.尋多亂心名尋 行者.彼依息念能正入修。

    有餘師言.此持息念非多緣故能止亂尋.不淨多緣顯形 差别引多尋故治彼無能.有餘復言.此持息念內門轉故能止亂尋.不淨多於外門 轉故猶如眼識治彼無能。

    此中先應辯不淨觀.如是觀相雲何。

    頌曰. [一]爲通治四貪. 且辯觀骨鎖. 廣至海復略. 名初習業位. 除足至頭半. 名爲已熟修. 繫心在眉間. 名超作意位。

     論曰.修不淨觀正爲治貪.然貪差别略有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四供 奉貪.緣青瘀等修不淨觀治第一貪.緣被食等修不淨觀治第二貪.緣蟲蛆等修不 淨觀治第三貪.緣屍不動修不淨觀治第四貪.若緣骨鎖修不淨觀通能對治如是 四貪.以骨鎖中無四貪境.故應且辯修骨鎖觀.此唯勝解作意攝故少分緣故.不斷 注: [一]陳藏二本此半頌合爲一句.梵本文略. ******************** 煩惱.唯能制伏令不現行。

    然瑜伽師修骨鎖觀總有三位.一初習業二已熟修三超 作[一]意。

    謂觀行者欲修如是不淨觀時.應先繫心於自身分.或於足指或額或餘.隨所 樂處心得住已.依勝解力於自身分假想思惟.皮肉爛墮漸令骨淨.乃至具觀全身 骨鎖.見一具已復觀第二.如是漸次廣至一房一寺一園一村一國.乃至徧地以海 爲邊.於其中間骨鎖充滿.爲令勝解得增長故.於所廣事漸略而觀.乃至唯觀一具 骨鎖.齊此漸略不淨觀成.名瑜伽師初習業位。

    爲令略觀勝解力增.於一具中先除 足骨思惟餘骨繫心而住.漸次乃至除頭半骨思惟半骨繫心而住.齊此轉略不淨 觀成.名瑜伽師已熟修位。

    爲令略觀勝解自在.除半頭骨繫心眉間專注一緣湛然 而住.齊此極略不淨觀成.名瑜伽師超作意位。

    有不淨觀由所緣小非自在小.應作 四句.此由作意已熟未熟未熟已熟.及由所緣自身至海有差别故。

    此不淨觀何性 幾